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8篇
  免费   828篇
  国内免费   526篇
化学   261篇
晶体学   16篇
力学   754篇
综合类   189篇
数学   3081篇
物理学   1561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1.
应用超球会标表示氦原子和氢负离子的薛定谔方程,将二电子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转化为单电子原子在六维空间中受广义库仑力作用的运动,我们给出了六维空间广义角动量算符的本征值与本征函数,并以此本征函数微基构造超球波函数,得到超球径微分方程,以广义Laguerre 多项式表示超球径波函数,运用密度矩阵和线性变分法得到非正交基下超球径波函数满足的久期方程,最后求得能量和波函数,计算结果与精确的计算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2.
在中、碱性溶液环境下,对L-抗坏血酸自降解过程非酶褐变反应的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pH等对L-抗坏血酸自降解过程的影响,包括对底物消耗、无色中间体及褐色物质生成的影响;分析探讨了褐色物质生成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反应体系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溶液越偏向碱性环境,越有利于L-抗坏血酸的自降解及无色中间体和褐色物质的生成。生成褐色物质动力学研究表明:褐色物质的生成只与L-抗坏血酸的降解有关;通过建立褐色物质生成动力学方程发现,褐色物质的生成符合准零级动力学特征。不同pH环境,生成褐色物质的活化能不一样。当溶液pH值为9.5时,褐色物质的生成活化能为27.62 kJ·mol~(-1),均小于其它pH值下的生成活化能。根据L-抗坏血酸降解过程,对L-抗坏血酸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中、碱性条件下可能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13.
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Ⅰ.降水和温度变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引用气候跃变概念,结合主相关型和EOF(经验正交函数)的分析,揭示了北半球夏季气候状况在60年代发生的大规模交化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第Ⅰ部分介绍1951-1980年全球夏季降水、气温和海表水温的变化特征。降水变化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型,自北非到日本一带在60年代出现突发性降水减少,而其南北两侧则各有一条降水增多的地带。北半球温度的主要变化为60年代前期中高纬温度普遍突降,较低纬则有部分增温区,从而形成南北温差的突增。不同地区和不同要素的气候跃变在时间上可能有不同,其间的动力学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4.
采用直接动力学的方法,对多通道反应体系Br+CH3S(O)CH3进行了理论研究.在BH&H-LYP/6-311G(2d,2p)水平下获得了优化几何构型、频率及最小能量路径(MEP),能量信息的进一步确认在MC-QCISD(单点)水平下完成.利用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结合小曲率隧道效应校正(CVT/SCT)方法计算了该反应的两个可行的反应通道在200K~2000K温度范围内的速率常数.在整个反应区间内,生成HBr的反应通道与生成CHa的反应通道存在着竞争,前者是主反应通道,后者是次反应通道.变分效应和小曲率隧道效应对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影响都很小.理论计算得到的两个反应通道的反应速率常数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5.
脊髓小脑变性疾病病人血清铜,锌,铝,铁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小脑变性疾病(SCD)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神经生化紊乱、感染、微量元素平衡障碍及自由基损伤等因素有关,其中微量元素平衡障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检测了SCD中发病率较高的橄榄桥小脑萎缩症(OPCA)及晚发性小脑皮质萎缩症(LCCA)病人15例血清中铜、锌、铝、铁等微量元素含量。发现病人比对照组铜明显降低,P〈0.01;锌明显降低,P〈0.01;铝明显升高,P〈0.01;铁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6.
对制备的化合物La0.8Ce0.2(Fe1-xCox)11.4Si1.6(x=0.02,0.04,0.06)的相组成、巡游电子变磁转变(IEMT)特性和磁热效应(MCE)进行了研究。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经1373 K真空退火处理7 d后,化合物La0.8Ce0.2(Fe1-xCox)11.4Si1.6(x=0.02,0.04,0.06)均为单相立方NaZn13型晶体结构。随着Co含量由x=0.02增加到x=0.06,样品的居里温度TC由207 K上升到277 K。在0~1.5 T磁场变化下,x=0.02,0.04,0.06时样品的最大磁熵变|ΔSM(T)|分别为40.17,12.60和7.65 J.kg-1.K-1,可见该化合物有巨大的磁熵变,而且随Co含量的增加最大磁熵变迅速减小。该化合物的巨大磁熵变来源于TC处的一级相变,以及在TC以上由磁场诱导IEMT,但由于Co原子对Fe原子的替代能够抑制变磁转变的发生,因此该系化合物最大磁熵变随Co含量的增加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117.
NAK-12树脂脱除蚕蛹复合氨基酸异味及褐变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用NAK-12吸附树脂脱除蚕蛹复合氨基酸异味及褐变色素的条件,初步分析了蚕蛹复合氨基酸异味产生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当流速为3BV/h时,1ml NAK-12吸附树脂能吸附1.75g蚕蛹复合氨基酸中的异味物质;能吸附1.45g蚕蛹复合氨基酸中的褐变物质。甲醇是异味物质和褐变物质的良好洗脱剂,用pH1.0的甲醇以1BV/h流速洗脱,仅用3.5BV的洗脱剂即可完全洗脱异味物质和褐变物质,蚕蛹复合氨基酸异味产生的可能机理是:加热蚕蛹复合氨基酸液时,其苯丙氨酸,蛋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被氧化脱氨,生成挥发性醛,而其褐变则是赖氨酸,精氨酸与还原糖发生Maillard反应生成褐变物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8.
对一道关于新曲线性质的试题,结合学生的解答情况多方面进行分析,从试题求解、变式延伸、拓展研究三个维度实施解题教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19.
首先介绍一个不等式,它能把一类不易求和的分式放缩为容易求和的分式,用它简捷地证明了《数学通报》问题2587及其推广,并探究给出这个不等式的一个变式及其推广.  相似文献   
120.
文章分别在简单随机抽样和排序集抽样下研究了Inverse Rayleigh分布中对应样本所含刻度参数θ的Fisher信息量.数值结果表示,同等样本容量的排序集样本比简单随机样本提供更多关于θ的信息.接着分别基于简单随机样本和排序集样本构造了θ的一些优良估计,并对估计结果进行了数值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