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化学   2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南疆铁路沿线四地州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状与城镇化水平现状,采用联合国人口基金提供的People人口预测软件和大型统计软件SPSS,以及联合国人品司推荐持用于预测世界各国城市人口的方法,简称URGD法,以1998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区域的人口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进行了预测到2015年南疆铁路沿线地州人口将达到887万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37%,随后又对预测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人口发展规划和城镇化水平目标规划,并为规划的实现提出了几点主要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及PSR模型, 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框架, 测算中国31个省域单元2006~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2大系统的综合水平、耦合度及协调度, 并从发展趋向、耦合协调空间分异和空间类型3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共经历高速发展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 各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程度总体较高, 协调程度总体中等, 耦合及协调程度省域差异明显. (2)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区和中度协调新型城镇化滞后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低度协调区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低度耦合区则多分布在西南及西北地区; 新型城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大系统耦合协调的强弱, 因此,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是多数省域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黄鼎成 《力学学报》2006,14(6):721-727
城镇化全球规模的历史趋势和中国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历程及其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城市岩土工程与地质环境系统,讨论了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城市生态与环境安全等领域工程地质研究发展的思路,强调了地质基础研究与多学科多源知识融合、多种技术集成的创新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影响机理为前提,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5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至"十二五"末全省"两化"协调发展已进入勉强协调以上的阶段,没有处于高度协调发展的地区,呈现出"河西走廊高,陇东、陇南低,陇中最低"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显著,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提出了促进全省"两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将定性分析与关系图描述相结合,提出H1:城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H2:城镇化可通过消费渠道影响经济发展、H3:城镇化可通过投资渠道影响经济发展、H4:城镇化可通过出口渠道影响经济发展四项研究假设。进一步,根据地区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划分为发达与欠发达两类地区。设定经济发展变量PGDP为被解释变量,城镇化变量UR、城镇化与投资交互项变量UR×PFI、城镇化与消费交互项变量UR×HC和城镇化与出口交互项变量UR×PE为被解释变量,采用2000~2012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F检验、Hausman检验,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验证假设H1~H4在全国及两类地区是否成立。结果表明:H1、H2、H3假设在全国及两类地区均成立;H4假设仅在欠发达地区成立。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建设指标、社会稳定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四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作为评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水平指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法,计算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得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个师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排名,从而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从家庭决策的角度出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户发展生计的"能力",影响着农户对各种资本的获得和使用,有助于农户快速地积累和形成生计资本组合并呈多样化。劳动力转移这一行为和经历构成了家庭成员进行新的生计选择的背景和前提条件,在资本变动和要素约束下,农户进行着不同的生产决策,并形成不同类型的生计策略。基于此,本研究以甘肃各地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为基础,探讨甘肃省农村居民可行的生计策略选择;并以农村非农劳动力流动与城镇流动为对象,定量描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率、教育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对不同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与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高度相关,累积的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与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高度相关,当采取混合型生计策略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利于混合型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已有文献研究城镇化时忽视的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非线性关系的问题,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且它的影响强度明显高于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服务业集聚效应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产业集聚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的作用不显著。(2)经济欠发达地区(云贵川等)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多数位于中部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广州等)的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效果明显开始减弱,甚至是负向的关系。(3)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比普通参数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更丰富的结论,它能够有效刻画城镇化过程中空间相关性与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河北省城镇化质量的测评体系.运用熵值法客观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实证评价了2010-2015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的发展水平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中除了秦皇岛和承德的城镇化质量略有提升外,其他各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导致各市城镇化质量差异的原因有所不同;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这三个维度对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而资源环境这一维度则表现出显著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差异信息原理和新信息优先原理,从背景值和初始条件两个方面对GM(1,1)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更加符合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的NpGM(1,1)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发现NpGM(1,1)模型的模拟精度和预测精度都优于GM(1,1)模型.同时,利用NpGM(1,1)模型预测结果,提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进入城镇化的中前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