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分析法、空间面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7~2016年长三角26个核心城市创新产出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创新产出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缓慢上升,协调度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发展趋势;整体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以Moran指数I来衡量的集聚强度在时间上"V"型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向南北扩散与西部低低集聚区缓慢缩小的空间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程度对于提高城市创新产出和城镇化互动水平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信息化水平的推动不明显,工业化对于互动的作用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良好耦合有利于乡村资源要素的整合,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平均法得出浙江省整体及11个地级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借助耦合协调模型, 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 结果表明 (1)2011—2020年浙江省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处于波动上升状态, 耦合协调水平由低水平协调逐步过渡到良好协调; (2)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属于乡村振兴主导型发展模式; (3)浙江省各地级市两大系统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水平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级市旅游资源丰度、旅游文化服务功能以及人才引入等是影响浙江省各地级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将遥感生态指数应用于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研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2008,2013,2018年浙江省89个区县的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浙江省土地利用程度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各区县发展差距较大。在时间尺度上,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东高西低的趋势越发显著。(2)浙江省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3)结合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影响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程度。因此,建议由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县带动周边区县发展,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县,可借鉴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县的发展经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对尚未深度发展的区县,可借助自身生态优势,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4.
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系统的耦合发展对区域旅游市场开发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西北5省1995~2014年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系统的相关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GIS分析法,对西北5省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间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历时态与共时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5省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曲线呈现由低向高演进的态势,总体标准差均值分别为0.251和0.294,且区域内部差距逐渐凸显;(2)西北5省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的耦合协调度演变曲线呈现历时性波动上升且趋同发展态势,总体标准差均值为0.173,且区域内部差距逐渐扩大;(3)西北5省旅游流与区域交通耦合协调度类型实现了由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的转变,耦合协调度由低层次趋同向高层次趋异演变,并最终演变成"哑铃型"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以浙江11市为例,构建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浙江各地市协调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且协调水平跨度大;(2)杭州、舟山、丽水3市经济发展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其他8市旅游产业发展都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3)杭州、宁波2市协调状况较好,绍兴、温州、嘉兴、金华、台州5市基本达到协调,湖州、舟山位于濒临失调的阶段,而丽水、衢州2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调.同时,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影响浙江11市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发现国内旅游收入和星级宾馆数量对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第三产业产值和财政支出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基于公路与经济两大指标体系,集成熵权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协调性模型,对研究区2007年―2017年公路指数和经济指数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协调性.结果表明:从时间上来看,河南省公路指数上升速度较为缓慢,内部差异显著,指数总体增长较少且分布不均衡,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不均衡,局部波动"的趋势,各市经济指数差异较大,增长相对较少;从空间上来看,公路指数分为五个等级,郑州市等级最高,其它城市从低到高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和四等,公路指数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的圆环状包围结构.经济指数分为五个等级,位于第三等级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分布集中,指数较低的城市呈零星分布态势,经济指数呈现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半环状格局.根据协调指数可以把河南省的城市分为三种类型:超前城市、协调城市和滞后城市.  相似文献   

7.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黑龙江省旅游经济子系统指数、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数及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经济指数、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不一致.旅游经济子系统呈现M形状,先上升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生态环境子系统整体上变化不是太大,多数属于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中低水平.从耦合协调度发展类型来看,2001年属于发展不平衡阶段,2002—2006年属于转型发展阶段,2007—2012、2014年属于协调发展阶段,2013年属于优良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对落实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实现社会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灾情指数模型评估了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的自然灾害受灾程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自然灾害时空格局演变的社会经济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中国自然灾害受灾程度总体有所下降,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格局,高受灾中心集中在西南、东南地区;(2)受灾面积对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生产有明显抑制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倒塌房屋数量对本地区及邻近省域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3)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负效应自东向西逐渐增加;农业生产效应呈西正东负的格局,这与省域受灾程度、灾害种类及防灾减灾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省21个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资源环境、人口、城乡统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经济、创新与研发等7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2000~2015年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四川省新型城镇化2000~2015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演变具有趋平原性和趋低山丘陵的特点;在时间上向均衡方向过渡;在空间上表现为"俱乐部趋同"现象,且差异显著;城镇化发展"单核"结构显著,"增长极"对周围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宁波舟山港为研究对象, 构建港口经济、临港产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宁波舟山港2005~2017年“三群”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 宁波舟山港的港口经济、临港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逐年好转, 其中发展水平与增速最快的是城市经济; 2005~2015年宁波舟山港“三群”的整体动态协调程度处于低位发展阶段, 系统处于轻度失调阶段, 2016年起步入协调阶段; 3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逐步向更高程度的耦合协调阶段发展, 且提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1.
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解决城镇化中土地开发与公共品供给之间结构失衡与比例失调的问题,推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利用浙江省2002—2016年地级市的数据,采用离差系数最小化模型对浙江省土地城镇化和公共品供给两要素间的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浙江省土地城镇化与公共品供给两者之间经历了失调(2002—2003年)、过渡(2004—2009年)和协调(2010—2016年)3个阶段。2006年以来的土地城镇化速度放缓与公共品供给提速,推动了协调发展度的提升。两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浙东北地区的城市普遍优于浙西南地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分类调整要素的供给规模与结构比例,进一步提升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度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浙江省空气质量风险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改革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空气质量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识别城市化过程中影响空气质量的风险因子,探究不同城市化与空气质量耦合协调阶段的风险因子及其决定力的差异,有助于政府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合理预防、控制和治理空气污染.根据2015年浙江省各市城市化与空气质量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将全省划分为协调发展、转型过渡和不协调发展3种区域,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全省不同耦合协调分区的空气质量风险因子.研究表明:(1)不同耦合协调分区的主要风险因子不完全相同;(2)城市化因子通常与年均AQI值正相关,与自然、气象因子负相关;(3)风险因子的两两共同作用加强了对空气质量空间分布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港产城协调发展对于提升港口竞争力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了港口、航运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复合系统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研究了港口、航运服务业与城市经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以宁波市为例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2019年中国10个主要港口城市的面板数据, 通过耦合协同度模型测算港城耦合协同水平, 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港城协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1)我国主要港口城市的港城耦合协同度在2005―2019年期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上海的港城耦合协同水平最高. (2)我国主要港口城市间的港口与城市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港城协同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港城协同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此结论在IV-GMM、IV-LIML等多种估计方法下依旧稳健.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是评估城市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诊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重要环节, 是探索科学生态文明实践模式的理论前提. 从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空间优化四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并运用协调度模型从时、空双维度实证评价宁波10年来的生态文明水平及其演化. 研究发现: (1)2002~2011年宁波生态文明水平呈上升趋势, 生态文明发展趋向科学化, 但稳定性较差, 尚未形成持久动力; (2) 10年间宁波的社会、环境、空间子系统整体趋好, 但经济子系统协调度较低; (3)2011年宁波各行政单元的生态文明综合协调度呈市区高于外围, 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特点; (4)聚类将6个县区归为4类, 即宁海与象山亟待全面提升型、余姚与奉化低水平环境友好型、慈溪高水平环境友好型、市区生态文明高质型.  相似文献   

16.
以沪浙闽案例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与“人—地—业”协调发展观,构建评价指标,对沪浙闽耕地利用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度、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2005—2020年沪浙闽耕地利用指数,探索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布及转移路径。结果表明:(1) 2005—2020年研究区各耕地利用转型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且耕地利用差异性不断减小。(2)研究区耕地利用空间转型与功能转型耦合度稳定在0.8~0.9,呈现完美协调,但耕地利用空间转型主要集中在北部且研究区耕地利用空间转型减弱,表明耕地数量和结构特征不断变化且渐趋协调。(3)研究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集中在南部且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呈减弱趋势,表明耕地功能不断变化且渐趋协调。(4)耕地利用空间转型和功能转型在地理空间上较集聚。在空间转型方面,数量特征集聚性强于结构特征。在功能转型方面,生活功能集聚性最强,生态功能集聚性不明显。(5)综合转型重心先向南后向北移动,空间转型重心一直向北移动,功能转型重心先南移后北上。功能转型覆盖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空间转型主要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17.
减小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是消除区域发展鸿沟、实现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分析城际公共服务差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升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水平面临的重要难题. 以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3个基本公共服务一级指标构建了城际基本公共服务测度体系, 运用泰尔指数和熵值法测量1985年、1995年、2010年、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88个城市间总体水平差异及不同指标差异. 结果表明: (1)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 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公共服务总体水平高于珠三角地区; (2)东部沿海地区城际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程度相当; (3)东部沿海地区城际基本公共服务各指标差异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且高水平城市与低水平城市差距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