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化学   26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报导1,3一二甲基-6-6氮杂胸腺嘧啶和它与CH_2=CH—Z(Z=CH,COCH_3)光环合加成产物共5个晶体结构。结合EHMO计算结果,确定光环合加成反应为三线态的双自由基机理,自由基的稳定性决定区域选择性。自由基的旋转使反应没有立体选择性。利用晶体结构数据,解释了>C=N一双键的高反应活性及加合物中NMR δH_8的差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粒径在50—150nm范围内的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用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基)丙酯(MPS)对SiO2纳米粒子表面进行修饰,使其表面接枝能参与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碳碳双键基团。用元素分析、FTIR、^13C CP/MASNMR和^29Si CP/MASNMR等手段对修饰过的SiO2纳米粒子进行表征,以确证MPS接枝在SiO2纳米粒子上。分析修饰过的SiO2纳米粒子的^29Si CP/MASNMR和FTIR谱图,还可初步推断MPS接枝在SiO2纳米粒子表面的机理:MPS首先发生水解缩合反应形成低聚物,然后通过氢键作用吸附到SiO2纳米粒子表面,最后MPS低聚物中未缩合的硅羟基与SiO2纳米粒子表面的硅羟基发生缩合反应。  相似文献   
13.
电化学法研究蛋白质和茜素红S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孙伟  焦奎  刘晓云 《分析化学》2002,30(3):312-314
在pH 4 .2的Britton Robinson缓冲液中 ,茜素红S(ARS)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能形成一种红色的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用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对该体系进行了研究 ,复合物的形成使ARS的还原峰电流下降 ,峰电流的下降值同所加的BS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用于BSA的测定 ,在 8.0× 10 -8~ 1.2× 10 -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 4 .3× 10 -8mol/L ,对结合反应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测定水凝胶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含量,本文以Mg元素为例,建立了湿法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水凝胶中Mg绝对含量的方法。采用ICP-AES,以279.078谱线为分析线,RF功率:1.1 kW;积分时间:5 s;雾化器压力:0.4 MPa;冷却气:20.0 L/min;蠕动泵泵速:30 r/min;等离子体气流量:10.0 L/min;积分时间:5 s;采样3次。对比了硝酸及硝酸-高氯酸湿法消解以及硝酸-微波消解法对于样品消解程度的不同。结果表明:在110℃硝酸消解2 h 与硝酸-高氯酸(1:1)以及硝酸-微波消解得到的溶液相比,Mg含量几乎没有明显差别。在选定条件下,方法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n=3)分别为0.38%和1.25%;加标回收率为97.57%~98.23%。该方法准确、适用、可靠,适用于水凝胶中Mg的绝对含量测定,可为水凝胶中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提供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基)丙酯(MPS)修饰的SiO2胶体粒子为种子,甲基丙烯酸叔丁酯(tBMA)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SiO2/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的核壳复合微粒。微粒经水解后形成具有pH敏感性的无机/有机复合微粒。研究了影响核壳复合微粒形态结构的因素,结果发现,控制SiO2种子乳液的质量分数在1.5%~2%,可避免聚合过程中生成纯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乳胶粒子;反应体系中乳化剂SDS的用量超过质量分数0.3%时,易形成纯聚合物乳胶粒子;SDS用量低于质量分数0.15%时,生成的核壳复合微粒易产生团聚;单体和交联剂用量升高,核壳复合微粒的壳层厚度增加,用量过高会导致核壳复合微粒出现团聚现象,并且有纯聚合物乳胶粒子生成。采用TEM、NMR和FTIR及接触角测试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微粒是由SiO和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组成的核壳结构微粒。  相似文献   
16.
1974年Sweeton等人首先报道了这一反应[1]。1981年樊美公等报道了1,3-二甲基-6-氮杂胸腺嘧啶(A)与庚烯-1的反应[2],1986年又相继报道了含有极性基团的烯类与A的反应。本文通过这类反应合成了新化合物:1,2,4-三氮杂-2,4,6,7-四甲基-3,5-二氧-8-正丁基双环[4,2,0]辛烷(Ⅰ)和1,2,4-三氮杂-2,4,6-三甲基-3,5-二氧叁环[6,4,0,07,12]十二烷甲基衍生物(Ⅱ)。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六个N,N′-双酰基取代的靛蓝衍生物,研究了这类染料的光致变色的宏观动力学。用不同的波长,可以使反式异构体转化为顺式异构体,或使顺式异构体转化为反式异构体。讨论了异构化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相比于传统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串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与寿命均得到明显提升.因此,深入研究微腔效应对顶发射串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蓝光器件为例,通过光学仿真模拟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顶发射串联蓝光器件的光学性能与电学性能变化规律.具体实验为:分别制备了顶发射串联蓝光器件,使其两个发光层位置分别位于器件光学结构中的第一与第二反节点、第二与第三反节点、第三与第四反节点.分析并确定了顶发射串联蓝光器件的两个发光层位置分别位于第二反节点与第三反节点处时,器件性能较佳.即:当器件电流密度为15 mA/cm^2时,器件电流效率为10.68 cd/A(色坐标CIEx,y=0.14,0.05),其亮度衰减到95%所需时间为1091.55 h.可能原因是:器件腔长较长时,既可以改善第一发光单元的空穴与电子平衡度、削弱表面等离激元效应,降低膜厚波动性对器件腔长的影响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起到包裹Partical的作用,提高效率,延长寿命.这一研究成果为设计高效率、长寿命的顶发射串联器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首先对霍尔效应测量中的系统误差作了叙述,对系统误差中的热能流引起的不等位电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结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
氧化石墨烯作为共蒸镀掺杂材料在OLED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共蒸镀掺杂的方法,分别用氧化石墨烯和NPB掺杂作为空穴传输层以及氧化石墨烯和Alq3掺杂作为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制备了两种不同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掺杂的参比器件,氧化石墨烯与NPB共蒸镀掺杂的器件性能降低,与Alq3共蒸镀掺杂的器件性能提高。其中,氧化石墨烯掺杂量为Alq3的10%时,器件发光亮度为掺杂前的1.2倍,电流效率为掺杂前的2倍。这一工作为进一步提高OLED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