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2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9篇
化学   481篇
力学   15篇
综合类   21篇
数学   2990篇
物理学   145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937篇
  2011年   671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153.
傅钦志 《中学生数学》2010,(2):37-37,36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相继出现了一些以集合为背景的即定义型试题,此类试题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的学习能力.而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抓住信息、透彻理解.本文选取一些相关的问题,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4.
笛卡儿说,遇到任何一个"真理"都不能轻易接受,除非它可以分解为许多个小的、令我深信无疑的事实;波利亚说,如果我们想不起别的,可以试验这个不熟悉的论断的某个特例.这其中都蕴涵着一个重要的思维策略:以退求进.华罗庚教授更是明确指出,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相似文献   
155.
新课程要求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来获取知识,而不是学生顺着教师预定的途径去思考问题或直接把学生径直引向答案.现行高中新课程物理教材大都设计了探究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主张让学生在相关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本文中,笔者将尝试对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的学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并对现有的“探究教学”提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6.
乐菁 《物理通报》2007,(4):28-30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这种思维以它的效果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与真理性为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57.
2007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已正式出台,新出台的《考试大纲》注重了新课标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新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中倡导的这种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006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和各地试题注重基础知识,注重能力考查,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同前几年相比,凸显“稳中求变、考查素质”的特点.作为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衔接的关键一年,今年高考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照新的《考试大纲》,2007年高考命题将体现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8.
日光灯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普遍的应用,因此,让学生了解日光灯的发明历史,研究如何在高中物理中引入一些与日光灯有关的教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学生了解更多贴近生活的物理知识非常有用.通常,在自感现象的内容之后教材常常都会介绍日光灯、日光灯管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作为自感现象的一个生活实例.由于它的点亮过程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我们将这种过程称为暂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9.
杨福松 《物理通报》2007,(12):10-12
1 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课改的这几年出现了几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第一种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的消极影响和中高考指挥棒的存在,教师在课堂内外仍袭用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知识,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成为学生的唯一任务,  相似文献   
160.
电阻的T形网络与∏形网络间的等效变换是电路计算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般教材都根据等效的概念采用基尔霍夫定律得到转换公式,过程复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里介绍一种更为简便易懂的推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