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28篇
化学   936篇
物理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3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1.
铜(Ⅰ,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温、有关配体存在下,利用金属铜粉和过氧化苯甲酰的氧化加成配位反应合成了四种铜(Ⅱ)配合物(配体分别为联吡啶、双二苯基膦乙烷、2-氨基吡啶、苯并咪唑)。同时又利用双齿有机膦配体(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dppe=双二苯基膦乙烷,dppp=双二苯基膦丙烷,dppb=双二苯基膦丁烷)和金属铜盐的还原取代反应合成了四种一价铜(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经X射线四圆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由直接法和Fourier合成方法解出。利用电子光谱等手段研究了氧化加成配位和还原取代配位反应的机理。初步建立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合成铜(Ⅰ,Ⅱ)配合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2.
采用pH法, 在25.0±0.1℃, I=0.1 mol.dm^-^3 (KNO3)条件下, 测定了13-取代苄基-1, 4, 8, 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与Cu(II)配位的平衡常数。讨论了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在25.0±0.1℃, 离子强度为0.1mol.dm^-^3 (KNO3)下, 采用分光光度法, 研究了这些配体铜(II)配合物的酸分解动力学行为。探讨了配合物酸分解机理,得到了速控步的速率常数。发现配位反应平衡常数与配体的质子化常数及配合物酸分解反应速率常数之间存在较好的Hammett型和Bronsted型直线自由能关系。同时探讨了取代基对配合物生成及酸分解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93.
使用改进的RD-1型热导式量热计测量了镍(II), 锌(II),钴(II)-N-(间甲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氮三乙酸三元配合物的生成焓, 发现其大小按金属离子来说符合Irving-William序列。利用配体的多环水化结构等讨论了该三元配合物的生成焓和相应的二元配合物的生成焓, 同时求得了上述三元体系的热力学参数, 指出上述三元体系的生成熵是导致这些三元体系具有较大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4.
本文合成了邻香兰素白氨酸合Cu(Ⅱ) 1, Ni(Ⅱ) 2, 邻香兰素苯丙氨酸合Ni(Ⅱ) 3及邻香兰素丙氨酸合Zn(Ⅱ) 4四种配合物。对其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 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 用微分和积分法进行分析, 推断了第一步热分解反应机理, 得到了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此外, 还得到了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补偿效应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95.
四羰基双[2,5-二(三甲硅基)-1-甲基环戊二烯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甲基环戊二烯经两步类似反应向其环上引入两个Me3Si取代基, 生成(Me3Si)2-MeC5H3, 后者与Fe(CO)5反应除生成预期的双核Fe-Fe键产物[η^5-{Me3Si)2MeC5H2}Fe(CO)]2-(μ-CO)2(2)外, 还分离到小量单核化合物η^5-[(Me2Si)2MeC5H2]Fe(CO)2Cl(3), 2与碘反应生成Fe-Fe键断裂的单核铁碘化物(4)。2经Na/Hg还原生成Fe-Fe键断裂的铁负离子, 后者随即分别与数种氯化物反应, 生成在铁原子上引入相应取代基的铁衍生物η^5-[(Me3Si)2MeC5H2]Fe(CO)2R(R=PhCH2, 5; CH2COOC2H5, 6; Ph3Sn, 7; Ph2SnCl, 8)。测定了4的晶体结构, 晶体属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 晶胞参数a=0.7333(1), b=2.0089(3),c=1.3323(4)nm; β=92.02(2)°, V=1.962(1)nm^3, Z=4。  相似文献   
96.
二(硅基取代环戊二烯基)四羰基二铁化合物[η^5-RC5H4Fe(CO)]2(μ-CO)2(R=SiMe3, 1; Si2Me5, 2)与HgCl2反应得到的预期的Fe-Fe键被断裂的铁氯化物6(R=SiMe3)和8(R=Si2Me5)及铁氯汞化物5(R=SiMe3)和7(R=Si2Me5)。硅桥连的类似物R^1[η^5-C5H4Fe(CO)]2(μ-CO)2(R^1=SiMe2, 3; SiMe2OSiMe2, 4)。由上述反应除得到预期产物外, 还分离到相应的歧化产物R^1[[η^5-C5H4Fe(CO)2HgCl](R^1=SiMe2, 10; SiMe2OSiMe2, 13)与R^1[η^5-C5H4Fe(CO)2Cl]2(R^1=SiMe2, 11; SiMe2OSiMe2, 14), 讨论了歧化产物的生成原因。对产物5-14的结构用元素分析、IR, ^1H NMR 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了5的晶体结构。5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P21/n, a=1.1648(3), b=0.7484(4),c=1.6823(5)nm, β=106.55(2)°, V=1.405(2)nm^3, Z=4, Dx=2.29g.cm^-^3。  相似文献   
97.
氮气保护下, 在无水乙腈中合成了1, 4, 7, 10-四氮杂环十二烷(Cyclen)与稀土铒的配合物并得到浅红色棱柱状晶体。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组成为Er(Cyclen)(CF3SO3)3(CH3CN)。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其单晶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 P21/a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7335(4), b=1.8027(4),c=0.8772(3)nm, β=97.64(3)°, V=2.7171(2)nm^3, Z=4。其中铒为八配位,形成四方反棱柱型配位多面体。  相似文献   
98.
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EXAFS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鲁勤  吴瑾光  巨新 《化学学报》1996,54(4):374-378
合成了五种新的稀土配合物RE2(NO3)6L2.nH2O, 其中L为一新的含β-双酮和Schiff-base配体, 1, 5-双(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4')-1-(4'-氨基丁烷-1'-亚胺基)-5-戊酮, RE=Sm, Eu, Gd, Dy, Ho。对配合物进行了质谱、FTIR、变温红外、EXAFS等研究。结果表明: 配合物为双核结构; 配合物中NO3^-以离子型、单齿及双齿同时存在; 配体L中的C=O, C=N及NH2均参与配位; 稀土离子的总配位数为8, 双配位层分别为2个氮和6个氧, RE-N距离在0.230~0.240nm, RE-O0.240~0.250nm。  相似文献   
99.
合成了新型Co(Ⅲ)配合物trans-[(en)~2(NO~2)Co(O~2CC~5H~5N)](ClO~4)~2, 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同时分别以[Fe(CN)~6]^4^-和[Fe(CN)~5(H~2O)]^3^-作为还原剂, 考察了该配合物被还原的反应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两反应体系分别按外配位界机理和内配位界机理进行电子传递。在25℃, Ⅰ=0.5mol·L^-^1,trans-[(en)~2(NO~2)Co(O~2CC~5H~5N)]^2^+/[Fe(CN)~6]^4^-反应体系的前驱配合物离子对形成常数Q~i~p=29mol^-^1·L, 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e~t=2.4×10^-^4s^-^1,电子转移过程的活化焓△H^≠~e~t和活化熵△S^≠~e~t分别为1.2×10^2kJ·mol^-^1和5.0×10^2J·mol^-^1·K^-^1。在40℃, pH=8.0, Ⅰ=0.1mol·L^-^1,trans-[(en)~2(NO~2)Co(O~2CC~5H~4N)]^2^+/[Fe(CN)~5(H~2O)]^3^-反应体系前驱双核配合物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7.0×10^-^5s^-^1。最后讨论了分子轨道对称性, 两金属中心氧化还原电势差等因素对电子转移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铜(Ⅱ)离子与许多有机配位体组成饱和配合物后, 均导致铜(Ⅱ)在Luminol-H2O2和o-Phen-H2O2体系中催化化学发光活性的消失。本文首次发现, 当铜(Ⅱ)离子与某些有机配位体组成1:1不饱和配位化合物时, 它们非但不抑制化学发光,而且比铜(Ⅱ)离子具有更高的催化化学发光活性, 据此, 本文建立了用配合溶解Cu(OH)2,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技术测定氨基酸的新方法, 检测限均可达pmol级,比文献普遍使用的抑制化学发光法灵敏度高10~150倍, 线性范围达三个数量级,相对偏差在5.4%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