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43篇
化学   1183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1篇
  2013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92篇
  1986年   91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44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铜(Ⅰ,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温、有关配体存在下,利用金属铜粉和过氧化苯甲酰的氧化加成配位反应合成了四种铜(Ⅱ)配合物(配体分别为联吡啶、双二苯基膦乙烷、2-氨基吡啶、苯并咪唑)。同时又利用双齿有机膦配体(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dppe=双二苯基膦乙烷,dppp=双二苯基膦丙烷,dppb=双二苯基膦丁烷)和金属铜盐的还原取代反应合成了四种一价铜(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经X射线四圆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由直接法和Fourier合成方法解出。利用电子光谱等手段研究了氧化加成配位和还原取代配位反应的机理。初步建立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合成铜(Ⅰ,Ⅱ)配合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2.
采用pH法, 在25.0±0.1℃, I=0.1 mol.dm^-^3 (KNO3)条件下, 测定了13-取代苄基-1, 4, 8, 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与Cu(II)配位的平衡常数。讨论了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在25.0±0.1℃, 离子强度为0.1mol.dm^-^3 (KNO3)下, 采用分光光度法, 研究了这些配体铜(II)配合物的酸分解动力学行为。探讨了配合物酸分解机理,得到了速控步的速率常数。发现配位反应平衡常数与配体的质子化常数及配合物酸分解反应速率常数之间存在较好的Hammett型和Bronsted型直线自由能关系。同时探讨了取代基对配合物生成及酸分解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03.
本文详细考查了壳质胺,多孔玻璃和粗孔硅胶作为流动注射免疫分析免疫反应器基质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HRP催化H~2O~2氧化K~4Fe(CN)~6生成K~3Fe(CN)~6的反应,与H~2O~2和K~3Fe(CN)~6对luminol的共氧化化学发光反应相偶合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流动注射免疫分析的最终检测手段,由于酶促反应与化学发光反应在检测系统的不同位置进行,因而这种方法克服了已报道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不能协调酶催化和化学发光反应的最佳pH,底物与酶不能充分接触及载体对光的散射等缺点,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等优点,该方法测定HRP及其标记物检测限均可达fmol级,测定时间为1-2min,相对标准偏差为3.9%。  相似文献   
104.
依据单、双和三硅酸与钼酸形成杂多酸的反应速度的不同, 建立了同时测定这三种硅酸的微机动力学光度法。此法应用于甘蔗中低聚合度硅酸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5.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研究类卟啉稀土配合物([CO2H-APPC)Gd]Cl2)光敏产生单重态氧的II型机制。利用2,2, 6, 6-四甲基哌啶(TEMP)对单重态氧的捕捉, 测定所生成的氮氧自由基的ESR信号, 经加NaN3和CD3OD的实验, 证实了([CO2H-APPC)Gd]Cl2)光敏作用可有效地产生单重态氧, 并观察到在实验所用的浓度范围内, 随着光敏剂浓度加大, 生成的单重态氧也增加, 同时比较了几种不同稀土离子配合物产生单重态氧的差别。结合氧的消耗和氮氧自由基的ESR线宽变化对氧浓度的依赖性, 证明了类卟啉稀土配合物光敏化生成单态氧的II型反应在光动力光疗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鲁云  鲜明  程津培  夏炽中 《化学学报》1997,55(12):1145-1151
本文对NAD(P)H模型物BNAH同xanthylium正离子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测定。同位素效应,自由基抑制剂对反应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机理模式中各基元步骤的热力学趋动力的研究均表明,反应由决速的电子转移引发,随后通过快速的氢原子转移而形成产物。动力学活化参数的分析指出,电子转移前反应底物间首先形成一个预配合平衡。本文还对BNAH还原9-苯基xanthylium正离子和三苯甲烷正离子的机理进行了较合理的估测。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顺铂及相关配合物与兔肝金属硫蛋白(MT)反应平衡产物的组成分析表明.铂(Ⅱ)化硫蛋白中角分子MT可以结合7.0当量Pt(Ⅱ),而且结构不同的顺. 反铂和四氯铂酸钾对应有相同的化学计量关系,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兔肝Zn~7,MT~2反应的动力学,发现Pt(Ⅱ)与MT的反应为三个速度不同的控制步骤,求得了相应的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Ⅰ.K~Ⅱ和K~Ⅲ首次观测到在相同条件下,反铂与MT 的反应速度比顺铂大3-5倍,初始反应速度常数K~Ⅰ与Pt(Ⅱ)的存在形式及有效浓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而同一种配合物在不同pH和浓度下.K~Ⅱ和K~Ⅲ无明显变化.提出了铂(Ⅱ) 配合物与MT反应的动力学机理,并根据顺.反铂与MT反应动力学性质的不同, 对它们抗癌活性及毒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8.
铅上阳极硫酸铅膜的还原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文斌  庄继华  周伟舫 《化学学报》1995,53(11):1047-1053
采用线性电位扫描法、电位阶跃法, 结合交流阻抗跟踪对铅在4.5mol.dm^-^3H2SO4中-0.6V(vs. Hg/Hg2SO4/4.5mol.dm^-^3H2SO4)极化20min形成的阳极硫酸铅膜的阴极还原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膜大部分能被还原, 其中的硫酸铅颗粒先在表面按扩散控制下的三维瞬时成核与生长机理被还原, 然后Pb^2^+自颗粒内径向扩散至已生成的铅层表面上进行还原。颗粒中微粒间的液膜为离子输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9.
李华  杨翌秋  许禄  苏锵 《化学学报》1995,53(12):1163-1167
本文计算了二十种不对称色酸双偶氮膦酸型显色剂的Am指数, 并将其与钇进行显色反应的灵敏度进行相关性研究, 讨论了显色剂结构对显色反应灵敏度的影响,预报了几种显色剂与钇显色反应的灵敏度, 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研究了一类具有15-C与16-C单键的14β-甲磺酰氧基对映-贝壳杉烷(烯)(6,7和8)在Zn-EtOH体系中的重排反应, 它们均能重排成6, 7, 5, 5并环系统的化合物3, 12, 13a和13b。8重排时生成一个8-OEt化合物, 为这类化合物重排时经过阳离子中间体提供了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