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9篇
  免费   1217篇
  国内免费   8336篇
化学   16020篇
晶体学   267篇
力学   224篇
综合类   328篇
数学   850篇
物理学   2493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69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398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754篇
  2013年   679篇
  2012年   652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593篇
  2009年   665篇
  2008年   775篇
  2007年   692篇
  2006年   702篇
  2005年   744篇
  2004年   799篇
  2003年   865篇
  2002年   815篇
  2001年   902篇
  2000年   692篇
  1999年   614篇
  1998年   616篇
  1997年   626篇
  1996年   596篇
  1995年   553篇
  1994年   508篇
  1993年   498篇
  1992年   447篇
  1991年   438篇
  1990年   375篇
  1989年   365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负载型CuO—ZnO/γ—Al2O3催化剂抗硫中毒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佳  杨锡尧 《分子催化》1993,7(2):127-133
采用XPS、TPR法证明浸渍法制备的CuO-ZnO/Al_2O_3催化剂中的CuO、ZnO和γ-Al_2O_3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Cu量≤7.0wt%,Zn量≤11Wt%时,CuO和ZnO以单分子层分散在γ-Al_2O_3上.催化剂表面Cu和Zn实际含量的比值远小于配制时的比值(Cu/Zn=2),表明ZnO比CuO优先分布在表面.因ZnO比CuO更易和S作用生成ZnS,ZnO在表面的大量存在减少了Cu被S中毒的机率;另外CuO单层分散在Al_2O_3上,还原后生成的Cu~0,由于γ-Al_2O_3的拉电子作用使其处于缺电子状态(CU~(?+)),加上催化剂表面可能有部分CuO和Al_2O_3形成尖晶石,使一部分Cu以Cu~(n+)存在,Cu~((?)+)或Cu~(n+)对S的吸附弱.以上两个原因使负载型铜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硫中毒性能.  相似文献   
992.
对浸渍法制备的Cu-Mn/SiO2催化剂进行了甲醇合成活性评价。同时用XPS、Auger、N2O分解,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双组份催化剂中、工作态催化剂表面主要存在Cu(O)。  相似文献   
993.
MoO3—SiO2表面复合物金属催化剂载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宇  钟顺和 《分子催化》1997,11(5):342-348
采用MoOCl4的盐酸溶液负载于SiO2的表面反应法,制备了负载型和键联型两种MoO3-SiO2(MoSO)表面复合物载体。利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MoSO的表面构造及其化学吸附性能;并利用TPR技术考察了该表面复合物载体对负载金属Pd,Cu氧化物还原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铟锡氧化物(ITO)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金属In和SnCl4·5H2O为主要原料,加入保护剂PVP,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球形的铟锡氧化物(ITO)纳米颗粒。分别对PVP的用量、溶液的pH值、热处理温度等因素对ITO纳米颗粒粒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且借助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对所合成的ITO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说明本文合成了金刚砂型结构的铟锡氧化物纳米颗粒,并且其晶型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转变为铁锰矿型。  相似文献   
995.
SrCe0.9Yb0.1O3-α陶瓷的导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学报》2004,62(23):2287-2291
以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质子导电性氧化物陶瓷SrCe0.9Yb0.1O3-α.粉末XRD结果表明,该陶瓷样品为单一斜方相钙钛矿型结构.以陶瓷样品为固体电解质、多孔性铂为电极,采用交流阻抗谱技术和气体浓差电池方法分别测定了样品在600~1000 ℃下、干燥空气及湿润氢气中的电导率及离子迁移数,研究了样品的离子导电特性.结果表明,在600~1000 ℃下干燥空气中,陶瓷样品的最大电导率为0.026 S·cm-1,氧离子迁移数为0.03~0.2,是一个氧离子与空穴的混合导体;在湿润氢气中,陶瓷样品的最大电导率为0.015 S·cm-1. 600~800 ℃时,陶瓷样品的质子迁移数为1,是一个纯的质子导体,而在900~1000 ℃时,陶瓷样品的质子迁移数为0.91~0.97,是一个质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质子电导占主导.  相似文献   
996.
余运波  贺泓 《催化学报》2003,24(5):385-390
 在富氧条件下Ag/Al2O3对以丙烯为还原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反应有很高的催化活性.本实验成功地利用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手段,在真实的催化反应条件下,探讨了丙烯选择性还原NOx的反应机理,证实了催化剂表面反应中间体Al-NCO和Ag-NCO虽在真空中稳定,但在实际反应条件下极为活泼.催化剂表面上R-ONO和R-NO2分解成NCO是整个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这一结论与在真空系统条件下对其反应机理的研究结果一致,证明了在这一反应体系中两种研究方法的相关性.同时本实验还从反应机理上探讨了催化剂的水蒸气中毒现象.水蒸气的存在阻碍了催化剂表面R-ONO和R-NO2的生成,并进一步阻碍了反应的速度控 制步骤,即R-ONO和R-NO2向Al-NCO和Ag-NCO的转化,但这是一种完全可逆的暂时中毒现象.结合相应的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对表面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7.
钟依均  罗孟飞 《分子催化》1997,11(3):226-229
负载Pt、Pd催化剂上NO-TPD和NO催化还原性能1)钟依均(浙江师范大学化学系金华321004)罗孟飞周碧袁贤鑫(杭州大学催化研究所杭州310028)关键词负载Pt、Pd催化剂NO-TPDCO-NO反应分类号O643.32氮氧化物(NOx)污染是...  相似文献   
998.
负载型镍金属催化剂上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报道了负载型Ni金属催化剂的表面特征和对CH4与CO2重整制合成气的催化性能,反应结果和TPR,XRC结果表明:Ni担载量为9.0%的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反应性能,Ni组分以高散表面化合物形式存在,助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随载体和添加方式的不同较大差异,其中少量MgO,La2O3对改善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抗积碳能力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载体和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性能具有明显影响,其中浸渍法制备的Ni/MgO催化剂不  相似文献   
999.
近年来,对于熔铁型氨合成催化剂在不断通过加入新的助剂来改善其性能。本文用Mossbauer谱等手段分析与研究加入钙后对含锆催化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Cu-Mg/Al复合氧化物催化碳颗粒物燃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恒定二价与三价阳离子比为3(nM2+/nM3+=3),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Cu含量的系列水滑石前驱物, 800 ℃焙烧4 h形成复合氧化物(CuO质量百分数分别为0%、5%、10%、15%、20%、30%、40%)用作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燃烧的催化剂,并采用XRD、BET、TG-DSC、FT-IR、TPR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u、Mg含量对材料前驱物物化性能的影响及对其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碳颗粒物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Mg含量对材料的热稳定性、比表面和催化氧化活性有显著的影响. Mg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Cu含量增加,催化剂比表面下降,但比表面不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 CuO含量为15%时,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碳颗粒物的起燃温度(T10)和半转化温度(T50)分别为336 ℃和409 ℃.在CuO含量≤30%时可以形成结构完整的水滑石前驱物, CuO含量为40%时出现Cu(OH)2杂相; CuO含量< 20%时,经高温焙烧可得到均匀的复合氧化物, CuO含量≥20%时出现CuO偏析. TPR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和复合氧化物的组成决定了材料的可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