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1篇
  免费   1605篇
  国内免费   7846篇
化学   14732篇
晶体学   340篇
力学   419篇
综合类   323篇
数学   62篇
物理学   2936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315篇
  2022年   373篇
  2021年   371篇
  2020年   378篇
  2019年   433篇
  2018年   310篇
  2017年   413篇
  2016年   489篇
  2015年   515篇
  2014年   844篇
  2013年   799篇
  2012年   701篇
  2011年   722篇
  2010年   751篇
  2009年   841篇
  2008年   855篇
  2007年   821篇
  2006年   836篇
  2005年   690篇
  2004年   707篇
  2003年   772篇
  2002年   670篇
  2001年   665篇
  2000年   523篇
  1999年   485篇
  1998年   447篇
  1997年   448篇
  1996年   372篇
  1995年   421篇
  1994年   330篇
  1993年   277篇
  1992年   254篇
  1991年   205篇
  1990年   218篇
  1989年   227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帕立骨化醇对糖尿病肾病(DKD)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及内在机制。方法 将24 只SD 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帕立骨化醇干预组(P 组)、糖尿病肾病组(D 组)和正常对照组(C 组),每组各8 只。P 组和D 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第2天P 组腹腔注射帕立骨化醇(溶于丙二醇中)0.4滋g/kg,3 次/ 周,D 组予等体积丙二醇;C组仅予等体积丙二醇。4 周后测血、尿生化指标;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肾组织E- 钙粘蛋白(E-cadherin)、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Klotho 的表达,并进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D组大鼠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水平均高于C 组,P 组均低于D 组(均P< 0.05)。C 组大鼠肾小管结构完整清晰,无明显病理改变;D 组可见肾小管间质局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小管扩张,基底膜断裂;P 组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较D 组减轻。D 组大鼠肾组织E-cadherin 与Klotho表达低于C组,而P组高于D组(均P<0.05);与C 组比较,D 组大鼠肾组织α-SMA、FN 及TGF-β1 表达增加,而P 组表达均较D 组减少(均P<0.05)。Klotho 表达与E-cadherin呈正相关(r=0.924,P<0.05),而与α-SMA、FN 及TGF-β1 均呈负相关(r=-0.806、-0.623、-0.856,均P<0.05)。结论 帕立骨化醇可抑制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EMT,其作用可能与增加肾组织Klotho表达,同时减少TGF-β1合成相关。  相似文献   
992.
以邻苯二胺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水热釜法一步制备凹形树突状PtCu双金属纳米催化剂(PtCu NCDs)。PtCu NCDs在电催化甲醇氧化(MOR)的应用中表现出非常高的活性和很强的抗有毒中间体作用。PtCu NCDs对于甲醇氧化的质量活性为(0.53 A·mg-1 Pt)是商业Pt/C(0.26 A·mg-1 Pt)的2.04倍。从比活性的CV曲线图对比发现PtCu NCDs(1.07 mA·cm-2)是商业Pt/C(0.55 mA·cm-2)的1.95倍。而且,PtCu NCDs(2.76)比商业Pt/C催化剂(1.02)表现出更高的If/Ib比值。这些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可能归功于PtCu NCDs特殊的凹形树突状形貌。  相似文献   
993.
合成和表征了2个2,4-二羟基苯甲醛缩甘氨酸(H3L)席夫碱配合物[Cu(Py)2(HL)] (1)和[Zn(Py)3(HL)]·2Py(Py=吡啶) (2),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结构.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的O-H…O氢键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通过分子间的O-H…O和C-H…O氢键形成了二维网状结构.重要的是,配合物1在醇的选择性氧化反应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催化效率(转化率高达94.8%,选择性高达98.3%).  相似文献   
994.
以五水硝酸铋和氯化钠为原料,乙二醇(EG)和水作溶剂,通过声化学辅助溶剂热法合成了系列BiOCl纳米晶光催化剂。应用氮气物理吸附、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DRS)和光电流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汞灯和氙灯照射下,以苯酚和甲基橙为水体模型污染物,系统考察了超声辐射时间和醇水比(VEG/VH2O)对BiOCl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超声辐射时间为60 min,VEG/VH2O=1/4时,合成的BiOCl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为常规沉淀法制备的BiOCl的3.3倍。活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适当时间的超声波辐射和醇水比有利于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提高,同时可以丰富催化剂表面羟基(-OH)的数量和提高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氧化石墨烯(GO)表面具有丰富含氧基团的特点,采用原位生长法将经典的亚铁三氮唑自旋转换(SCO)配位聚合物[Fe(Htrz)2(trz)](BF4)负载到二维材料GO的表面。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FTIR)、SEM、TEM、拉曼等手段对自旋转换-氧化石墨烯(SCO-GO)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光谱表征发现,复合材料的FTIR和PXRD特征峰为GO和[Fe(Htrz)2(trz)](BF4)特征峰的叠加,初步证明了自旋转换-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已成功制备。SEM和TEM分析直观地显示立方体状的[Fe(Htrz)2(trz)](BF4)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氧化石墨烯表面,且随着原位生长时间的增加,GO表面的[Fe(Htrz)2(trz)](BF4)的负载量增加、尺寸增大。拉曼图谱表明[Fe(Htrz)2(trz)](BF4)负载到GO表面后,氧化石墨烯特征拉曼峰的强度比(ID/IG)增大,说明氧化石墨烯的缺陷密集程度增大,[Fe(Htrz)2(trz)](BF4)纳米颗粒与石墨烯之间的作用力增强。磁性测试表明不同自组装时间(1、6、12 h)的SCO-GO复合材料的T1/2↑分别为381.1、381.5和382.4 K,T1/2↓分别为345.9、345.0和344.8 K,其磁滞回线宽度分别为35.2、36.5和37.6 K,这是由于不同自组装时间的SCO-GO复合材料中[Fe(Htrz)2(trz)](BF4)的负载量和尺寸的差异导致的。DSC分析结果和磁性结果一致,证实了SCO-GO复合材料自旋转变温度向高温区移动。  相似文献   
996.
以四苯基环戊二烯酮为起始原料,经过八步连续反应,成功地合成了3个炔桥联不对称五苯基取代双二茂铁衍生物Fc''-C≡C-Fc(1)、Fc''-C≡C-C≡C-Fc(2)和Fc''-C≡C-C≡C-Fc''(3)(Fc''=五苯基二茂铁基,Fc=二茂铁基)。在设计合成双二茂铁衍生物的过程中,首先经过4步反应,制备出已知化合物Fc''-H(4),再连续进行3步反应,分别得到3个中间化合物Fc''-COCH35),Fc''-CCl=CHCHO(6)和Fc''-C≡CH(7),最后利用偶联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1~3。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和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化合物1、25、7的晶体结构,研究了化合物1~7的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分子的C-H…π键相互作用和空间位阻是导致化合物12分子中Fc''和Fc基空间排布取向不同的主要原因。当二茂铁的一个环戊二烯环上引入5个苯取代基时,铁中心的氧化还原电位将升高(Epa(Fc''-H)=0.658 V,Epa(Fc-H)=0.511 V)。与已知化合物Fc-C≡C-Fc(ΔE=0.215 V)和Fc-C≡C-C≡C-Fc(ΔE=0.134 V)相比,化合物1~3的氧化电位差值(ΔE)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ΔE1=0.236 V;ΔE2=0.170 V;ΔE3=0.146 V)。将1与Fc-C≡C-Fc,2与Fc-C≡C-C≡C-Fc和3进行比较发现,当炔桥两端连接不同的基团Fc''和Fc时,其氧化电位差值(ΔE)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7.
以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为载体,利用掺杂氮原子的锚定作用,通过微波辅助乙二醇还原法方便地将Pt纳米粒子高分散地固载于NCNT表面,制得了Pt/NCNT系列催化剂,对催化剂制备规律、电催化甲醇氧化反应(MOR)性能及构效关系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随Pt负载量在18.2%~58.7%(w/w,下同)范围增加,Pt纳米粒子的粒径在2.2~3.7 nm范围相应地逐渐增大。单位质量催化剂的MOR催化活性先增加后急剧减小,在负载量为47.8%时达到最大。Pt的质量比活性在中等负载量(27.6%~47.8%)区间出现高值平台。该变化规律源于Pt纳米粒子的MOR催化活性在3 nm前后的明显差异,即<3 nm时活性差,>3 nm时活性优异。高负载量(58.7%)时活性的急剧下降源于Pt纳米粒子因团聚引起的Pt利用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998.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1,4-dihydroxyanthraquinone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acetylacetone and benzoylacetone as nucleophiles in a mixture of ethanol/water by means of cyclic voltammetry as a diagnostic technique.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electrochemically produced anthraquinone in the Michael addition reaction with acetylacetone and benzoylacetone to form the corresponding new anthraquinone derivatives.On the basis of the EC mechanism,the observed homogeneous rate constants(kobs)of the reaction of anthraquinone with acetylacetone and benzoylacetone were estimated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cyclic voltammograms with the digitally simulated results.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合成了3个新钌(Ⅱ)配合物,[Ru(bpy)2(SB)](PF62、[Ru(bpy)(SB)2](PF62和[Ru(SB)3](PF62(bpy=2,2’-bipyridine,SB=4,5-diaza-9,9’-spirobifluorene),通过核磁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Ru(bpy)2(SB)](PF6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认了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结果表明[Ru(bpy)2(SB)](PF62在乙腈中的发桔红光,波长为606nm,量子产率约为0.0012。在同样条件下[Ru(bpy)(SB)2](PF62和[Ru(SB)3](PF62的发光非常微弱甚至几乎没有发光。还研究了这些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随着配体中SB含量的增加,发光的峰电压从1.36V增加到1.58V,相对发光强度从731降低到52。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水热合成得到了一个新颖的包含四核铜配合物的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CuCl(H2O)4)][CuCl(H2O)(Phen)][{(CuPhen)2Cl2}2(bdc)]2[P2W18O62]·5H2O(1)(Phen=1,10-phenanthroline和bdc=1,4-benzenedicarboxylate),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电化学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含有由Cl和bdc桥连的四核铜配合物阳离子[{(CuPhen)2Cl2}2(bdc)]2+。此外,化合物1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其对亚硝酸的还原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