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00篇
化学   1180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35篇
物理学   8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以聚硅碳硅烷(PSCS)与乙酰丙酮铝(Al(AcAc)3)为原料,在常压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备出聚铝碳硅烷(PACS),经过熔融纺丝制备了PACS纤维.应用GPC、IR、XPS、29Si-NMR、27Al-NMR、TG、SEM、元素分析和增重等一系列分析,分别对PACS纤维的微观组成、结构以及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原料质量配比为6∶100(Al(AcAc)3∶PSCS)合成的PACS化学式为SiC2.0H7.5O0.13Al0.018,数均分子量为1700左右,最适宜制备PACS纤维;PACS纤维中主要存在SiC4、SiC3H等结构,同时存在Si—O—Al键;在氮气气氛中,PACS纤维的陶瓷产率达到52%左右;预氧化处理,PACS纤维中Si—H键与空气中的氧反应形成Si—O—Si交联结构,较聚碳硅烷(PCS)纤维易于氧化,经过预氧化的PACS纤维陶瓷产率达到80%左右,是制备耐超高温SiC(Al)陶瓷纤维的合适纤维;用预氧化PACS纤维制备的SiC(OAl)纤维和SiC(Al)纤维抗拉强度高,耐高温性能好.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三甲基硅烷基丙块与五甲基二硅烷基丙块共聚物〔poly(TMSP-co-PMDSP)〕的成膜特点。poly(TMSP-co-PMDSP)膜的气体透过系数分别为:P_(O2):4×10~3~12×10~3,P_(N2):3×10~3~8×10~3和P_(CO2):2×10~4~4×10~4barrer,气体透过稳定性低,透过行为偏离第二Fick定律,过系数下降,其中溶解系数降低的比例远大于扩散系数的增加比例,在含有凝聚性气体的环境里,膜的气体透过出现表面吸附控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73.
陈庆华  耿哲 《有机化学》1991,11(5):494-497
  相似文献   
74.
The hydrogen abstraction reaction of O(^3P) with Si2H6 has been studied theoretially. Two transition states of ^3A″ and ^3A′ symmetries have been located for this abstraction reaction. Geometries have been optimized at the UMP2 leve with 6-311G (d) basis set. G3MP2 has been used for the final single-point energy calculation. The rate constants have been calculated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of 200-3000K using canonical variational transition-state sheory (CVT) with small curvature tunneling effect(SCT). The calculated CVT/SCT rate constants match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  相似文献   
75.
聚碳硅烷的高温高压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聚二甲基硅烷(PDMS)、液态聚硅烷(LPS)及PDMS裂解剩余物(LPCS)为原料,在不同的温度下高压合成聚碳硅烷(PCS),采用红外、紫外、核磁共振、分子量及其分布等分析PCS的组成、结构随温度的变化.同时,采用改变减压蒸馏温度的办法,对PCS进行分级,收集在不同蒸馏温度下的馏分,通过对一系列馏分进行了IR分析,以此推测PCS的转化过程.研究表明,PCS的生成过程是随着温度的升高,PDMS、LPS中键能较低的Si—Si键断裂,逐渐转变成为键能较高的Si—C键,转化为低分子的碳硅烷;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硅烷分子间发生脱氢、脱甲烷缩合反应使产物的分子量逐渐长大,生成PCS.  相似文献   
76.
刘利军  罗芬台 《中国化学》2002,20(9):895-898
One-pot hydroiodination and deconjugation of 5-aryloxy(or thiophenyl)-3-pentyn-2-one with a reagent system of sodium iodide/trimethylsilyl chloride/water in acetonitrile at 25℃ have been described.The plasuible mechanism was discussed.The reaction provided a simple and useful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Z)-β-substituted β,γ-enones and (Z)-β-substituted α,β-unsaturated ketones.  相似文献   
77.
顾仁敖  陈惠  刘国坤  任斌 《化学学报》2003,61(10):1550-1555
在镍电极表面制备了γ-氨丙基三甲摒在硅烷膜并对其形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 。镍电极表面有机官能团硅烷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氮、硅等元素 在电极表面的存在,并且氨基在膜中有若干种存在方式,包括自由氨基和质子化的 氨基。通过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谱图的分析,发现与电极表面作用的 吸附基团硅醇羟基和氨基发生了竞争吸附,它们及其邻近基团的拉曼谱几随着电位 的负称除了相对强度发生变化以外,还发生了一定的位移,这缘于吸咐基团吸附的 量和吸附取向随电极电位发生了变化并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界面结构;氨基不同存在 方式之间也会随之发生转变,这一结果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的结果相符合。原 子力显微镜(AFM)结果表明镍电极表面的有机官能团硅烷膜呈现为一种较规则的 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78.
本文报道了用流动放电-化学发光技术测定O(~3P)和硅烷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在293—413K范围内, 结果为k=(1.05±0.36)×10~(-10)exp[(-3.06±0.10) kcal·mol~(-1) /RT] cm~3·molecule~(-1)·s~(-1)并用过渡态理论将上述实验结果外推到200—2000 K范围内. 计算结果以三参数公式表示为: k=7.67×10~(-19) T~(2.59) exp(-720 cal·mol~(-1)/RT) cm~3·molecule~(-1)·s~(-1).  相似文献   
7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条件下,3-对氯苯基-2-(4-叔丁基苯氧基)-3'-氧环己烷并噻吩并[2,3-d]嘧啶-4(3H)-酮(PT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PTP主要以静态猝灭方式使BSA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计算了不同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PTP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或范德华力.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测定了PTP与BSA相互结合时的作用距离,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讨论了其衍生物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水热条件下,合成了1个铜(Ⅱ)配位聚合物[Cu(L)(4,4’-bpy)(HCOO)(H2O)]n(HL=苯并三氮唑-1-氧基乙酸,4,4’-bpy=4,4’-联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82026(16)nm,b=1.1283(2)nm,c=1.1597(2)nm,α=76.50(3)°,β=70.88(3)°,γ=76.97(3)°,V=0.9730(3)nm3,Z=2。铜(Ⅱ)分别与来自2个4,4’-bipy的2个氮原子、1个苯并三氮唑-1-氧基乙酸的1个氧原子、1个甲酸根中1个氧原子和1个水分子中的1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变形的四方锥的配位构型。由于4,4’-bipy的桥联作用,配合物在空间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又通过分子间O-H…N和分子内O-H…O氢键作用形成了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