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化学   249篇
物理学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催化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型荧光试剂3-(4′-碘基苯基)-5-(2′-羧基苯偶氮)若丹宁的荧光性能。实验发现,在pH 5.2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痕量铝(Ⅲ)对H2O2氧化3-(4′-碘基苯基)-5-(2′-羧基苯偶氮)若丹宁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据此建立了催化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铝(Ⅲ)的新方法。本法检出限为6.46×10-9g.mL-1,线性范围为0~0.015μg.mL-1。方法用于发酵粉和沸水中铝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2.
83.
以表面包敷有反应型的表面活性剂NaUA(十一烯酸钠)的Fe3O4磁性胶体粒子为种子,运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原位制备出Fe3O4P(NaUAStBA)核壳纳米磁性复合粒子.Fe3O4磁性胶体粒子的粒径为10nm左右.IR和TG结果分析表明,苯乙烯、丙烯酸酯和NaUA在Fe3O4粒子的表面发生了聚合反应,形成P(NaUAStBA);T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结果显示,Fe3O4P(NaUAStBA)复合粒子具有核壳结构而且粒子分布均匀、平均粒径60nm;TG测试的结果表明,NaUA在Fe3O4粒子的包覆率为13.83%,P(NaUAStBA)共聚物的包覆率71.85%;振动样品磁强仪(VSM)测试的磁滞回线则表明由无皂乳液聚合得到的Fe3O4P(NaUAStBA)复合粒子具有超顺磁性,可避免磁性微球在磁场中的团聚.另外,合成的磁性胶乳可稳定存放数月.  相似文献   
84.
QAPVA/PMPVA复合物膜对95%乙醇脱水的I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铵化聚乙烯醇(QAPVA)与磷酸单酯化聚乙烯醇(PMPVA)自组装成聚离子复合物(PIC)膜。PIC膜用95%乙醇中浸泡48 h, 在20~120 ℃(间隔20 ℃)下测定吸水后PIC膜的IR,分析了>3 000 cm-1OH伸缩振动基频(νOH)随温度变化情况,探讨了水与膜中OH的氢键作用。由于νOH在3 000 cm-1以上重叠严重,结合1 300~1 700 cm-1水与PIC膜中离子键的静电作用,采用二维相关分析提高分辨率,定性描述了95%乙醇中水与PIC膜之间的结合方式。结果表明:>3 000 cm-1νOH的重叠谱带得到了分辨, 证明了水与膜内OH缔合优先吸附渗透,随温度变化早于膜内的OH自缔合被解吸与乙醇分离;确认了水和PIC膜内聚电解质基团的吸收, 证明了水与聚电解质基团靠静电作用被吸附, 随温度升高被解吸与乙醇分离。文章为PIC膜用于有机物脱水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5.
采用吸光光度法研究了meso-四(3,5-二溴-4-羟基苯基)卟啉[T(DBHP)P]作为新型光谱探针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行为。发现在pH 4.17 Britton-Robinson缓冲液中,吐温-80(Tween-80)微乳液介质可以显著增强了体系的灵敏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考察了T(DBHP)P-蛋白质体系的吸收光谱特性,于425 nm处蛋白质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吸光度A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分别用于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血清白蛋白(Ova),线性范围分别为0.50~6.00 μg·mL-1和0.05~0.60 μg·mL-1,检出限分别为0.11和0.039 μg·mL-1。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成功地用于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回收率为99.56%~100.2%,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2%。从而建立了一种测定蛋白质的灵敏方法并用于食品分析领域中。另外考察了离子强度及温度对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荧光光谱法研究二溴羟基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作用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eso-四(3,5-二溴-4-羟基苯基)卟啉[T(DBHP)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反应,基于T(DBHP)P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两者之间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温度为27 ℃时,荧光猝灭法测得反应的结合常数为K=1.30×106 L·mol-1,温度为48 ℃时,K=6.32×105 L·mol-1,结合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由此判定该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T(DBHP)P与BSA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0.91,能量给体(BSA)与受体[T(DBHP)P]之间的结合距离r=2.39 nm<7 nm,符合非辐射能量转移条件。依据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确定了T(DBHP)P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同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T(DBHP)P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发现,T(DBHP)P的加入使BSA构象发生变化,BSA内部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  相似文献   
87.
高放废液中铀的提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合成了系列结构相关的氮原子上具有甲基的不对称萃取剂,N-甲基-N-癸基辛酰胺(MDOA)、N-甲基-N-癸基癸酰胺(MDDA)和N-甲基-N-癸基月桂酰胺(MDDOA),详细研究了以正辛烷为稀释剂从硝酸介质中萃取U(Ⅵ)的热力学,考察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萃取性能的影响,讨论了萃取剂结构与萃取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8.
以壳聚糖、N-乙酰-L-半胱氨酸(NAC)为原料,以1-羟基苯并三唑(HOBt)和1-乙基-3-(3-二甲基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AC)为缩合剂,合成功能化壳聚糖衍生物巯基壳聚糖(CHS-NAC).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及X射线衍射(XRD)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Ellman’s试剂通过标准曲线法测得巯基含量.利用CHS-NAC的黏附性,通过层层吸附的方法将CHS-NAC、纳米金及细胞色素c分别修饰到玻碳电极(GC)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修饰电极表面的形貌进行了观察,采用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研究了不同修饰膜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扫描速率对细胞色素c修饰电极的影响,并开展了对过氧化氢的电催化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HS-NAC能高效地将纳米金及细胞色素c固定在电极表面,并能有效发挥纳米金辅助转移电子及细胞色素c对过氧化氢催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9.
将有序介孔碳(OMC)分散于壳聚糖(CTS)溶液,并用于修饰玻碳电极,制成有序介孔碳-壳聚糖修饰玻碳电极(OMC-CTS/GCE),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研究锡(Ⅱ)在该电极上的溶出伏安特性。实验发现,在1.0mol/L盐酸中,锡(Ⅱ)在-1.2V处被富集在修饰电极表面,在0.0~+1.0V电位范围,以100mV/s的速率扫描,锡(Ⅱ)在+0.35V处产生一灵敏的溶出峰,峰电流与锡(Ⅱ)的浓度在5.0×10-8~1.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2.2×10-9 mol/L。方法用于合金中痕量锡(Ⅱ)的测定,结果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0.
以Pb2+和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与聚3-(1-(2-三乙胺乙酰基)哌啶-4-亚甲基)噻吩(poly 3-{[1-(2-hydrazino-2-oxoethyl)piperidin-4-ylidene]methyl}thiophene,PMTH)构建荧光开关,当有Pb2+存在时,PMTH与Pb2+之间发生作用,荧光猝灭,即为荧光"关";当Pb2+-PMTH体系中加入SAM时,SAM能够与Pb2+形成更稳定的配合物,使PMTH的荧光恢复,即为荧光"开"。通过PMTH的荧光开关信号,成功建立了识别和检测SAM的新方法。研究了在水-乙醇(4∶1,V/V)溶液中Pb2+和PMTH与SAM相互作用对荧光光谱的影响。本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常见氨基酸和金属离子对SAM的检测无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SAM的浓度在1.0×10-8~2.0×10-6mol/L范围内与相对荧光强度呈线性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ΔI=68.51+72.32C(μmol/L),相关系数r=0.9982,检出限为8.72×10-9mol/L;本方法已成功用于SAM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