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8篇
化学   120篇
物理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发酵液中甘露醇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的显色剂,在选定的波长下,分别测量果糖发酵液中果糖和甘露醇的吸光度,葡萄糖和培养基组分对测定无干扰。甘露醇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9.1X 0.0182,相关系数为0.9998,果糖的线性方程为Y2=3.23X 0.0067,相关系数为0.996。发酵液中果糖和甘露醇的吸光度有很好的叠加性.用总的吸光度减去果糖的吸光度,可快速、准确计算出甘露醇的量。  相似文献   
42.
针对微生物转化发酵液体系的特征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果糖的含量。校准曲线回归方程为 y=2 6 .2 3x 0 .0 0 7,相关系数为 0 .9991 ;1 0倍量葡萄糖和 1 0倍量甘露醇的存在对果糖测定基本无干扰 ;发酵液中果糖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 99.1 %— 99.8%。  相似文献   
43.
以碘作催化剂, 无水苯为溶剂, 六乙基亚磷酰三胺依次与羟乙基替加氟、1-芳硒基甘油及硫反应, 得中间体硒代环甘油磷脂替加氟缀合物2a~2f. 以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溶剂, 室温下, 叠氮化钠中对2a~2f进行亲核开环, 得到O-(1-芳硒基-3-叠氮基)异丙基-O-2-(N3-替加氟)乙基硫代磷酯. 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目标化合物3a~3f 对膀胱癌细胞PGA1抑制作用比替加氟高, 对胃癌细胞BGC-823的抑制作用与替加氟相当.  相似文献   
44.
汤焕丰  黄在银  肖明 《物理化学学报》2016,32(11):2678-2684
液相还原法合成了4种粒度在40-120 nm的立方体纳米氧化亚铜(Cu2O)。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拉曼光谱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纳米Cu2O的物相组成及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原位微热量技术实时获取纳米/块体Cu2O与HNO3反应过程的热动力学信息,结合热化学循环及动力学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纳米Cu2O的表面热力学函数。在薛永强等建立的无内孔球形纳米颗粒的热力学模型基础上,发展了立方体纳米颗粒的热力学模型。最后由理论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粒度和温度对表面热力学函数的影响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摩尔表面焓和摩尔表面熵均随粒度减小而增大,且与粒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这与立方体热力学模型规律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摩尔表面焓和摩尔表面熵均增大,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则减小。本文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纳米热力学基本理论,还为纳米材料表面热力学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5.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pH=7.40条件下纳米ZnS与明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FT-IR光谱表明,ZnS与明胶中酰胺基的氮和氧原子及羧基氧可能发生键合生成了水溶性ZnS/明胶纳米生物复合物;ZnS与明胶的键合对明胶分子的内源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根据修正的Scatchard方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复合物的生成常数及反应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且为熵驱动。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表明纳米ZnS引起了明胶蛋白质构象的改变。研究结果为探究此类纳米生物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6.
采用石墨烯作为电极增敏材料,制备三唑磷(TAP)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在石墨烯修饰电极(GR/GCE)上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膜(MIP)。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对不同修饰电极进行电化学表征,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考察了MIP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膜(NIP)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在最优实验条件下,TAP浓度在1.0×10~(-7)~2.0×10~(-5)mol·L~(-1)内和MIP膜传感器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3×10~(-8)mol·L~(-1)(S/N=3)。建立MIP膜传感器的动力学吸附模型,测得结合速率常数k为9.0580 s。  相似文献   
47.
蔡国庆  董静茹  莫君明 《应用化学》2023,(12):1693-1717
以易制备的无保护NH-亚砜亚胺和廉价易得的取代甲苯为原料,利用可见光催化策略,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NH-亚砜亚胺和取代甲苯的偶联反应。考察了不同光催化剂、碱和溶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筛选出了最优的反应条件,拓展了亚砜亚胺和甲苯的底物范围,并对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最佳条件为:亚砜亚胺(0.2 mmol),甲苯(0.24 mmol),碳酸钾(0.26 mmol),曙红Y(0.02 mmol),NBS (0.26 mmol),异丙醇(1 mL),在18 W蓝光LED光照下,室温反应24 h。该反应体系对不同的亚砜亚胺底物和甲苯底物均有良好的适用性,产率在46%~75%。在16个被试化合物中,有7个化合物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6个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8.
不同种类的松脂因其化学组成的差异而对松脂下游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确保松脂种类的稳定性是保证松脂下游产品质量的关键,针对在松脂原料采购过程中松脂种类识别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漫反射近红外光谱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相结合的分析技术,该技术能够快速识别马尾松松脂和湿地松松脂,为松脂原料采购提供可靠的种类信息。以在广西区内武鸣、防城、富川、梧州、百色、乐业共6个不同松脂产区采集所得的82个松脂样本进行建模,包括湿地松松脂51个,马尾松松脂31个,利用i-spec型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松脂样本在900~1 700 nm范围内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子窗口随机化分析法(SPA)进行变量选择,从510个波长点中优选出300个波长点组成的变量子集,再通过重复双重交叉检验技术(RDCV)确定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模的潜变量数(n=7)。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类模型能够准确识别两种不同种类的松脂,模型对于外部测试集中的松脂样本识别准确率为96.30%,能够满足松脂行业在原料采购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需要。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分析成本低、样本无损等优势,适用于松脂原料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9.
以高纯Sn粉为原料,采用水辅助生长法在850 ℃下合成了SnO2纳米带,用SEM、TEM、XRD、EDX、 HRTEM和SAED对其形貌、结构和成份进行了表征,对SnO2纳米带的光致发光和红外谱图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水辅助生长SnO2 纳米带的化学原理和生长机制。结果表明:用水辅助生长法制备的SnO2纳米带产量高、结构均匀,XRD衍射图与SnO2的标准图完全一致,纳米带的宽度为70~100 nm,厚度为5~8 nm,长度可达数十微米;SnO2纳米带光致发光在617 nm和651 nm处有2个强峰,在446 nm处有一个弱峰,这些都是由氧空位引起的;SnO2纳米带的红外谱图中560.6 cm-1处的峰属于表面振动模式;水辅助生长SnO2纳米带的可能机制是VS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50.
以过硫酸铵引发丙烯酸羟乙酯和马来酸酐水溶液聚合,合成了不同摩尔比的共聚物。采用毛细管膨胀计测定了共聚合反应的转化率,通过酸碱滴定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并采用YBR法得到丙烯酸羟乙酯和马来酸酐的竞聚率分别为r1=2.3188和r2=0.0272,表明要得到组成均匀的共聚物,需要将丙烯酸羟乙酯缓慢滴加到马来酸酐中。此外,通过电位滴定法测定了丙烯酸羟乙酯与马来酸酐的投料摩尔比为7∶3时,聚合物的pKa1和pKa2值分别为4.33和7.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