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1篇
化学   95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以4,4′-联苯咪唑(4,4′-bibp)和间苯二甲酸(H2MPA)为配体,用水热法合成了1个二维锰(Ⅱ)配位聚合物{[Mn(4,4′-bibp)(MPA)]·4H2O}n(1),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PXRD)、热重(TGA)和磁性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为二维双层结构。配合物1的变温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在相邻的锰(Ⅱ)离子之间存在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2.
在模板分子存在下,在金电极上自组装邻氨基苯硫酚(oATP),通过电聚合制得毒莠定印迹的oATP/金纳米粒子聚合薄膜及其安培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表征,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单体与模板间的相互作用.以K3Fe(CN)6为探针,示差脉冲伏安曲线的峰电流与毒莠定浓度在2.0×10^-7-2.4×10 4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3),毒莠定的检出限为6.5×10 8mol/L(S/N=3).将该印迹膜传感器用于环境水样加标回收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3.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芍药苷浓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芍药苷浓度.在10~200 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0.1721 logC 1.9645,相关系数0.9927;回收率为89%~102%.运用本方法测定了大鼠一次灌胃后血浆中的芍药苷浓度.比较了分别给药芍药苷单体及中药复方四逆散提取物后,血浆中的芍药苷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四逆散配伍组方后,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较低.  相似文献   
34.
将四羧基钌(Ⅱ)酞菁(RuPc)共价键合到自组装在Au电极表面的巯基丁二胺单分子层上,获得了自组装修饰电极(RuPc-CME).研究了它的电化学性质,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仪(XPS)以及循环伏安法(CV)对该电极表面进行了表征.在pH 5.5时,循环伏安图显示RuPc修饰层存在一对氧化还原峰,其峰电位分别为V1pa=1.12 V,V1pc=1.09 V(vs. SCE).它的表面电子的电荷转移系数α为0.52,速率常数Ks=1.43 s-1,表面覆盖度Γ=7.82×10-10mol/cm2,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在pH 3.0~5.5的PBS底液中,该电极对L-半胱氨酸(Hcy)的氧化有催化作用,采用计时安培电流法(CA)测定催化电流与Hcy的浓度在5.0×10-7~5.4×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8×10-7 mol/L.用于检测人血清样品中的Hcy,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5.
碳纳米管在药物和基因转运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小组都致力于开发出新型有效的药物和基因转运系统,用于改善多种治疗因子的药理学作用并降低其毒性.在新型纳米材料中,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功能化CNTs的两个关键优势在于它具有很强的细胞穿透能力和较低的细胞毒性,使其在药物和基因转运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可能.CNTs可通过形成稳定的共价键或形成以非共价键为基础的超分子结合物来运载肽类、蛋白质、核酸和药物等活性分子,并将其运送至特定的组织和器官中以表达特殊的生物学功能.针对这一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碳纳米管在药物和基因转运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其毒性,以期为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纳米酶     
纳米酶(Nanozymes)是由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它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纳米材料,能够基于特定的纳米结构催化天然酶的底物并作为酶的代替品。自2007年首次报道以来,全球已有来自于55个国家的420多个研究机构证实了纳米酶的普遍规律。纳米酶的发现第一次揭示纳米材料蕴含一种独特的纳米效应——类酶催化效应。纳米酶作为一种新材料,既有纳米材料本身的理化性质,又有类似酶的催化功能,兼具天然酶与人工酶的优势于一身。其中,纳米结构不仅赋予纳米酶高效催化功能,而且使纳米酶比天然酶稳定,易于规模化生产。另外,纳米酶独特的多酶活性将为设计廉价、稳定、各种各样全新的催化级联反应提供功能分子。纳米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2022年被IUPAC评为十大化学新兴技术。在全球从事化学、酶学、材料学、生物学、医学、理论计算等多领域科学家的共同推进下,如今纳米酶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新兴领域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解析了纳米酶的构-效关系,将其催化活性提高了约1万倍,实现了超越天然酶的理性设计,创造了全球首个纳米酶产品,出版了纳米酶学英文专著,发布纳米酶术语及中国/国际标准化。更可喜的是,纳...  相似文献   
37.
采用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了氧化锆-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对F-的吸附行为。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氧化锆粒子成功负载于活性炭纤维上。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负载了氧化锆的活性炭纤维对F-有高效的去除效率,其吸附机理包括离子交换和静电作用力,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式,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吸附量随着溶液pH的升高而降低,共存离子Cl-、NO3-和SO42-对F-在氧化锆-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上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8.
嘧啶衍生物乳清酸作为一种生物小分子较少应用到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中。我们应用乳清酸与过渡金属盐反应,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3个新颖的配合物:{[Cu(HOr)2]·2NH2(CH32}nR-1)、[Co2(HOr)2(bipy)(H2O)6]·2H2O(R-2)和{[Ni2(HOr)2(1,3-dpp)2(H2O)2][Ni(HOr)(1,3-dpp)(H2O)]2·(1,3-dpp)·2H2O}nR-3)(H3Or=orotic acid,bipy=4,4''-bipyridine,1,3-dpp=1,3-di(4-pyridyl)propane)。应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衍射、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R-1是具有2D层结构的单核配合物,R-2为简单的单分子配合物,R-3则是由层和链组成的复杂三明治结构。这3个配合物均能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连接成三维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39.
水/有机溶剂双相体系中色氨酸合成酶酶法合成L-色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有机溶剂双相体系中,利用重组大肠杆菌DM206 [pET28a-trpBA/BL21 (DE3)]色氨酸合成酶催化L-丝氨酸和吲哚合成了L-色氨酸.考察了有机溶剂、有机相乙酸乙酯体积分数、反应温度、水相pH、底物L-丝氨酸与吲哚摩尔比、底物L-丝氨酸浓度、表面活性剂和酶添加量对色氨酸合成酶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酶...  相似文献   
40.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677C>T和1298A>C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甲氨喋呤及氟尿嘧啶的作用密切相关,对这两个位点多态性的检测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进一步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全血直接PCR的焦测序检测方法,采用"HpH Buffer"直接扩增全血模板,仅需1μL全血样本即可对两个位点进行高效扩增。扩增产物经碱变性法制备单链模板后进行焦磷酸测序,经过条件优化,仅需5μL扩增产物和1μL微球即可完成高灵敏的焦测序反应。为验证方法的准确性,检测了12例临床样本,均能正确检测两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本研究为临床基因多态性检测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低,准确度高的方法,本方法可用于指导甲氨喋呤和5-氟尿嘧啶的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