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7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1047篇
化学   2117篇
晶体学   90篇
力学   269篇
综合类   60篇
数学   431篇
物理学   163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用高效疏水色谱法对多种脲变α-淀粉酶折叠中间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效疏水色谱法对用脲变性的α-淀粉酶的体外折叠中间体进行了分离,发现脲变α-淀粉酶折叠至少有19个中间体,而且,这些中间体在色谱流出液中可稳定一周.这一结论已由电泳、离子交换色谱和体积排阻色谱法证实.此外,还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这些折叠中间体与天然α-淀粉酶构象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2.
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的以聚类吡唑硼酸盐为配体的钒氧配合物VO(acac)[HB(pz)3](1)和VO(acac)[HB(3,5-Me2pz)3]·CH3CN(2). 运用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 同时, 采用量子化学的Hartree Fock方法和自然轨道分析方法(NBO), 使用3-21G*(6d, 7f)基组计算得到了两个分子体系的分子轨道、原子电荷以及键级,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3.
太阳红外光谱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信息,其中CO 4.6μm波段是具有代表性的分子谱带,其形成于温度极小区附近,对研究太阳物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获得CO 4.6μm波段太阳单色像,本文建立了一套全反射太阳红外成像观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定天镜跟踪引光,通过成像反射镜将太阳成像于3~5μm波段红外相机的焦平面上,该相机采用的是国产HgCdTe焦平面阵列器件。同时,为提高信噪比,提出了一种有效计算平场提取观测目标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获得了CO 4.6μm波段的太阳单色像。  相似文献   
54.
无机分子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机分子纳米材料是至少在一个维度上为纳米尺寸的分子及以其为单元组成的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这种材料可以作为未来纳米分子电子器件、小分子吸附及储存材料。本文将从合成、结构、性质、应用等方面, 结合最新进展对这一充满活力并有着应用前景的领域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5.
以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处理制得不溶性再生丝素膜, 通过碳二亚胺法将Cecropin B抗菌肽共价接枝到丝素膜表面, 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和抗菌性测试等手段对制得的丝素膜结构和表面特性及其抗菌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果表明, Cecropin B抗菌肽成功地接枝到了丝素膜的表面, 接枝后的丝素膜水溶性低, 并具有良好、 持久的抗菌能力.  相似文献   
56.
以巯基丙酸(MPA)为稳定剂, 利用微波辐射加热方法制备了水溶性的Cu掺杂的ZnS纳米晶. 通过改变微波条件, 可以在460~572 nm之间实现对ZnS∶Cu纳米晶发射峰位的连续调控. 通过XRD、 UV-Vis、荧光及荧光衰减对ZnS∶Cu纳米晶的结构和发光性质进行了详细探索, 并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7.
Electrochrometic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n the Z-type Langmuir-Blodgett films oftwo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 mono-{6-[4-(phenylazo) naphthyloxy] hexyl} (1a) andmono-{6-[4-(anthraquinone-1-azo) naphthyloxy] hexyl} (2a) ester of polymaleic acid. Itwas found that for both polymers, poling fields parallel and antiparalle1 to dipole momentsof the polymer side chains induce red and blue shift in absorption bands, respectively. Forpolymer la blue shift is accompanied by absorbance increase, while red shift by absorbancedecrease;but for polymer 2a only decrease in absorbance is observed. A simple model waspropo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58.
Polynitrogen receptors such as bis-histidine peptides possess strong ability to bind metals, which play much important roles in medicinal, bioinorganic, bioorganic, biomimetic and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hosts with a variety of neutral, cationic and anionic guests, several techniques, for example, NMR,potentiometric tirations and mono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have been employed. Among them NMR is a powerful technique for unraveling the structure of polynitrogen receptors as long as they are in solution where the rapid tumbling of molecules averages out the anisotropies such as chemical shift and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s. General 1H NMR approach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study of host-guest interaction, bu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in complexes structures, particularly metal complexes structures in which how the polynitrogen receptors bind metal, and which nitrogen binds metal and so on.  相似文献   
59.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荧光液晶分子2, 5-二-[2-(3, 4-二-十二烷氧基-苯基)-乙烯基]-3, 6-二甲基吡嗪(BPDP12)在石墨表面上自组装单层膜的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在石墨表面形成两种自组装结构:一种是稳定的, 分子的共轭中心相互平行, 烷基链相互交错的密排结构;另一种是不稳定的, 分子的共轭中心彼此为烷基链所分隔的非密排结构. 分子之间较强的π-π作用和分子烷基链之间的范德华作用力对分子组装的取向形成竞争, 是产生两种不同组装结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0.
孙小军  董卫莉  赵卫光  李正名 《有机化学》2007,27(11):1374-1380
从2-取代-3-芳基-4-噻唑啉酮(4a4e5)合成了三个系列新型噻唑啉酮衍生物, 即5-芳基亚甲基-4-噻唑啉酮(6a6j), 4-噻唑硫酮(7a7e8)和4-氰基亚胺基噻唑烷(11a11e12). 中间体4a4e5由醛、胺和巯基乙酸缩合得到. 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元素分析和1H NMR确证, 并且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方法测定了化合物4b的结构. 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 部分标题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和促进黄瓜子叶生根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