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6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282篇
化学   580篇
晶体学   34篇
力学   87篇
综合类   37篇
数学   211篇
物理学   49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将3,6-二氯哒嗪-金鸡纳生物碱衍生物用于催化β-二羰基化合物与溴乙酰甲酸乙酯/β-取代的溴乙酰甲酸乙酯的不对称“中断的”Feist-Bénary反应, 得到了较高的化学产率(72%~97%)和最高达93% ee的立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测定人血液中的全氟化合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HPLC-ESI-MS/MS联用技术,建立了分析血样中9种全氟化合物(PFCs)的方法.以13C4标记的PFOS (MPFOS)作为内标物.以C18反相柱为分析柱,甲醇、醋酸铵为梯度洗脱淋洗液,9种分析物包括全氟己烷磺酸(PFHxS)、全氟庚酸(PFHpA)、全氟辛酸 (PFOA)、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壬酸(PFNA)、全氟癸酸(PFDA)、全氟十一酸(PFUnDA)、全氟十二酸(PFDoDA)和全氟十四酸(PFTA),在15 min内即可达到良好的分离.在血样前处理中,采用MTBE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净化样品以延长色谱柱寿命;比较了4种固相萃取小柱对全氟化合物的萃取性能,最终选定HLB柱(Waters).本研究还讨论了两种C18反相柱Acclaim 120(50 mm×4.6 mm, 3 μm)和Acclaim120 (250 mm×4.6 mm, 5 μm)(Dionex) 对PFCs的分析性能,在本实验条件下,两种色谱柱具有相似的分离性能及检出限,线性范围在0.1~50 μg/L之间 (r≥0.9957);对于血液样品该方法的检出限在0.03~0.8 μg/L之间.本研究将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血样实际样品中全氟化合物的测定,加标回收除PFTA较低外,其它化合物均在74.2%~118.1%之间.  相似文献   
163.
鱼、贝类等水产品中全氟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方法测定了鱼和贝类常见水产品样品中的9种全氟化合物。鱼和贝类样品前处理采用碱消解后固相萃取的方法,并选取WAX(Oasis,Waters)作为固相萃取柱,洗提液经N2浓缩定容后用HPLC-MS/MS检测。方法对标准的回收率为97.6%~120.8%,并且对实际样品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收效果;除贝类样品中PFDoDA和PFTA回收率较低外,对鱼肉和贝类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目标物的分离采用Acclaim 120 C18反相柱(150 mm×4.6 mm,5μm),以CH3OH和50 mmol/L NH4Ac为淋洗液进行二元梯度淋洗,10 min内即可完成对全氟己烷磺酸(PFHxS)、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7种全氟羧酸(C7~C12,C14)的分析,方法对样品中9种分析物的检出限可达到0.16~2.0 ng/g(10μL进样)。  相似文献   
164.
霉菌污染是坚果质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实现其快速检测对于坚果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曲霉属、青霉属和镰刀菌属是坚果霉菌污染的主要污染菌群,根据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及3对特异性分子信标探针,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坚果中曲霉属、青霉属和镰刀菌属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方法。通过对q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得到良好的扩增曲线和标准曲线,该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曲霉属2.5×10^(-2)ng/mL(约741 CFU/g),青霉属8.7×10^(-3)ng/mL(约500 CFU/g),镰刀菌属5.6×10^(-3)ng/mL(约454 CFU/g)。本研究为坚果中霉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相对于国标检测方法需要耗时7 d,本方法用于检测坚果中的霉菌,用时仅为3 d。  相似文献   
165.
为了确定低产低效影响因素及挖潜措施潜力,利用灰色关联度进行低产低效井影响因素分析,优选出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与数理统计理论,建立了X油田油井压裂措施增油量预测模型和堵水井降水量预测模型.有机结合油井降水措施和增油措施的经济界限模型,可以准确预测低产低效井压裂增油潜力及堵水降水增油潜力,误差5%-10%以内,有效指导低效低产井再开发.  相似文献   
166.
针对极限学习机的随机性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差分演化的极限学习机算法模型(DE-ELM).采用差分演化算法(DE)对极限学习机(ELM)随机给定的输入权值矩阵和隐含层阈值进行寻优,降低了随机性给ELM造成的影响,减少ELM网络震荡,提高了ELM预测精度.并且将DE-ELM应用在电池SOC的预测上,同时与ELM和BP神经网络的预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DE-ELM在电池SOC预测上的表现优于ELM和BP神经网络,能满足电池SOC的预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7.
建立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检测高氯废水中低浓度化学需氧量(COD)的方法。通过提高催化液中硫酸银的浓度(46 g/L)充分络合氯离子,同时降低消解液中重铬酸钾的浓度至0.061 2 mol/L来抑制重铬酸钾与氯离子的反应,达到有效消除Cl~–干扰的目的。水样在165℃消解30 min,于600 nm波长检测吸光度,标准曲线法计算COD。实验结果表明,水样中COD质量浓度为20 mg/L时,2 000 mg/L的Cl~–不干扰COD的测定(相对误差小于10%),并且随着COD质量浓度的增加,Cl~–产生的干扰误差逐渐降低。对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进行了测定,COD测定值与标准值一致。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0%~103.7%,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01%~6.33%(n=6)。该法快速,有毒试剂用量小,成本低,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良好的精密度,可以用于多数工业废水中COD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8.
超超临界机组汽水分离器在机组启动及高、低负荷下的运行状态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在汽水分离器湿态运行模式下,分离器内为汽水混合物,分离器起汽水分离作用,因此通过控制给水流量来控制分离器水位对机组的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设计模糊控制器来实现汽水分离器的水位控制,并采用 MATLAB 仿真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得出相关参数和运行曲线。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能够有效的避免或削弱PID控制中超调的现象,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有效地提高了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169.
在反转恢复测试中磁化矢量的演化特征:辐射阻尼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辐射阻尼存在下,水样(90% H2O in D2O)的反转恢复实验表明:当两脉冲的相位相差180°且反转脉冲角<180°时,或两脉冲相位一致但反转脉冲角>180°时,在检测期观测到的信号强度将不发生从负极大值到正极大值的突变;在同样的条件下,如果存在频率偏置,信号强度存在波动,即beating效应.只有当两脉冲的相位一致而反转脉冲角<180°时,或两脉冲的相位相差180°但反转脉冲角>180°时,在检测期信号强度才发生突变,即jumping效应.这些现象都可通过辐射阻尼理论予以合理地解释.另外,在检测期当磁化矢量运动到-z轴附近(对应于τ=Trdln{tan[(π±δ)/2]}),信号强度与理论预计的偏差实际上与T1弛豫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0.
在180°脉冲加z方向脉冲梯度场作用后,采样得到90%水样的自由感应衰减信号,其具有几乎完整的双曲正割函数特征,并通过付立叶变换得到其频谱,发现其具有强烈的震荡特征,这与通常用不完善的180°单脉冲观测到的相位畸变有所不同,并且发现这种强震荡只有在强辐射阻尼存在下以及θ0非常接近180°时才能观测到.在辐射阻尼线型理论基础上,合理的理论计算已进行,我们得到了与实验观测相当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