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0篇
化学   151篇
物理学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6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在自行设计和建立的加压动态分析装置上研究了合成甲醇催化剂上氢的吸附和反应行为。结果表明:在反应条件下催化剂上吸附的氢可分为可逆吸附氢和不可逆吸附氢;不可逆吸附氢又可分为能被CO顶替出来的和不能被CO顶替出来的两部分;能被CO顶替出来的不可逆吸附氢对CO的吸附起促进作用,不能被CO顶替出来的不可逆吸附氢是合成甲醇催化剂必不可少的“组分”或称“促进剂”;同时甲醇的生成是可逆吸附氢与一氧化碳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流体干燥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ZrOCl2•8H2O为原料,采用超临界流体干燥(SCFD)法,在短时间内制备出大孔体积高比表面ZrO2气凝胶超细粉.该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建立了醇凝胶中液相含水量的分析方法,为产品质量控制及确认体系是否处于超临界状态提供了依据.对抽提后的溶剂分析表明,SCFD过程是一物理过程.对水的抽提干燥过程亦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抚顺页岩油除烃类外,含有相当量的非烃化合物,其中氮化合物含量最多.应用硅胶吸附剂的色谱分离可以分开无色至黄色的、以烃为主的部分和黑棕色的非烃化合物部分,粗孔硅胶作为吸附剂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冲洗剂用脱苯石油醚和洒精;用甲醛-芳烃反应以及欧氏试剂反应作为无氮烃浓缩部分和极性氮化合物部分的分离标志.试验证明抚顺页岩油中烃含量随着馏分变重而减少;抚顺页岩粗油中烃浓缩部分占59.4%,桦甸页岩粗油中烃浓缩部分占72.6%.  相似文献   
14.
程序升温液相反应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相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有气体消耗或逸出的液相反应在实际生产过程和实验室研究中屡见不鲜,对于此类反应的研究常采用稳态定温手段求取动力学参数,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本文提出了适合此类反应的程序升温液相反应(TPLR)技术.  相似文献   
15.
用铝溶胶法,在自行设计的喷丝装置上,研制出强度好、直径均匀、基本上无渣球的活性氧化铝短纤维。经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研究表明,氧化铝原纤维为无定型结构。高温热处理至800℃以上始有η-Al_2O_3特征峰出现,该氧化铝即使灼烧至1000℃也没有高温α-Al_2O_3相变。纤维氧化铝的比表面、孔结构分析结果是:比表面一般在80/130m~2/g之间,孔体积为0.1~0.14ml/g。表面酸性较普通颗粒状氧化铝低得多。将此纤维制成铂-纤维催化剂对加氢、脱氢、重整、催化燃烧等反应进行了初步的试探性试验,并与颗粒状氧化铝作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纤维氧化铝作载体的催化剂对上述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XAFS方法对Fe/ZrO2气凝胶超细粒子催化剂中Fe的近邻结构进行研究。随着催化剂粒减小, Fe/ZrO2远程结构逐渐无序, Fe最近邻Fe-O配位数不变, Fe-O键长略有下降, 次近邻Fe-O配 数和键长均减小, 对于高配位层, 配位数下降更快,Fe的配位环境的影响与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规律有较好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19.
20.
Pt-Sn/MgAl2O4催化剂的TPR和H2-TPD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t Sn/MgAl 2O 4 catalysts prepared by co impregnation with nominal 0 35% platinum and varying content of tin (0~2 5%) were characterized by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 (TPR) and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of hydrogen (H 2 TPD). TPR results showed that platinum catalyzed the reduction of tin. However, the average oxidation state of tin after reduction depended up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in on the catalysts. H 2 TPD data indicated that tin addition inhibited the inactivated adsorption of hydrogen but promoted the activated adsorption, implying that tin modified both the ensembles of platinum and metal support interface, thus increasing hydrogen mobility and promoting hydrogen spillo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