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24篇
  免费   13779篇
  国内免费   22046篇
化学   58609篇
晶体学   2470篇
力学   4827篇
综合类   2185篇
数学   10999篇
物理学   32759篇
  2024年   140篇
  2023年   856篇
  2022年   2276篇
  2021年   2526篇
  2020年   2668篇
  2019年   2752篇
  2018年   2408篇
  2017年   3137篇
  2016年   3022篇
  2015年   3837篇
  2014年   4638篇
  2013年   6003篇
  2012年   6274篇
  2011年   6651篇
  2010年   6154篇
  2009年   6216篇
  2008年   7059篇
  2007年   6484篇
  2006年   6007篇
  2005年   5185篇
  2004年   4171篇
  2003年   3216篇
  2002年   3366篇
  2001年   3199篇
  2000年   3064篇
  1999年   1898篇
  1998年   1086篇
  1997年   910篇
  1996年   797篇
  1995年   775篇
  1994年   685篇
  1993年   667篇
  1992年   619篇
  1991年   455篇
  1990年   452篇
  1989年   414篇
  1988年   272篇
  1987年   259篇
  1986年   207篇
  1985年   176篇
  1984年   172篇
  1983年   116篇
  1982年   93篇
  1981年   105篇
  1980年   67篇
  1979年   82篇
  1978年   37篇
  1977年   28篇
  1976年   24篇
  1959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1.
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a new,explicit approach by means of which forms of the large strain elastic potential for multiaxial rubberlike elasticity may be obtained based on data for a single deformation mode.As a departure from usual studies,here for the first time errors may be estimated and rendered minimal for all possible deformation modes and,furthermore,failure behavior may be incorporated.Numerical examples presented are in accurate agreement with Treloar's well-known data.  相似文献   
22.
23.
单晶硅晶格间距是许多重要物理常数测量的基础。本文介绍了硅晶格间距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X射线干涉仪直接测量和晶格比较仪间接测量两种方法,以及影响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关键因素。得益于晶格间距测量的进展,在纳米尺度,硅晶格间距被国际计量局(BIPM)批准成为新的米定义复现形式。最后介绍了硅晶格在计量学中的应用,以及基于硅晶格实现纳米几何量测量的溯源体系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4.
A new A, D-seco limonoid, named 12-acetyloxyperforatin (1), along with three known one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of Harrisonia perforata.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analysis, including extensive NMR techniques and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These compounds showed no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the 11β-HSD1 enzyme.  相似文献   
25.
在管式反应器中采用苯甲酸、聚乙二醇、固体古马隆树脂(S)、液体古马隆树脂(L)为添加剂来降低煤沥青中有害物质苯并芘的含量,以期使得煤沥青可绿色化应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煤沥青中苯并芘含量。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添加量、催化剂等工艺条件对添加剂脱除煤沥青中苯并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能降低煤沥青中苯并芘的含量。在优化条件下,不同添加剂对苯并芘脱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液体古马隆树脂、聚乙二醇、苯甲酸和固体古马隆树脂。分析其反应机理,这与催化剂的酸性相关,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结果表明,液体古马隆树脂(L)在催化剂存在下对煤沥青中苯并芘脱除率可达73.0%,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existence and asymptotic behavior for the least energy solutions of the following fractional eigenvalue problem $$\left({\rm{P}}...  相似文献   
27.
陈雅琼  宋洪东  吴懋  陆扬  管骁 《化学进展》2022,34(10):2267-2282
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作为生物活性物质传递系统的壁材,有着人工合成聚合物或无机物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多重优势。本文就蛋白质和多糖之间的连接方式及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形成传递系统的多种形式进行了综述,以及对此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合蛋白质和多糖的结构特点,二者之间的链接方式分为非共价结合的物理共聚,和共价结合的美拉德偶联、化学交联、酶催化交联等方式,文中分别对各种连接方式的原理和机理,以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深入阐述。以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为壁材对活性物质的传递形式大体上分成乳化系统、胶束、纳米凝胶、分子复合物以及壳核结构等系统。不同的活性物质的特征和传递需求,可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结构的蛋白质和多糖种类以及二者的连接方式和传递系统的形式。并且,随着研究的逐步发展和推进,此领域的发展趋势朝着智能化和靶向性的方向进行。目前活性物质的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的传递系统,还依然面临着系统设计、评价和应用等多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更全面更深入了解认识其对活性物质影响和功效的基础上,安全合理地设计和深入细致地评价活性成分的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可见光船舶检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大多数相关研究是通过改进大型的网络结构来提高检测性能,因此加大了对更高计算机性能的需求。此外,可见光图像难以在云、雾、海杂波、黑夜等复杂场景检测到船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红(red, R)、绿(green, G)、蓝(blue, B)和近红外(NIR)4个波段光谱信息的由粗到精细的轻量型船舶检测算法。与现有的方法中根据光谱特性利用水体检测算法提取水体区域不同之处是该算法是利用改进的水体检测算法来提取船舶候选区域。为获取更准确的候选区域,对船舶、厚云、薄云、平静海面、杂波海面5种场景中4个波段的像素值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近红外大于阈值作为辅助判断,并以其中心点获取候选区域32×32大小的切片,并对切片进行非极大值抑制,由此获得了船舶粗检测结果。随后构建了轻量级LSGFNet网络对船舶候选区域切片进行精细识别。构建的网络融合了1×1卷积提取的波谱特征与3×3的提取几何特征,为防止光谱特征与几何特征的信息在融合时“信息不流通”,在LSGFNet网络中引入了ShuffleNet中的通道打乱机制,并减小了模型结构,与典型的轻量级网络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模型较小。最后,利用Sentinel-2卫星多光谱10 m分辨率数据构建了512×512大小的1 120组数据进行粗检测,以及32×32大小的6 014组数据进行精细网络训练,其中候选区域粗提取的查全率为98.99%,精细识别网络精确度为96.04%,不同场景下的平均精确度为92.98%。实验表明该算法在抑制云层、海浪杂波等干扰的复杂背景下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且训练时间短、计算机性能需求低。  相似文献   
29.
Dioscin (DIS),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bioactive steroidal saponins in Dioscorea sp., is used as a complementary medicine to treat coronary disease and angina pectoris in China. Although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DIS have been well demonstrate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final metabolic fates is very limit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 vivo metabolic profiles of DI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The structures of the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and tentatively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comparing the molecular mass, retention time and fragmentation pattern of the analytes with those of the parent compound. A total of eight metabolites, including seven phase I and one phase II metabolites, were detected and tentatively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Oxidation, deglycosylation and glucuronidation were found to be the major metabolic processes of the compound in rats. In addition, a possible metabolic pathway on 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DIS in vivo was proposed. 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and new information on the metabolism of DIS, 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