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226篇
化学   599篇
晶体学   29篇
力学   80篇
综合类   26篇
数学   125篇
物理学   3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本文以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苯乙酮和呋喃甲醛为原料,采用新的路线,6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萘并吡喃类化合物,借助核磁共振、质谱等检测手段对最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提高了反应收率,最后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目标产物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42.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牛奶中13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溶液漩涡超声提取后,采用自制碱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SPE)净化,洗脱液减压浓缩至近干后用流动相溶解并定容,过PTFE滤膜后在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ODS hypersil色谱柱上,以乙腈-20 mmol/L H3PO4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 nm。13种磺胺在50~500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0.999,检出限为2.0~4.2μg/L,定量限为8.9~14.2μg/L。在20,50,100μg/L添加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9.0%~118.2%,相对标准偏差在2.7%~6.9%之间。方法能对牛奶中13种磺胺类药物残留实现准确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3.
在金鸡纳生物碱稳定剂存在下,通过简便的H_2还原PtO_2可以高效的在咪唑鎓盐离子液体中制备铂纳米颗粒(Pt NPs).TEM表明获得了平均粒径约1.78 nm且分散良好的Pt NPs.在金鸡纳生物碱的修饰下, Pt NPs催化剂在α-酮酸酯的不对称氢化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在辛可尼定稳定和修饰作用下,丙酮酸乙酯催化不对称加氢TOF可达4640 h~(-1),α-酮酸酯的多相对映选择性氢化中ee值可达70.0%~80.1%.研究表明稳定剂和修饰剂手性中心、立体构型及空间位阻等特性协同影响不对称催化诱导能力.BMIMPF_6与乙酸的溶剂组合也是实现高活性及对映选择性的必要条件.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4.
SAPO系磷铝分子筛的晶化及其复合催化剂对CO加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机械搅拌、配料组成、晶化参数等因素对SAPO-34和SAPO-5磷铝分子筛水热合成的影响,考察了混粒(颗粒混合)工艺和研粉(粉体研磨)工艺对“磷铝分子筛/尖晶石”复合催化剂制备的影响。与SAPO-34分子筛相比,SAPO-5分子筛晶体对机械作用的耐受性较强。用XRD、N2物理吸附、FESEM、EDS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和织构特征。对比了四种复合催化剂的CO催化加氢性能。能够使复合催化剂更能抑制C–C偶合、从而更富产低碳烃的物相次序为:SAPO-34 > SAPO-5 > “ZnAlCrO4”尖晶石相。能够使复合催化剂具有更高CO加氢活性(即CO转化率)的物相次序为:“ZnAlCrO4”尖晶石相 > SAPO-34 > SAPO-5。  相似文献   
45.
Artemisinin is an excellent antimalarial drug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medicine.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natural source of artemisinin, the chemical 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has achieved substantial attention. Dihydroartemisinic acid is a key precursor for the 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The reaction of dihydroartemisinic acid with singlet oxygen to form peroxide is a pivotal step in the photochemical preparation of artemisinin. Nevertheless, the reaction kinetics of dihydroartemisinic acid with singlet oxygen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previously. Herein, we report the rate constants of the reaction between dihydroartemisinic acid and singlet oxygen. By directly detecting the luminescence decay kinetics of singlet oxygen at 1270 nm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of singlet oxygen and dihydroartemisinic acid in different solvents are obtained to be 1.81\begin{document}$\times$\end{document}10\begin{document}$^5$\end{document} (mol/L)-1·s-1 in CCl\begin{document}$_4$\end{document}, 5.69\begin{document}$\times$\end{document}10\begin{document}$^5$\end{document} (mol/L)-1·s-1 in CH\begin{document}$_3$\end{document}CN, and 3.27\begin{document}$\times$\end{document}10\begin{document}$^6$\end{document} (mol/L)-1·s-1 in DMSO,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of dihydroartemisinic acid with singlet oxygen increase as polarity of the solvent increases among the three solvents. These results provide fundamental knowledge to optimize experiment conditions of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for improving the yields of artemisinin.  相似文献   
46.
为明晰回转窑内颗粒的运动行为及偏析机理,以绿豆、黄豆和黑豆为颗粒介质,依次对3种装填顺序下的颗粒流动过程进行离散元模拟与实验研究,以颗粒质量分数和平均粒度为判据,对颗粒偏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回转窑内颗粒流动区可分为自由滚落区、渗流呆滞区以及窑壁携带区,自由滚落区颗粒流速最大,而渗流呆滞区流速最小。窑内颗粒沿轴向输运过程发生径向偏析,形成夹层结构,小颗粒受渗流作用在渗流呆滞区中心形成内核,大粒径和中等粒径颗粒集中在自由滚落区和窑壁携带区。窑内颗粒力链分布不均匀,强力链分布于近窑壁区,弱力链分布于自由滚落区和渗流呆滞区,且渗流呆滞区力链细而密集。当窑头附近不同粒径颗粒存在轴向速度差时,颗粒在轴向发生掺混,并产生径向偏析。  相似文献   
47.
对插型阵列微带电极的制作及其电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电子光刻方法制作了对插型阵微带电极(IDA),并通过SEM对IDA电极进行了表征,将微Ag/AgCl参比电极和微铂丝对电极固定在IDA电极附近,构成了微电解池,考察了该电极的循环伏安及计时电流特性,并用微带电极的扩散理论和Cottrell 公式对IDA电极的准稳太电流进行了处理,指出了它们之间产生偏差的原因,研究了IDA电极的“发生-收集”效应,测定了该电极的屏蔽因子、反馈因子和收集效率。  相似文献   
48.
以全蒸镀方法在真空室内一次性制备了正装结构的全有机并五苯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正装结构全蒸镀法有利于简化工艺制备程序,缩小器件尺寸,提高集成度。制备的绝缘层厚度仅为50nm的全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的工作电压降至10V,相同电压下饱和输出电流有了明显提高。筛选适当的有机绝缘材料,改善全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有源层/绝缘层的界面性能,使阈值电压几乎降至0V,场效应迁移率提高了3倍多,输出饱和电流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49.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利用旋转涂膜法制备催化剂基底材料,通过对涂膜过程中的角速度、旋转时间以及基底还原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改变催化剂颗粒的分布状态,获得了粒径均匀分布的催化剂基底,该基底上催化剂颗粒集中分布在47~62 nm区间,再利用该基底生长出定向碳纳米管阵列。运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曼光谱仪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旋转涂膜法制备的基底平整性好于普通的滴膜法,且较其它基底制备方法具有简单易控、可使催化剂均匀分散等特点。利用该基底制备的碳纳米管阵列定向性良好。  相似文献   
50.
Zn离子注入和退火对ZnO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在石英玻璃衬底上制备了ZnO薄膜,将能量56 keV、剂量1×1017 cm-2的Zn离子注入到薄膜中。离子注入后,薄膜在500~900 ℃的氩气中退火,利用X射线衍射谱、光致发光谱和光吸收谱研究了离子注入和退火对ZnO薄膜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衍射峰在约700 ℃退火后得到恢复;当退火温度小于600 ℃时,吸收边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发生蓝移,超过600 ℃时,吸收边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发生红移;近带边激子发光和深能级缺陷发光都随退火温度的提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