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化学   297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17篇
综合类   15篇
数学   76篇
物理学   18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8 毫秒
81.
测定了试剂4-甲基偶氮胂-TB的离解常数,并以它为显色剂,建立了人发中钙的分析方法。4-甲基偶氮胂-TB在NH 4Cl/NH2体系中与钙有灵敏的显色反应,其摩尔吸光系数e=2.18×104L.mol-1·cm-1,配合物最大吸收峰为613nm,组成为Ca:R=1:2,钙离子含量在0~27μg/25mL符合比尔定律。本方法  相似文献   
82.
八十年代,国外Canon,IBM,HP,Ricoh,Xerox等公司开发出由计算机控制、数字扫描、激光成像的高分辨激光打印机,并逐渐占领市场。这种激光打印机具有印刷质量高、寿命长、印刷速度快、版面可任意调制、噪音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了几种方酸菁染料的核磁、可见、荧光光谱。通过二维核磁共振谱和13CNMR确定了分子的结构和构型。测定了其在不同溶剂中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及其发射的荧光量子产率。发现它具有微弱的正向溶致变色特性,通过光谱特征分析得出整个分子处于平面结构并形成一个长的共轭体系,其激发态和基态的结构相近的结论。同时,讨论了结构对分子电荷分布及相应荧光光谱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增感效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矿石中的微量铬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提出了增感效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铁矿石微量铬的新方法。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铬的增感效果。增感效应可使火焰原子吸收光谱的灵敏度提高27倍。本法已用于测定铁矿石中的微量铬,检测限为7.0μg/L,回收率为91.1% ̄115.9%,RSD为4.0%。  相似文献   
85.
比光谱-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苯酚和苯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乔元彪  杜子平 《分析化学》1999,27(5):618-618
1 引言 苯酚、苯胺共存时,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彼此重叠。同时测定混合组分中的各个组分可以应用多波长测定吸光度,然后计算各组分含量,或用多波长线性回归-导数分光光度法。比值导数波谱法能够方便地排除干扰,已用于各种多组分的测定。本文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苯酚、苯胺混合物的测定,结果满意。2 实验部分  相似文献   
86.
苯酚水溶液与石蕊试剂反应显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金锁 《化学教育》2004,25(12):50-51
在大、中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讲到“酚的化学性质”时,经常听到有些老师讲:“苯酚的酸性极弱,弱到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一些较有影响的化学书刊,在讲到同样的问题时也这样认为。也有人认为苯酚能使石蕊变红,用蒸馏水做对照实验效果很好。苯酚水溶液与石蕊试剂反应显色情况到底如何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87.
液体和非晶态NiAl3合金结构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祝江波  李振华  乔明华  范康年 《化学学报》2004,62(22):2218-2222
应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液体以及淬冷形成的NiAl3合金体系,得到了它们的对相关函数、结构因子、键对分析信息.结果分析表明,在淬冷条件下得到的体系呈现非晶态性质,且非晶态结构类似于液态NiAl3合金的结构,可以用液体结构近似描述非晶态性质.还进行了电子结构分析,得到液体NiAl3合金的电子态密度和电荷分布.在液体镍铝合金中,镍为电子受体,部分电子由铝向镍转移,支持了Candy等人的XPS实验结果.镍铝间强烈作用,形成带有弱共价键性质的金属键.镍在合金中相当分散,这能部分解释由淬冷形成的NiAl3合金制得的骨架镍催化剂活性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88.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化肥中铊的含量,通过对测量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了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有电子天平、标准工作溶液配制、标准工作曲线拟合、样品消解液定容、消解回收率及测量重复性等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其中样品处理消解回收率对不确定度的贡献最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估量化,得到了测定结果的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显示,当置信概率为95%、包含因子为2时,样品中铊质量分数为0.316 mg/kg,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17 mg/kg。  相似文献   
89.
在不同的水热合成时间下, 以铁铝合金为铁源和铝源, 四丙基氢氧化铵为分子筛的模板剂和抽提合金中的铝的碱, 一步制得了以骨架铁为核、不同厚度的HZSM-5分子筛为壳的Raney Fe@HZSM-5催化剂. 采用元素分析、氮物理吸附、X射线粉末衍射、氨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 考察了水热时间对催化剂基本物化性质的影响. 随着水热时间的延长, HZSM-5分子筛壳层不断增厚, 结晶度不断增大, 但分子筛组成基本不变, 酸量与分子筛壳层厚度正相关. 在费托合成反应中, Raney Fe@HZSM-5核壳催化剂上的CO转化率和汽油段产物选择性随分子筛壳层厚度呈火山型变化趋势, 说明反应需要适宜的酸量, 酸量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得到高的催化活性及汽油段产物选择性. 在水热合成时间为4 d制得的Raney Fe@HZSM-5核壳催化剂上, 当CO转化率为92%时, C5~C11汽油段产物选择性可达71%, 异正比为1.9. 当合成气中的n(H2)/n(CO)比从2降为1时, 汽油段产物选择性和异正比进一步提高至73%和2.1, 显示了将该催化剂用于煤基或生物质基合成气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的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90.
15O(α,γ)19Ne(p,γ)20Na反应链是高温CNO循环向快速质子俘获过程突破的一条关键路径,相关的反应率输入量可通过20Mg的β衰变可布居19Ne共振态并测量其衰变性质来获得。通过高效率高精度地测量20Mg β衰变中产生的质子与γ射线得到了20Mg衰变的详细信息,并构建了完整的衰变纲图,还进行了19Ne 4 033 keV共振态衰变性质的探索,获得了该态在20Mg β衰变中被布居的分支比上限。通过比20Mg和20O镜像能级跃迁的结果确认了同位旋非对称性,为检验相关理论模型提供了精确的实验数据。对于突破路径中有重要影响的19Ne 4 033 keV共振态的性质,有待更高统计的实验进一步研究。The breakout from the hot CNO cycle to the rapid proton capture process can occur via the 15O(α,γ)19Ne(p,γ)20Na reaction sequence, and the β decay of 20Mg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characterize some specific resonances, which will provide detailed nuclear structure input for reaction rate calculations. The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the decay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20Mg was obtained by measuring the emitted particles and γ-rays in the β decay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resolution. Attempt was also made to search for the decay channels associated with the 4 033 keV resonance in 19Ne. To test fundamental symmetries, the transitions in the mirror decays of 20Mg and 20O were compared. The precise experimental data presented here would be important to constrain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It is desirable to clarify the astrophysically relevant problem by further experiments with improved stat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