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3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677篇
化学   1249篇
晶体学   85篇
力学   166篇
综合类   79篇
数学   235篇
物理学   116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The novel title compound 4-chlorobenzaldehyde (2-trifluoromethyl-5,6,7,8- tetrahydrobenzo[4,5]thieno[2,3-d]pyrimidin-4-yl)hydrazone monohydrate (C18H14ClF3N4SH2O, Mr = 428.86)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a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4-chlorobenzaldehyde with (2-trifluoromethyl-5,6,7,8-tetrahydrobenzo[4,5]thieno[2,3-d]pyrimidin-4-yl)hydrazine, 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c with a = 7.4252(7), b = 26.344(2), c = 10.3095(9) , = 109.407(2)°, V = 1902.0(3) 3 , Z = 4, Dc = 1.498 g/cm3 , μ = 0.356 mm-1 , F(000) = 880, the final R = 0.0564 and wR = 0.1681 for 2343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 (I).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title hydrazone molecule is nearly planar except for the cyclohexene and trifluoromethyl moieties. In the crystal packing, the molecules form stacks by a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which results from intermolecular N(3)-H(3)···O(1), O(1)-H(1B)···N(2), O(1)- H(1B)···N(4) and O(1)-H(1A)···F(1) hydrogen bonds via water molecules together with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Molecular geometry of the title compound in the ground state optimized by B3LYP functional with 6-311G** basis sets indicates that the calculation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preliminary bioassay suggested that the title compound exhibits relatively good fungicidal activity against Fusarium oxysporium f.sp.vasinfectum and Dothiorella gregaria.  相似文献   
62.
地质样品经盐酸-硝酸(3+1)混合酸溶解,活性炭分离富集后,于90℃用12g.L-1硼氢化钠溶液(溶于0.5g.L-1氢氧化钠溶液中)作还原剂,用化学蒸气发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其中痕量的金。金的质量浓度在1 500μg.L-1以内与其发射强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为0.59μg.L-1。方法用于测定2个标准物质(GBW 07289和GBW 07291)中金含量,测定值与认定值相符。  相似文献   
63.
在全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背景下,本文在充分考虑各国甲流感死亡率可能存在个体混合效应、独立效应、相关效应及空间相关效应基础上,运用Bayes计量分析框架下的模型选择标准确定描述各国甲流感死亡率的最优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不同国家甲流感死亡率进行估算。结果显示:个体独立、空间相关效应模型能很好拟合各国甲流感疫情统计数据,利用该模型估算的全球甲流感平均死亡率为0.577%。  相似文献   
64.
以较前沿的科研成果为基础设计了一个针对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综合创新性实验--铜纳米粒子制备及催化硝基化合物还原反应的性能测试。实验内容包括一定粒径大小的铜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铜纳米粒子催化硝基芳烃还原的研究及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次数的考察等。本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训练学生对涉及到的仪器测试及结果进行合理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及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5.
CO2-3掺杂是提高纳米羟基磷灰石(n-HA)生物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以 Ca(NO3)2·4H2O 和Na3PO4·12H2O为主要原料,Na2CO3作为CO2-3来源,合成纳米碳羟基磷灰石(n-CHA)晶体。采用TEM , XRD ,FTIR ,RS对合成晶体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n-HA晶体长度约为60~80 nm ,宽度在20~30 nm之间,形状为针状,具有良好的结晶度,与自然骨磷灰石形貌相似;n-CHA晶体随CO2-3掺入量的增加,结晶度降低;合成的 n-CHA晶体的晶胞参数 a值随着CO2-3加入量的增大不断收缩,但 c值增大,参数比c/a值增大,符合B型取代(取代PO3-4)的晶胞参数变化规律。红外谱图中,872 cm -1附近出现AB混合型取代(同时取代O H -,PO3-4)的CO2-3面外弯曲振动特征红外峰,同时CO2-3的不对称伸缩振动红外峰在1454和1420 cm -1附近出现分裂峰,1540 cm -1附近出现弱CO2-3峰;1122 cm -1附近出现CO2-3对称伸缩振动拉曼峰,1071 cm -1附近出现CO2-3的B型替代特征拉曼峰,通过计算PO3-4,CO2-3,O H -拉曼峰的积分面积比PO3-4/CO2-3,O H -/CO23,PO3-4/O H -,表明CO2-3在替换时,先以B型为主,随着CO2-3掺入量的增加,发生A型替代(取代O H -)。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磷灰石晶体为B型取代(取代PO3-4)为主的AB混合型取代的 n-CHA。与人骨磷灰石晶体在形态、尺寸、晶体结构和生长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可称为类骨磷灰石。  相似文献   
66.
利用分数阶导数算子-∞D_t~β研究线性分数阶振动系统在谐波激励下的稳态响应.采用复指数函数形式的谐波激励,利用待定函数法得到与激励同频率的稳态响应,以及幅频关系和相频关系.讨论了分数阶导数项对刚度和阻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采用水热法将TiO2纳米片修饰在中空管状g-C3N4上制备了TiO2/g-C3N4(T-CN)复合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电流响应等对其形貌、结构和光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纳米片均匀地分散在中空管状g-C3N4表面,两者紧密结合形成异质结。TiO2与g-C3N4的质量比为20%时制得的T-CN-20复合催化剂在60 min内对U (Ⅵ)的去除率为85.64%,是纯相g-C3N4的6.7倍。在10倍高浓度阳离子共存条件下的去除率仍大于69.8%,且具有优良的结构稳定性。对光催化产物分析可知,T-CN将U (Ⅵ)还原为难溶的U (Ⅳ)(63.68%)以去除铀,可有效解决含铀核废水中的U (Ⅵ)污染问题。根据能带理论分析,提出了复合催化剂异质结的Ⅱ型光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68.
钛硅(TS-1)分子筛的微孔孔道严重限制了其在复杂分子催化转化中的应用,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通过酸洗脱、碱刻蚀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多级孔 TS-1 分子筛,并采用等体积共浸渍法制备了相应的 NiMo 负载型催化剂;使用 X 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FTIR)、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方法对多级孔TS-1分子筛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探针对催化剂的加氢脱硫(HDS)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和常规TS-1分子筛相比,多级孔TS-1分子筛保持了MFI拓扑结构,比表面积增大且具有介孔结构,分子筛表面形成了适量的Brønsted酸中心;相应催化剂上活性金属与载体间相互作用得以改善,MoS2片晶长度和堆垛层数适宜,形成了更多的 NiMoS活性相;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均有所提升,尤其是酸洗脱获得的 NiMo/AT-TS-1催化剂的活性相较未经处理的NiMo/TS-1催化剂提升了1.2倍,直接脱硫(DDS)路径选择性提升了22%。  相似文献   
69.
锂硫电池中较差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是实现锂硫电池商业化的技术障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多硫化物在硫电极内的电化学转化动力学较为缓慢。为此,我们以ZIF-9为前驱体,采用先碳化,再酸化刻蚀,最后硒化的方法合成了含少量催化剂的CoSe修饰氮掺杂多孔碳(CoSe/NC)电极材料,以期提高硫电极内多硫化物的电化学转化动力学性能,并通过流动液相三电极体系对该材料进行电化学动力学表征。结果显示,相较于对比材料,CoSe/NC能够加快多硫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在 0.2mA·cm-2电流密度下,多硫化物氧化还原反应在CoSe/NC电极上有最小的反应过电位;同时,在0.1 V过电位下,各氧化还原反应也有最大的响应电流。因此,将 CoSe/NC作为硫宿主材料组装电池展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 1C(1C=1 675 mA·g-1)下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 068 mAh·g-1,经过50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仍保持在693 mAh·g-1。另外,在3C的高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高达819 mAh·g-1。  相似文献   
70.
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利用T型三羧酸配体3,4',5-联苯三羧酸(H3BPT=biphenyl-3,4',5-tricarboxylic acid)制备并表征了2个2D→3D穿插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结构,{[Ni3(BPT)2(bpe)2(H2O)6]·2DMF·7H2O}n (1)和{[Ni3(BPT)2(bpea)2(H2O)6]·2DMF·5H2O}n (2)(bpe=1,2-bis(4-pyridyl)ethylene,bpea=1,2-bis(4-pyridyl)ethane,DMF=N,N-dimethylformamide).在这2个化合物中,BPT配体和含氮配体bpe或bpea共同连接相邻的Ni(Ⅱ)中心,形成(3,4)-连接的(63)(65.8)二维双层结构.相邻双层结构间相互穿插,形成具有聚轮烷结构的2D→3D互锁结构.气体吸附性质表明,化合物1对CO2和N2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