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7篇
化学   67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8篇
物理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01.
合成了12个含不饱和软链的苯并菲盘状液晶化合物,C18H6(OC5H11)6-x(OR)x(x=1,2,3),R=-C3H6CH=CH2(a),-C3H6C≡CH(b),-C2H4OCH=CH2(c).化合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表征.化合物热致液晶性通过偏光显微镜(POM),差视扫描热量法(DSC),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呈现有序的六方柱状介晶相.端炔基链化合物b系列熔点最高.乙烯氧基柔链化合物c系列有最高的清亮点和最宽的介晶性温度范围,且随着不饱和醚链数的增多,清亮点明显升高.对称苯并菲化合物sym-C18H6(OC5H11)3(OR)3比不对称化合物asym-C18H6(OC5H11)3(OR)3具有更高的熔点和清亮点.乙烯氧基柔链可极化的偶极相互作用对液晶稳定性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2.
以高岭土为载体、钨粉为催化剂前驱物,过氧钨酸为催化剂活性组分,经催化H2O2-环己酮的反应合成了己二酸.利用反应过程中催化活性组分在高岭土表面的选择性吸附,在反应完成后分离出负载过氧钨酸的高岭土并重复循环使用,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己二酸收率的影响,并测定了过氧钨酸-高岭土的重复使用性能.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了高岭土及循环使用的过氧钨酸-高岭土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载体高岭土能够在反应过程中有效负载过氧钨酸,并且过氧钨酸-高岭土第4次循环利用后其产物的收率基本不随重复利用次数增加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3.
设{Xn, n ≥1}是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 Un 是以对称函数(x, y) 为核函数的U -统计量. 记Un =2/n(n-1)∑1≤i h(Xi, Xj), h1(x) =Eh(x, X2). 在一定条件下, 建立了∑n=2(logn)δ-1EUn2I {I U n |≥n 1/2√lognε}及∑n=3(loglognε)δ-1/logn EUn2 I {|U n|≥n1/2√log lognε} 的精确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共沉淀-回流法制成g-C3N4/Fe3O4/BiOI磁性复合材料作为异相光助芬顿(Fenton)催化剂。运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N2吸附-脱附等手段分别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组成、磁性和比表面积等进行了表征,并以罗丹明B(RhB)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材料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BiOI的负载质量为50%时,在可见光照射下,复合材料具有最好的光催化性能,180 min内对RhB的降解效率可达到99.20%。较高的光催化性能归因于所制备材料对RhB较强的吸附、强烈的可见光响应以及异质结构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进一步在光催化体系中加入适量的H2O2后,可极大提高三元复合材料可见光助Fenton降解RhB的效率,30 min内即可达到98.44%,这得益于体系中发生Fenton反应产生较多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同时光生电子可加速Fe3+  相似文献   
105.
可反应表面修饰银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Surface reactable modified silver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NaBH4 reduced silver ion in the aquenous solvent, in the presence of the double group modifying agent, O,O′-di(11-bromic undecane)dithiophosphonic acid.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UV-Visible Absorption(UV-Vis) spectra,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 spectra. The result indicate that the products are spherical shape and no aggregation, C-Br functional groups are on the outermost portion of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The nanoparticles were well dispersed in organic solution, such as chloroform, petroleum ether, toluene etc.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which reacted with trimethylamine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XPS) shows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can undergo many re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