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化学   204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20篇
物理学   1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根据单稀-二烯自由基共聚合反应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支化点对分子量的分布模型,讨论了用凝胶色谱-特性粘数法表征支化聚合物时,支化点对分子量分布和式〔η〕0,b.〔η〕0,1=g0^c中的指数c对结果的影响。建立了氯乙烯-二烯类单体悬浮合凝胶点前的平均支化度模型。用凝胶点前平均支化度和平均分子量模型拟合实验结果发现:a.新的支化分布模型更合理,且c=0.72;b.悬挂双键活性下降一个数量级;c.对本文样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以邻巯基苯酚(mpH_2)为配体合成了五个第一周期过渡金属化合物(Ph_4P)[V_3(mp)_6]1,(Et_4N)[Mn(mp-mp)_2]2,(Et_4N)_2[Fe_2(mp)_4]3,(Et_4N)_2[Co(mp)(mpH)]_2 4及(Et_4N)_2[Ni_2(mp)_2(Hmp)_2]5.本文着重报道化合物2的晶体和分子结构.由于邻巯基苯酚配位形式的多样性,诸化合物中金属的配位构型各不相同,但又有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83.
6-羟基-3,4-二氢-2(1H)喹啉酮合成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以苯胺和3-氯丙酰氯为原料,经环合、硝化、还原、重氮化水解合成目标产物6-羟基-3,4二氢-2(1H)喹琳酮的新方法。此法合成的目标产物产率高,总产率达67%以上。单步产率均在86.5—99.6%之间,反应条件温和。各步产品经MS,1HNMR进行定性及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84.
纳米SiO_2粒子锚固偶氮引发剂及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纳米SiO2 粒子锚固偶氮引发剂 ,进而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而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纳米SiO2 复合粒子进行了研究 .纳米SiO2 先用环氧型硅烷偶联剂处理 ,再与偶氮二氰基戊酸发生缩合反应而锚固上偶氮引发剂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和元素分析证明了引发剂在纳米SiO2 表面的锚固 .通过改性纳米SiO2 存在下MMA的乳液聚合 ,制备得到了接枝率为 2 3 2 %、接枝效率为 36 1%的PMMA 纳米SiO2 复合粒子 .经乳液聚合后 ,纳米SiO2 粒子团聚程度减小 ,在水相中分散稳定 .  相似文献   
85.
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赖氨酸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中温度、pH值、氯离子浓度对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赖氨酸的影响,并测定了25℃时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717离子交换吸附L-赖氨酸的吸附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略下降的趋势,是个放热过程;随着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的增大L-赖氨酸的吸附率降低,当氯离子浓度达到1.0mol/L时,吸附率仅20%;从含有L-赖氨酸的L-精氨酸溶液中除去L-赖氨酸,最佳pH值为10.5±0.2;717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赖氨酸的最大吸附量为30g/kg。  相似文献   
86.
以1,3-丙二胺为模板剂,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两个一维磷酸盐微孔分子筛 :[GaP2O7(OH)][NH3(CH2)3NH3](1)和[Ge0.5GaP1.5O6.5(OH)1.5][NH3(CH2)3NH3] (2).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表明,两个晶体结构分别由镓氧四面体和磷氧四面体,或 镓氧四面体,锗氧四面体和磷氧四面体组成,并沿层c轴方向形成链,这些链之间 由1,3-丙二胺相连,1的结晶学数据为Mr=331.82,P-1,a=0.8303(2)nm,b=0.8614 (3)nm,c=0.8880(2)nm,a=111.70(3)°,β=107.5(92)°,γ=98.39(2)°,V=0. 5382(3)nm^3,Z=1,MoKa,λ=0.071073nm,R(F)=5.56,wR(F^2)=14.36,2的结晶学数据 为:P2(1)/c,a=0.88968(7)nm,b=1.67562(13)nm,c=0.83666(7)nm,β=115.890 (2),V=1.12208(16)nm^3,Z=4,MoKa,R(F)=4.66,wR(F2)=10.10。  相似文献   
87.
国产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精氨酸的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考察了溶液中氯化钠和氯化铵浓度、pH值、温度对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精氨酸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无机盐浓度的增大L-精氨酸的吸附率急剧降低,且盐浓度在大于1.0mol/L时几乎无法吸附;在低于等电点下,随着pH值的下降L-精氨酸的吸附率增大;适当升高温度,有助于提高L-精氨酸的吸附率。  相似文献   
88.
丙烯酰胺在聚乙二醇水溶液中的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改进溴法对丙烯酰胺 (AM)在聚乙二醇 (PEG)水溶液中聚合动力学进行研究 .在单一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分别考察了引发剂、单体和PEG用量、不同HLB值乳化剂以及聚合温度等因素对动力学的影响 .得到AM聚合速率与过硫酸铵 (APS)浓度的 0 91次方成正比 ;单一APS和APS 三乙醇胺 (TE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的AM聚合表观活化能分别为 96 1和 4 2 3kJ mol.  相似文献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