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1篇
化学   14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本文报道了羰基异核原子簇, [(μ2-)HgFeCo(CO)~9(μ-CI)]~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化合物由(μ-S)HgFeCo(CO)~9(μ-CI)双聚而成。双聚分子具有c~2h对称性。在Fe-Fe, Fe-Co之间存在明显的金属-金属键。三核簇中的两个铁原子作为双齿配体与Hg原子配位。并通过HgS二聚形成双三角型簇合物。  相似文献   
52.
含二茂铁基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含二茂铁基希夫碱-1,2-亚乙基双(二茂铁甲酰基异丙亚胺)及其某些d,f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3.
负载于γ-Al_2O_3上的PPN[FeCo_3(CO)_(12)]簇合物作为催化剂前体,在CO加氢反应中显示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和对低碳烃的选择性。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合成气比和气体空速对CO加氢反应,CO转化率和产物分布的影响。借助于ICP分析、电镜和原位FT-IR跟踪技术,对负载型双金属簇催化剂的金属负载量、催化剂表面状态和脱羰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表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ZrO2催化剂体系中的CO加氢反应,并对催化剂的使用前后以及特殊处理催化剂进行了EPR表征,在使用前催化剂中观测到了一个较强的EPR信号g⊥=1.976和g||=1.961,并指认为来自ZrO2表面的Zr3 离子,而F-T反应评价后催化剂均给出了唯一较强和尖锐的信号g=2.0024并指认为来自催化剂表面的解离H原子.通过进一步的EPR表征,结果均显示Zr3 离子可能参与了反应过程.定量研究表明,催化剂表面Zr3 离子浓度与反应中异丁烯的选择性有一近似的线性关系.最后,推测了依其表面物种Zr(Ⅲ)(CO)2形成异丁烯的可能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55.
在自制的涂敷型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上直接拆分了含金属镍的外消旋四面体金属簇合物,得到了满意的色谱分离结果。同时考察了流动相中极性改性剂——醇的种类及结构对手性拆分的影响。结果发现,被研究的外消旋四面体金属簇合物在正丁醇作流动相极性改性剂时拆分效果好。  相似文献   
56.
顺酐均相催化加氢衍生物的研究Ⅰ.制琥珀酸酐的反应条件优化选择刘蒲高润雄刘省明殷元骐1)(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关键词均相催化加氢顺酐琥珀酸酐钌络合物顺丁烯二酸酐(MA)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醋酐和苯酐的第...  相似文献   
57.
通过配体取代将四核羰基簇FeCo_3(CO)_(12)~-锚联在膦化的聚苯乙烯表面,获得担载簇FeCo(?)(CO)_(11)PPh_3~-/poly,目的在于使簇骼结构偏离较高对称性.以考察锚联过程对簇结构的影响.本文以EXAFS(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方法研究了担载样品的结构.结果显示担载簇与FeCo_3(CO)_(11)PPh_3~-晶体具有相同的结构模式,尤其是膦配体确实与一Co原子相连接.EXAFS结果表明:(1)与FoCo_3(CO)_(12)~-(其簇骼具有三重对称性结构)比较,锚联使Co—Fe键增长0.005nm;金属-金属及金属-桥联碳壳层的Debye-Waller因子均增大约一倍而金属-端联碳壳层的值变化很小.说明金属-金属间实际键长值具有一较宽分布,因而其簇骼已偏离了三重对称结构;(2)与FeCo_3(CO)_(11)PPh_3~-晶体的结构比较.Co—Fe键长长0.003nm.而Co—Co键长则短约0.002nm.考虑到EXAFS分析只能给出平均键长值,因此认为,存在于FeCo_3(CO)_(11)PPh_3~-晶体中的由于一个羰基被膦配体取代而引起的簇骼畸变,在锚联后被加剧.  相似文献   
58.
用加温加压原位红外光谱法研究了YCCo_3(CO)_(?)(Y=H,C_3H_7,Ph,Cl)在低压醛化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及对1-己烯的醛化机理。升温过程中的光谱变化指出,这些簇在130℃,4.0MPa的合成气压力下至少部分分解生成Co_2(CO)_(?),最后降解为HCo(CO)_4。通过对1-己烯的醛化反应研究发现,该簇络合物对1-己烯的醛化反应机理相应於Co_2(CO)_(?)的反应机理。Y的电子效应对簇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并进而影响其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59.
含2,5-二巯基-1,3,4-噻二唑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郭胜利殷元骐*(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730000)含单巯基的有机物与过渡金属形成的配合物,作为金属硫蛋白的模拟化合物,这方面研究已多有报道[1~3]。含两个及以上巯基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60.
庚烯羰化制醇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庚烯羰化制醇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1)焦凤英胡庆云陈艳晶(济南大学实验中心济南250002)牛建中殷元骐(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关键词庚烯均相催化氢甲酰化原位红外光谱铑膦催化剂铑催化剂(以较强碱性的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