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不同年龄、体重三角帆蚌在不同温度下耗氧率、排氨率。结果表明,温度和蚌的年龄、体重对耗氧率、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三角帆蚌的耗氧率、排氨率与其体重之间呈负相幂函数关系。温度在(9~27)℃范围时,耗氧率、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0℃时,耗氧率、排氨率显著降低。三角帆蚌在低氧(0.2 mg.L-1)环境中至少能存活120 h。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浓度甲基苯丙胺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效应及其动力学过程,并用色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pH8.O,甲基苯丙胺浓度为0.2,2.0,20.0mg/L时,对微囊藻生长分别表现出促进、部分抑制和完全抑制效应;而在pH6.0时,3个浓度的甲基苯丙胺对微囊藻生长均表现出抑制效应,且随浓度的增大抑制效应增强.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0.2mg/L)的甲基苯丙胺促进了微囊藻的生长代谢,而高浓度(20.0mg/L)的甲基苯丙胺则损伤微囊藻细胞,抑制其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3.
三角帆蚌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不同时间,对绍兴市灵芝镇育珠蚌养殖基地三角帆蚌直肠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厌氧活菌总数和好氧活菌总数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对病蚌和健康蚌、新鲜蚌和清水放养7天蚌、绍兴市灵芝镇蚌和苏州吴江蚌的直肠肠道菌群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为三角帆蚌的生态养殖和疾病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为过路菌群,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为常住菌群;三角帆蚌的直肠肠道菌群可在肠壁和肠内容物之间随时交流互换,没有菌群和肠壁共生;常住菌群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以及好氧活菌总数、厌氧活菌总数等指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厌氧活菌总数以及其中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好氧活菌总数呈正相关,厌氧菌与好氧菌之间呈现互生关系;直肠肠道菌群主要靠吸收食物中的养分而生存;肠道菌群增多不利于三角帆蚌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铜锈环棱螺对微囊藻的摄食及其毒素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2组室内实验研究铜锈环棱螺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摄食与毒素积累,其中摄食试验分别以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饵投喂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对其清滤率CR(mL·ind^-1·h^-1)和滤食率FR(cells·ind^-1·h^-1)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和实验动物密度对铜锈环棱螺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有显著影响.毒素积累试验分别以单一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铜绿微囊藻+50%四尾栅藻的混合藻液和单一铜绿微囊藻3种处理投喂铜锈环棱螺达15d,用ELISA法检测,得到了微囊藻毒素(MCs)在螺体内的动态变化曲线.试验同时表明,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各组织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藻毒素积累量依次为肝脏〉鳃〉消化道〉头足部.  相似文献   

5.
饲料及体重对大黄鱼排氨率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黄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饲料和体重对其氨氮排泄率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的排氨率受饲料影响显著,投喂配合饲料的排氨率约为投喂杂鱼饲料的2倍,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投喂配合饲料的平均排氨率分别达到5.82±0.94mg·(h·kg)^-1(116.7g)、4.80±0.48mg·(h·kg)^-1(204.9g)、3.43±0.53mg·(h·kg)^-1(313.5g),而投喂杂鱼饲料的平均排氨率分别只有3.16±0.20mg·(h·kg)^-1(116.7g)、2.41±0.18mg·(h·kg)^-1(204.9g)、1.93±0.11mg·(h·kg)^-1(313.5g);大黄鱼排氨率同样受体重影响,并且随着体重的增加排氨率减少,二者的关系式分别为线性方程:U=-0.006 1W+3.798(R^2=0.8963)(杂鱼饲料)和U=-0.012 1W+7.251(R^2=0.7527)(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6.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rli)对三角帆蚌病源的抗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方式对池蝶蚌进行感染试验。第一,在三角帆蚌蚌瘟病发病区同时吊养的池蝶蚌育珠蚌未见有感染现象;第二.将已经发病的三角帆蚌蚌肉组织捣碎后,放入水簇箱中,箱内分别为1—4龄4个年龄段的池蝶蚌和三角帆蚌,25d后,水温为20—26℃下.四个不同年龄段的三角帆蚌感染率超过65%,感染死亡率大于70%,而池蝶蚌的感染率低于25%,感染死亡率为40%-60%。第三,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三角帆蚌感染率为50%-90%,以2龄和3龄较重,感染死亡率67%-95%,池蝶蚌的感染率为20%-35%,感染死亡率为75%-100%。初步结果表明,池蝶蚌对三角帆蚌蚌瘟病相关病源和嗜水气单胞菌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且抗病力明显强于三角帆蚌。  相似文献   

7.
鲫鲤杂交F1幼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鲫鲤杂交F1幼鱼的耗氧率、窒息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鲫鲤杂交F1是低窒息点鱼类 ,耗氧量和耗氧率随水中氧含量的下降相应地下降 ,其最高耗氧率出现在 14 :0 0到 16 :0 0之间 ,人工养殖鲫鲤杂交F1时 ,溶氧最好能维持在 5mg/L以上 ;鲫鲤杂交F1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比重在 1.0 10以下 4 8h未见幼鱼死亡 ;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 2 0~ 2 5℃ .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 5 种温度条件下日本医蛭的耗氧量和耗氧率.结果表明: 各种温度条件下, 日本医蛭耗氧 量与体重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20℃和 25℃时日本医蛭耗氧率与体重均呈倒数回归关系,相关性 也极为显著.求出了耗氧量 X0(μ l ·h-1) 、耗氧率 Q0(μ l ·mg-1·h-1)与体重 W(mg)、温度 T 的二元回归方 程,方程为: X0=-10. 6274+0. 0500W+0. 6135T ,Q0 =0. 0325-0. 00014W +0. 0031T .由此建议, 人工 饲养时,在溶解氧较少( 1~ 2mg·h-1)的水体中,每 m3 养殖 0. 5g~ 1. 0g 的成蛭 5000~ 10000 条.  相似文献   

9.
淡水蚌类发育过程中的钩介幼虫需要寄生在鱼鳃或鳍上,由于幼虫体型微小,依据其形态鉴定蚌种较困难,因此难以准确确定蚌类寄主鱼种类。通过提取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已知蚌种三角帆蚌钩介幼虫DNA,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并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寄生的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和三角帆蚌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且种内分支明显小于种间分支长度。种内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3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9.3倍。说明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分子标记,能够正确鉴定寄生钩介幼虫蚌种,为确定淡水蚌类寄主鱼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将三角帆蚌的肌肉凝集素粗提液与动物(草鱼、兔、老鼠、家鸡)及人的A、B、O、AB型共8种血红细胞悬液和部分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菌体进行凝集反应以检测其凝集活性,同时进行糖抑制、热稳定性及pH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肌肉凝集素能凝集实验用的8种红细胞,其中对兔红细胞凝集活力最强,为25;不能和供试的3种微生物发生凝集反应;三角帆蚌凝集索粗提物在pH 6.O-8.0之间有凝集活性,在pH 7.4时凝集活性最强;温度4-50℃,三角帆蚌凝集素都具有活性,处于20℃和30℃左右温度时的凝集素活力最强,60℃的水浴加热后凝集素完全失活;三角帆蚌凝集素凝集活性可被2.5 mg/mL的麦芽糖所抑制,而D-葡萄糖、D-果糖、蔗糖、乳糖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纯水为对照,利用普通温控培养箱,在(24.0±1.0)℃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15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钩介幼虫排出体外24h内存活率显著下降为50.7%(p=0.006);A组(MEM高糖)、B组(RPMI1640)、C组(MEM 199)幼虫变态率分别为(7.5±3.9)%、(13.3±12.0)%、(42.1±10.0)%;D组(L-15)的幼虫变态率最高,为(66.1±3.8)%,极显著高于C组(p=0.007).相关分析表明,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与钩介幼虫变态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86).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体外培养变态发育的稚贝形态观察发现:稚贝双壳表面圆形凹陷数量和深度比幼虫显著减少,双壳边缘外套膜增厚,在外套膜、斧足表面分布有大量乳状突起,但形态不同.体外培养稚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完成了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三角帆蚌对水体Cr,Pb和Cd的净化与吸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对水体Cr,Pb,Cd污染有明显的净化能力,持续处理12d,能使水体Cr,Pb,Cd含量分别下降83%,77.6%和72%。蚌体的斧足、鳃、外磁膜、体表粘液、肝脏、肠道和生殖腺等组织对3种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作用不尽相同,其中分别以体表粘液、鳃和肝脏最为显著。3种污染物进入蚌体的速度很快,其组织吸收量一般在第3天即可达到较高水平。进入蚌体的污染物,可在组织转移和重新分布。研究结果为生物治理Cr,Pb,Cd等重金属污染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池蝶蚌非繁殖期和繁殖期鳃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取池蝶蚌的鳃制作组织学切片,对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鳃进行组织学形态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池蝶蚌内、外鳃的鳃丝上密布纤毛,鳃丝从外到内,其结构可以分为:上皮、基膜和结缔组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比较,雄性池蝶蚌的内、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9株淡水微囊藻的ITS序列及其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簇(mcy)的分析,以期获得用于快速检测产毒微囊藻的特异性探针.结果表明:9株淡水微囊藻的ITS序列差异百分比达1.0%~5.0%,平均差异度达3.0%,但序列比对得到的差异性片段与其是否产微囊藻毒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无法用于检测产毒微囊藻特异性引物的设计.根据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簇的保守结构域设计的6对引物(MCYAAAF\MCYAAAR,MCYAMAF\MCYAMAR,MCYBAF\CYBAR,MEAF\MCYEAR,MCYGAF\MCYGR,MCYKSF\MCYKSR),对9株微囊藻mcy基因簇的扩增进行了研究,结果与LC-MS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6对引物具有相同的退火温度,可进行PCR的同步扩增,在提高扩增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根据微囊藻毒素基因筛选设计了用于检测产毒微囊藻的特异性探针.  相似文献   

15.
池蝶蚌外套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池蝶蚌不同部位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外套膜由边缘膜和中央膜组成,边缘膜包括3个突起,分别是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不同部位外套膜的组织结构基本相同,由外表皮、内表皮和结缔组织组成。内表皮细胞间分布有3种类型的分泌细胞,分别是嗜碱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基于近似计算技术的FPRM逻辑功耗优化的算法, 该算法包括基于信号概率和跳变密度的固定极性Reed-Muller(Fixed Polarity Reed-Muller, FPRM)函数动态功耗模型, 基于遗传算法的以功耗优化为导向的RM逻辑极性搜索方法, 以及利用双锐积运算的RM逻辑错误率计算方法. 在错误率的约束下, 通过有选择性地删减部分乘积项, 实现功耗优化. 提出的算法用C语言实现, 并用MCNC Benchmark电路测试. 结果表明: 与原始FPRM电路功耗相比, 在平均错误率为3.21%时, 电路动态功耗平均减少了22.77%.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褐菖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 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6~18℃下, 仔鱼产出当日开口摄食, 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 达(93.33±9.43)%, 饥饿不可逆点为7.2日龄; 投喂组仔鱼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 前者卵黄囊于5日龄基本耗尽, 后者维持到8日龄; 延迟投喂1~5d各组, 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 显著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 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 mm, 饥饿3d内, 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 mm?d-1, 第4天后出现负增长; 延迟投喂0~3d各组的20日龄仔鱼全长及特殊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延迟4d后各投喂组, 各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 因此认为, 褐菖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 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