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君  周礼  周青  沙涛 《化学教育》2022,43(7):77-83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建构的基本框架,研究初中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分化水平和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初中化学学科能力”专项测试题,对132名男生、108名女生进行纸笔测试,并用SAS.9.4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量化处理,发现初中生的化学学科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现象,男生和女生在化学学科能力上存在性别差异,尤其在模型思维能力、定量化能力上男生比女生均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以提问能力相当的2个高一班107名学生为被试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用提问能力综合训练策略培训2节课,对照班不做相应训练。最后,用学生未学习过的“高锰酸钾与草酸溶液的反应”实验为问题情景,研究该策略对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综合训练策略,能提升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优生、中等生的帮助更大;对提升男生的提出探究问题能力的效果稍优于女生。此研究可为有效培养学生提出化学探究问题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2所中学的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化学元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计划性、意识性、方法性、总结性等维度正向比例较低;男生的化学元学习能力水平总体上比女生略高,主要体现在计划性、补救性和总结性等3个维度,但女生的反馈性比男生略高;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学困生的化学元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提出鼓励自我设定学习目标培养学习计划性,提高元学习的意识性,加强元学习能力知识和策略的直接指导等措施培养元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杨玉琴 《化学教育》2016,37(19):46-52
学生化学符号表征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科学地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反映了学生化学学习的水平。依据化学学习的特点,对化学符号表征能力进行了水平构建,开发和优化了测量工具,并且实施了能力测量及数据分析。研究显示符号表征能力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大样本测试数据表明:高一和高二学生的符号表征能力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而都与高三学生有显著性差异;3类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在符号表征能力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符号表征能力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5.
马薇  吴晗清 《化学教育》2017,38(7):22-28
以自编问卷对北京市某示范性高中一年级的254名学生进行了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为:化学实验为主要载体的学习兴趣、学习压力、知识难度、作业难度、思维方式等。尽管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成绩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于化学学习,男生显得比女生更有信心。男生更期望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而女生则更喜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男生将成绩归因于个人努力,而女生则多归因于个人能力。基于此,建议促进基于学生“学”的化学教学方式的变革,要关注学生基础,要基于性别差异针对性地提升学习信心,要关注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最后要重视以实验为核心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曾斓  肖小明 《化学教育》2008,29(5):48-49
通过自编的学生化学学习归因特点的量表对某民办中学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整体上学生对于化学考试和化学问题解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无性别差异,均主要归因于努力、基础、运气、教师和他人帮助等因素。但学生的成功归因在普通班与重点班中存在明显差异,普通班比重点班的学生更多地倾向于运气。在性别上,重点班中男生更倾向于将考试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女生倾向于努力和教师;而普通班则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有关普通高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归因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永红  李长华  吴星 《化学教育》2005,26(5):14-16,28
本文在理论探讨归因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基础上,自编了以问题解决为重点的中学生化学学习归因量表,通过初步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学生的整个化学学习归因无性别差异,都归为能力、努力、运气、教师、环境、基础等因素。在化学问题解决成功归因中,男生倾向于努力及经验(内在稳定因素),女生倾向于努力及教师的作用(外在不稳定因素);在化学问题解决失败归因中,男生倾向于努力归因(不稳定可控因素),而女生倾向于能力归因(稳定不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新的研究课题。从"目标定位""课程优化"和"实践提升"3个方面对化学教育硕士培养进行探讨。在"目标定位"上应培养化学教育硕士具有较强的化学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在"课程优化"上,应优化更具功能化和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提升"上应搭建基于科学态磨课的全类型、全环节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9.
张霄  吴晗清 《化学教育》2018,39(7):46-51
选取人教版高中教材《化学1》中10个实验,对北京市6所中学的364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水平总体不高;关联结构均值显著低于单一/多元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3个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生对无机非金属元素一章的实验的理解水平较低;对溶液配制实验和金属钠的相关实验的理解水平较高。男生和女生在化学实验理解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实验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STREAM教育属于典型的跨学科教育形式,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基于STREAM理念视角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跨学科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创新和革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融合STREAM理念开发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通过使用原创教学案例“水的组成”进行实践教学,研究其对教学效果及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设有实验班与对照班,通过纸笔测试和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结果显示不管在知识掌握度还是素养养成和促进方面,实验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融合STREAM理念对化学的教与学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学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而考试是一种能够相对准确反应学生学习情况的常用考查形式。以有机化学课程为载体,选取了一些知识点完全交给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然后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选取部分自学内容进行考查。通过对比前后3个学期考试成绩的变化,以及期末考试卷面自学知识点得分率与课堂讲授知识点得分率之间的差距,发现在教师做好引导与课后答疑的前提下,考试卷面中有8~10分的题目交由学生课下自学不会对考试成绩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为短学时课程变相地增加了学时数,为确定课程中合适的自学比例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美慧  陈燕 《化学教育》2019,40(5):46-49
对X市部分高中化学教师进行了微课教学能力提升需求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师学习与应用微课视频的意愿较高,但也存在着对微课概念把握不清、微课视频制作能力欠缺等问题,并就此提出培训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将PBL教学法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对无机化学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利用超星学习通以任务清单的形式指导学生在课下完成自学,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此方法有助于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学习策略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使用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雯  李远蓉 《化学教育》2008,29(3):50-52
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学习策略的结构模型,并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编制了一套问卷,对高中生化学学习中运用学习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化学学习中优等生与困难生在学习策略使用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2)男生在复述与记忆、注意力集中与保持、目标与计划策略的使用水平上不如女生;(3)高年级学生在寻求他人帮助策略的使用水平上不如低年级同学。  相似文献   

15.
以小组合作为学习方式,由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驱动化学概念教学,通过对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研究,以此为基础设计平行性、模块化、渐进式的教学任务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在课堂上运用互动课堂反馈系统及时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结束后发放量表,调查学生对问题驱动教学过程的评价,并对化学概念课型中提升学生自主提问意识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任红艳  桑晓 《化学教育》2019,40(20):59-63
论证教学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教学的热点领域。论文采用准实验设计,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过程。实验组开展论证式教学的实践活动,并采用GR编码方式细致地分析学生科学论证活动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论证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化学师范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并提高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吴倩 《大学化学》2023,(10):121-128
提出“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结合线上资源对仪器分析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前通过生产生活实践问题引入新的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课中将原理讲解与仪器实物或实际条件结合,通过课堂活动实践分析方法建立,提升学生知识理解运用能力;在课后设置开放式技术改进项目,启发学生创新。最后,以“色谱分析法”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8.
秦蕾 《化学教育》2011,32(1):42-44
在化学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观念转变的背景下,尝试以实验带复习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多重性、实效性和生活性的实验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如何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最后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以期达到复习课上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本科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对综合能力是否有影响的问题,通过跟踪调查及分析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11级化学专业127名本科生,发现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52名学生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平均成绩优于全体学生的平均成绩;在获得各项奖励的学生中,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学生占69.2%;在获得毕业论文优秀成绩的学生中,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学生占56.5%;在被“推免”攻读研究生(保研)的学生中,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学生占84.4%;在出国留学学生中,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学生占64.3%。可见,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不仅不影响本科生的课程学习,而且会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付会芬  孙根班  王崇臣 《化学教育》2022,43(10):107-111
微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微课为载体。以大学非化学类专业少学时无机化学为例,探究了微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可行性及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与注意事项。结果表明,该模式通过引导性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微课的灵活性实现了学生对零碎时间的充分利用,锻炼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灵活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