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使用二元环糊精体系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手性药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分别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高磺化-β-环糊精(HS-β-CD)及二者混合物为手性选择剂,研究了5种药物的对映体分离,并取得很好的对映体分离结果。比较了HP-β-CD和HS-β-CD手性识别能力,分析了二元环糊精体系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了6种不同取代度(DS)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大豆苷元的包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法(IR),X射线衍射法(XRD),紫外光谱法(UV)等对其进行了包合鉴定.又采用相溶解度法计算了其中4种HP-β-CD/大豆苷元包合物的表观平衡常数(Kc),研究了不同取代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与大豆苷元的包合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度的HP-β-CD对大豆苷元均产生了包合作用,且DS=7.8的HP-β-CD/大豆苷元包合物的表观平衡常数最大(Kc=2.162 7×10^-2),达到了最佳的包合效果.  相似文献   

3.
α-氯丙酸乙酯对映体与β-环糊精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量子力学PM3方法模拟α-氯丙酸乙酯((R/S)-ECPA)与β-环糊(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探讨(R/S)-ECPA在β-CD上的手性识别机理.结果表明,(R/S)-ECPA对映体与β-CD形成稳定结合物的结合方式完全不同,(R)-ECPA位于β-CD空腔宽口端,形成缔合物;(S)-ECPA插入β-CD空腔内形成包结物.而且,(S)-ECPA与β-CD的结合稳定能低于(R)-ECPA与β-CD的结合稳定能.在(R/S)-ECPA与β-CD结合物中,(R/S)-ECPA中的手性碳接近葡萄糖单元的C2和C3.(R/S)-ECPA与β-CD之间的手性识别与匍萄糖单元的C2和C3所提供的手性环境和(R/S)-ECPA与β-CD结合的紧密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手性两相协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磊  李方楼  袁黎明 《色谱》2004,22(2):124-127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以纤维素三苯基甲酸酯、纤维素三苯基氨基甲酸酯为手性固定相,以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为9∶1)为流动相,柱温25 ℃,分别以β-环糊精(β-CD)、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2,3,6-三甲基-β-环糊精(TM-β-CD)为流动相添加剂,分离了DL-色氨酸和DL-苯丙氨酸两种手性化合物,考察是否存在手性固定相和手性添加剂的协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流动相中添加β-CD或DM-β-CD至饱和,协同作用不明显;在流动相中添加少量TM-β-CD(即浓度小于0.60 mmol/  相似文献   

5.
Using four β-cyclodextrin derivatives, 2,6-di-O-benzyl-3-O-heptanonyl-β-CD, 2,6-di- O-benzyl-3-O-octanonyl-β-CD, 2,3-di-O-benzyl-6-O-heptanonyl-β-CD, and 2,3-di-O-benzyl -6-O- octanonyl-β-CD, as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of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CGC), the enantiomers of Sharpless epoxides were well separated. The enantiomer excess values (e.e.%) of some chiral Sharpless epoxides were also determined successfully using these CDs.  相似文献   

6.
β-环糊精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β-环糊精(β-CD)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内容有β-CD协同增敏,对映体拆分,β-CD诱导室温磷光法及应用,β-CD及其衍生物的荧光增强效应,测量痕量金属,传感器,模拟酶及超分子化合物,β-CD包络物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动力学室温磷光法考察了外加磁场效应(MFEs)对不同脂肪醇、α-溴代萘(α-BrNp)、β-环糊精(β-CD)包络物生成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MFEs使正构醇、α-溴代萘、β-CD包络物的生成速度增加,而异构醇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石健  张其平  王南平 《电化学》2011,(4):433-437
研究了阿霉素(ADM)在β-环糊精(β-CD)修饰金电极上(β-CD/Au)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ADM在β-CD/Au电极上发生表面包络反应.25℃,pH=7.0时,该电极表面包络常数为9.54×104 L·mol^-1,并随温度呈规律性变化,最适宜反应温度为30℃.该电极ADM包络呈准可逆的电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为...  相似文献   

9.
孙延春 《化学研究》2008,19(1):95-97
通过荧光光谱法和^1HNMR研究了水溶液中β-环糊精(β-CD)与TritonX-100形成的超分子包络物.结果表明,在溶液中β-CD与TritonX-100形成了1:1二元包络物.25℃时超分子包络物的表观稳定常数为(3.04±0.22)×10^4L/mol.TritonX-100疏水性端包结在β-CD空腔内.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天然α,β,γ-环糊精(cyclodextrin,CD)二聚体以及6-O-(4-hydroxybenzoyl)-β-CD(HB-β-CD)二聚体在真空和水溶液环境下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利用自由能微扰方法计算了三种取向二聚体的结合自由能,以判断其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在真空中由于分子间氢键作用,3种天然CD均以大口端.大口端为优势稳定取向,在溶液中三种天然CD二聚体平衡后的结构受到水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稳定性降低,而两个HB—β-CD形成的相互包结的二聚体的结构变化不大.自由能计算的结果表明,无论在真空还是溶液中,由于包结作用HB-β-CD二聚体的小口端-小口端为明显的优势取向,且稳定性要远远大于天然β-CD二聚体.  相似文献   

11.
β-CD与乙酸苄酯包合物的制备及其热分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界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是由7个葡萄糖基以1,4-糖苷键连成的中空简状化合物,它内部疏水,而两端亲水,这种特殊的结构特点使得它可以作为宿主包合各种客体分子[1、2],由于这种包合作用能改变客体分子的状态、稳定性等理化特性,加之β-CD无毒[3],因此β-CD与  相似文献   

12.
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非水溶性meso-四-(2-噻吩基)铜卟啉(简称Cu—TTP)与四种环糊精α—CD、β—CD、γ—CD、TM—β—CD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Cu-TT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三种环糊精主要形成1:1的包结物。在α—CD、β—CD、γ-CD三种母体环糊精中,α—CD与Cu—TTP的包结常数最大;β-CD与其衍生物TM-β-CD相比,TM-β-CD与Cu—TTP的包结常数较大。本文对四种环糊精和Cu-TTP的包结机理作了初步探讨。为铜卟啉和环糊精的相互作用及其超分子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β-环糊精和部分有机物分子识别作用的焓熵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气相色谱实验技术,测定了一些有机溶剂(或溶质)在β-环糊精(β-CD)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热力学函数.实验结果表明,气相中的有机物质在β-CD表面上的吸附过程之焓、熵互补现象与它们之间的分子识别作用密切相关,它们的绝对值之和可以作为分子识别作用强弱的判据.  相似文献   

14.
以层状氢氧化锌硝酸盐(Zn-LHS)和氢氧化镍锌硝酸盐(NiZn-LHS)为主体,采用共沉淀和离子交换法制备十二烷基苯磺酸根离子(DBS)和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插层氢氧化物盐(Zn-LHS-DBS和NiZn-LHS-SBE-β-CD),系统考察客体阴离子浓度和pH值等因素对插层材料超分子结构的影响,并用XRD、FT-IR、TG-DTA和SEM对其结构、热稳定性和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共沉淀法在DBS浓度为0.19~0.38mol·L-1,pH=6.0~7.0,水热温度60~100℃条件下合成晶型单一且结构完整Zn-LHS-DBS;采用离子交换法可合成结构完整NiZn-LHS-SBE-β-CD;无论离子交换还是共沉淀法都不能合成单一晶型Zn-LHS-SBE-β-CD,这可能与SBE-β-CD分子结构以及Zn-LHS水热稳定性差有关。此外,由于氢氧化物盐层板和客体间存在超分子作用而导致DBS和SBE-β-CD在层间具有较高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偶氮苯衍生物-β-环糊精包合物的自组装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4-N(2’-巯基-乙基)羧基酰胺偶氮苯(Azo)与β-环糊精(β-CD)形成的包合物在金表面上的自组装行为.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证实,Azo和Azo与β-CD形成的包合物均可在金表面上自组装形成单分子层膜.在包合物形成的自组装膜中,Azo与β-CD的摩尔比约为1:1.Azo自组装膜的电化学反应表现速率常数(Kobs)随组装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减小,反映出自组装膜的排列随时间延长而趋于更加致密,从而抑制了偶氮苯基团的电化学诱导构型转化,降低了其电活性.而Azo与β-CD包合物自组装膜的Kobs值随组装时间变化不大,在组装76h以后,包合物自组装膜的Kobs比单纯偶氮苯自组装膜的Kobs高2个数量级以上.表明环糊精能够将偶氮苯分子隔开,从而抑制了偶氮苯在自组装膜中的聚集作用,有效地提高其电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16.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UV)测定了β-环糊精(β-CD)与维生素D2(VD2)包 合物中VD2的质量分数,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十分吻合。研究了HPLC测定的精密度和回收 率,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3%和1.54%,表明该法准确可靠。含有β-CD-VD2包合物的“龙牡壮骨冲剂”经KOH、维生素C和乙醇-水(体积比为1∶2 )于70 ℃下皂化处理,再由HPLC检测用乙醚萃取的VD2产物,得到准确的结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唐波  马骊  初春 《化学学报》2002,60(10):1834-1840
利用稳态荧光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新型抗炎药物萘丁美酮(NAB) 间的超分子相互作用,探讨了直链醇(ROH)对该超分子体系的影响。研究表明无 论体系中是否含有直链醇,β-CD和萘丁美酮均形成1/1的超分子包合物其表观结合 常数K_(app)随醇碳链长度的增长而逐渐减小。将这一现象归因于醇对β-CD疏水性 空腔的竞争作用,而非β-CD/NAB/ROH三元包合物的形成所致。荧光猝灭实验表明 水相中β-CF增敏萘丁美酮荧光是源于其疏水性空腔对萘丁美酮激发单重态的屏蔽 效应。直链醇的加入抑制了该效应,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醇对β-CD空腔的竞争作用 确实导致萘丁美酮被置换到水相中。利用β-CD对萘丁美酮的包结作用使其荧光显 著增大这一特性,建立了水相中高灵敏度测定萘丁美酮的荧光光度法,线性范围为 0~3.0μg·mL~(-1),检测下限1.05 ng·mL~(-1)。常用药物赋形剂对测定不产生 干扰。应用本法测定片剂中萘丁美酮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report,a novel thermosensitive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comaleic anhydride-p-cyclodextrin)/(TiO2-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poly(NIPAM-co-MAH-β-CD)/(TiO2-MWCNTs)) composite was synthesized by UV light photoinitiating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H modifiedβ-CD(MAH-β-CD) could polymerize to NIPAM by UV light irradi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iO2-MWCNTs composite nanoparticles.The characteristic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TiO2-MWCNTs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were embedded evenly within the thermally responsive copolymer of NIPAM and MAH-β-CD.The effects of irradiation time and TiO2-MWCNTs concentration on the yield of the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keeping NIPAM to MAH-β-CD mass ratio constant.The optimal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a TiO2-MWCNTs concentration of 10 wt.%under UV light for the illumination of 3 h.  相似文献   

19.
手性流动相添加剂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苯基琥珀酸对映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七(2,3,6三-O-甲基)-β-环糊精(TM-β-CD)作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研究苯基琥珀酸(PSA)对映体拆分;在Nova—pak C18色谱柱上,采用0.30mmol/L TM-β-CD、含0.05%三氟乙酸的乙腈一水(体积比16:84)为流动相,(R)-(-)-PSA和(s)-( )-PSA的容量因子分别为5.43和6.42,对映体分离因子为1.18,分离度为2.50;对比:PSA在β-CD手性流动相法和2,6-丁基化-β-CD涂渍C18柱的色谱行为,探讨环糊精分子对PSA的手性拆分机理:本法已用于测定L-脯氨酸化学拆分苯基琥珀酸对映体产品的光学纯度。  相似文献   

20.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氧-α-麦牙糖)-β-环糊精(6-G2-β-CD) 和单[2-氧-(2-羟丙基)]-β-CD)d 25℃时,pH=10.5缓冲液中(0.025mol/L)与几种旨肪族手性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数学,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配位能力,对于尺寸较小的客体分子配位能力的大小一般为2-HP-β-CD<6-G2β-CD,另一方面,3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一些脂肪族客体分子也现出一定的手性识别能力,对(+)-异构体给出相对较强的键盒能力,其中,2-HP-β-CD对(+)/(一)-樟脑的配位选择性为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