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合成氨、合成甲醇、制氢和城市煤气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使用的催化剂有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铜锌系低温变换催化剂和钴钼系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80年代以前,随着多种原料路线(煤、石脑油、渣油和天然气等)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2.
聚烯烃催化剂的发展及我们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评述了聚烯烃催化剂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讨论了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及非茂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组成及特征,提出了我国在聚烯烃催化剂开发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铁基超细粒子催化剂具有优良的F -T反应性。本工作利用原位Mossbauer谱辅以XRD技术研究了含有钾助剂的F-T合成铁基超细粒子催化剂的结构与还原行为,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和第二金属组分(Mn,Zn,Mg)的影响。“纯”铁超细粒子催化剂在氢气中很容易经Fe3O4还原为零价铁。第二金属组分的引入,一方面了阻碍了催化剂的还原,另一方面稳定了Fe^2 的存在而使其成为还原的主要中间相,这有利于反应条件下形成类晶石结构的活性相。对于Fe-Mn催化剂,上述效应随锰含量的增加而更趋显著。铁基超细粒子催化剂在氢气中还原能力依“纯”Fe>Fe-Zn>Fe-Mn>Fe-Mg的顺序递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铁与第二金属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4.
手性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反应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宓爱巧  黄志镗 《合成化学》1994,2(2):105-116
以天然产物为前体对手性催化剂进行了分类,对每种手性催化剂列举了所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及其对映选择性;并对催化剂的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参考文献70篇。  相似文献   

5.
负载型纳米非贵金属催化剂上CO的氧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杜芳林  陈诵英 《分子催化》1997,11(3):209-214
用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了纳米Cu、Cr、Mn、Fe、Ni、采用机械方法将其加到Al2O3载体上,制成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用TEM、SEM、XRD、HRTEM等手段,对纳米粒子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对CO催化化的结果表明,铜催化剂的活性最高;铜、铬催化剂的活性高于贵金属钯催化剂;锰催化剂活性与钯相当;铁、镍催化剂活性较差,XRD实验表明,催化反应后,纳米金属将变成氧化物。  相似文献   

6.
助催化剂对Fe1-xO基氨合成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不同化学组成的氨合成铁基催化剂。利用催化反应评价、物理吸附技术、XRD和Mlssbauer谱技术研究了助催化剂对Fe1-xO基和Fe3O4基催化剂的活性、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镧对磷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镧对磷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李铭岫,王心葵,杨述韬,张志新,刘翠格,周敬来(河北师范学院化学系,石家庄05009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太原030001)关键词镧,磷钒催化剂,正丁烷,选择,氧化,顺丁烯二酸酐磷钒系催化剂是正了烷氧化制顺丁烯二酸...  相似文献   

8.
手性有机分子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汉民  郑卓  陈惠麟 《分子催化》2003,17(5):389-399
近三十年来,不对称催化研究获得了迅猛发展[1].按手性催化剂的种类分,一般可分为手性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以及路易斯酸、碱等手性有机分子催化.手性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在不对称还原、不对称氧化等官能团转化反应中的应用,已达到实用阶段;不使用金属的有机分子催化剂由于其对环境友好,也日益被重视,有机合成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碳-碳键形成反应,如Aldol反应、Diels-Alder反应等,近年来发表了很多使用手性有机分子催化剂的成功的实例.早在1971年Wiechert[2]等人曾以脯氨酸为催化剂,用于分子内不对称醇醛缩合(Aldol)反应,1974年Hajos[3]等…  相似文献   

9.
Cu-Ni双金属催化剂上CO2的加氢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彤  王仁国 《分子催化》2000,14(1):51-54
采用真空浸渍法,制备了Cu-Ni双金属催化剂(引入Cu前,Ni以不同的状态存在),在连续流动微型反应装置上测试各催化剂的CO2加氢性能,并用XRD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与Cu/AI2O3催化剂相比,Cu-Ni/AI2O3催化剂上CO2逆变换反应的活性因Ni的存在而受到抑制,Cu引入前处于氧化态的Ni,对所制得的Cu-Ni催化剂上CO生成的抑制更为明显,Cu-Ni-I2O3双金属催化剂表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已广泛应用于聚烯烃行业中聚乙烯和聚丙烯聚合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铬系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复合型催化剂等催化剂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全面阐述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研究趋势,总结了国内聚烯烃催化剂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同时还论述了不同类型聚乙烯和聚丙烯新产品的聚合工艺及研究现状,重点说明了新产品的结构性能及其应用领域。最后展望了聚烯烃领域的某些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尧  魏子栋 《电化学》2018,24(5):427
过渡金属氧化物(TMOs)是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最有前途的氧还原催化剂之一. 目前,TMOs的氧还原活性同铂基催化剂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研究如何合成具有高催化活性的TMOs催化剂非常重要. 导电性和本征活性一直被认为是开发高性能TMOs催化剂的两个关键因素,本文着重总结与评述了近年来有关TMOs氧还原催化剂在导电性和本征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尝试提出了未来提高TMOs氧还原催化活性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固载Co-Pd 催化剂的结构与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SMAI)法制备了几种不同金属含量的Co Pd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磁测定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与普通浸渍法(CI)制得的相同金属含量的催化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MAI法制备的催化剂金属粒度小于CI法制备的催化剂,且前者零价金属含量高于后者.SMAI法制备的催化剂Co在表面上富集,而CI法制备的催化剂Co在表面和体相的金属含量基本相同.在二丙酮醇加氢及电催化反应中, SMAI法催化剂比相同组成的CI法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担载型钴镍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CH4还原NO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拴紧  薛锦珍 《分子催化》1999,13(2):147-150
NOx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利用甲烷选择还原NOx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Co、Mn和Ni离子交换的ZSM-5分子筛具有较高的活性[1~3].但金属离子交换的分子筛催化剂有热稳定性差、易失活等缺点.最近已有金属氧化物用作甲烷还原NOx反应...  相似文献   

14.
郑晓玲  魏可镁 《化学进展》2001,13(6):472-480
本文综述了第二代氨合成催化体系——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的研制、开发及工业应用情况。介绍了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的载体、促进剂、钌活性前身物对氨合成催化活性的影响。比较了钌系氨合成催化剂与铁系氨合成催化剂的反应机理与性能特点。新型氨合成催化工艺流程的成功开发为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为避免有机聚合物因热稳定性差而不能用高温氢气还原金属制备聚合物负载催化剂的弱点,采用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在温和的条件下直接把零价金属负载在聚合物上,制备了几种不同金属含量的CoAg催化剂,用X- 射线衍射,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磁测定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和普通浸渍法制得的相同金属含量的催化剂进行比较,表明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制得催化剂的金属粒度小于普通浸渍法制得的催化剂,而且前者的零价金属含量也高于后者。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制得的催化剂Co 在表面上,而普通浸渍法制得催化剂Co 在表面和体相的金属含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i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炳裕  王榕  林建新  杜书伟  魏可镁 《化学进展》2007,19(11):1662-1670
高稳定性、高活性、低成本的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载体的制备和改性方法、钌活性组分还原与负载、助剂的机理及其作用等方面简要地介绍了氧化物负载钌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和实验研究成果,介绍了合金型催化剂特别是熔铁型合金催化剂、氮化物金属合金体系及负载型多金属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氧化物负载钌催化剂及合金型催化剂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氨合成催化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因其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等优点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综述了以C, Si, Ti, Al为基底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并对以不同材料基底制备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形成机理及优势特点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单原子制备、表征方法及催化活性的概述,以期对制备单原子催化剂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研究表明,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已从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向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进行了转变.单原子催化剂的基底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这些转变为单原子催化剂向传统催化领域迈进提供了可能.我们同时也对单原子催化剂在工业上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Gas phase dehydrocyclization of diphenylamine (DPA) to carbazole over monometallic and bimetallic 0.4 wt% Pt-based catalysts in a fixed bed reactor was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hydrogen at a temperature of 550 oC. Alumina and carbon supported Pt catalysts showed very high initial activity (> 95%). The selectivity for carbazole over carbon supported Pt catalysts was slightly lower. Doping of the catalyst with potassium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selectivity for carbazole by 15%. Bimetallic Pt-Sn catalysts prepared by co-impregnation were less selective than catalysts prepared by successive impregnation. The selectivity for carbazole over bimetallic Pt-Sn catalysts prepared by successive impregnation was 75%, but their activ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Sn loading. Highly active and reasonably selective catalysts were Ir-doped bimetallic Pt-based catalysts. The conversion of diphenylamine over Pt-Ir catalysts was above 98% and the selectivity for carbazole was nearly 55%, while the lifetime was much longer.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烯烃聚合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烯烃聚合钯催化剂的配体类型有膦配体、氮配体、碳配体、氧配体、氮-氧配体、膦-氧配体、氮-膦配体等。与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相比,烯烃聚合钯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活性、单活性中心和良好的分子剪裁性等优点,可在分子层次上实现烯烃聚合的分子设计与组装;与铁、钴、镍等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相比,烯烃聚合钯催化剂具有反应条件较温和、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较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A series of dinuclear gold σ,π‐propyne acetylide complexes were prepared and tested for their catalytic ability in dual gold catalysis that was based on the reaction of an electrophilic π‐complex of gold with a gold acetylide. The air‐stable and storable catalysts can be isolated as silver‐free catalysts in their activated form. These dual catalysts allow a fast initiation phase for the dual catalytic cycles without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additives for acetylide formation. Because propyne serves as a throw‐away ligand, no traces of the precatalyst a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fast initiation process, side products are minimized and reaction rates are higher for these catalysts. A series of test reactions we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general applicability of these catalysts. Lower catalyst loadings, faster reaction rates, and better selectivit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se catalysts, make them ideal catalysts for dual gold cat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