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具有精确结构的纳米团簇因其有利于分析团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而被广为研究。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金属银和金属镍在亚纳米尺寸可以形成团簇(Ag4Ni2(DMSA)4 (DMSA =二巯基丁二酸),但其晶体结构并没有得到具体表征。在本工作中,我们合成了硫醇配体保护的银镍合金纳米团簇:Ag4Ni2(SPhMe2)8 (SPhMe2 = 2, 4-二甲基苯硫酚),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质谱和热失重等分析手段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该工作拓展了合金团簇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研究了混合簇合物(C_5H_5FeC_5H_4C_2Ph)Co_2(CO)_6的结构。由循环伏安结果,分别讨论了簇合物中C_5H_5FeC_5H_4和C_2Co_2中心的成键性质,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晶胞参数a=11.845(6),b=8.155(6),c=24.031(6) ,β=90.88°,晶胞中分子数Z=4,密度D_0=1.637g·cm~(-3),分析了(C_5H_5FeC_5H_4C_2Ph)Co_2·(CO)_6的结构特点,并从成键角度讨论了(RC_2R~1)Co_2(CO)_6类簇合物的结构随RC_2R~1不同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邻甲基苯荒酸四乙基铵盐分别与硝酸银和氯化铜反应,经毗啶重结晶,得到四核银簇合物Ag_4(o-CH_3C_6H_4CS_2)_4(Py)_4(晶体Ⅰ)和二核铜化合物Cu_2(o-CH_3-C_6H_4CSS_2)_2(Py)_(晶体Ⅱ)。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晶体Ⅰ的空间群为P2/n。晶胞参数:a=14.757(4),b=12.231(3),c=15.183(4)A,β=91.14(2)°,V=2739.95A~3,Z=2。2590个衍射点参与修正,最终偏差因子R=0.087。晶体Ⅱ的空间群为C_1~1-P1。晶胞参数:a=9.307(7),b=9.546(7),c=10.119(8)A,α=95.06(9),β=109.74(10),γ=118.86(10)°,V=705.94A~3,Z=1。1198个衍射点参与修正,最终偏差因子R=0.086。 Ag_4(o-CH_3C_6H_4CS_2)_4(Py)_4分子中Ag_4呈蝴蝶状构型,其配位情况与四核银簇合物Ag_4(a-C_(10)H_7CS_2)_4(Py)_4相似。Cu_2(o-CH_3C_6H_4CSS_2)_2(Py)_2分子构型与Cu_2(a-C_(10)H_7CSS_2)_2(Py)_2十分相似。Cu—Cu键长为2.608A。而且邻甲基苯荒酸与Cu~(2+)反应包括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也与a-萘荒酸与Cu~(2+)反应相似。可以认为邻甲基苯荒酸与a-萘荒酸有相似的空间效应和电子效应。  相似文献   

4.
3,6-二(2-(4-氧化苯并吡嗪基))-4,5-二氮杂-3,5-辛二烯配体(L)与银盐室温下反应得到了2个结构新颖的离散型配位化合物[Ag_8(L)_8](BF_4)_8·CH_2Cl_2·3CH_3OH (1)和[Ag_4(L)_4](PF_6)_4·CH_2Cl_2(2)。通过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检测手段对所得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皆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未配位的平衡阴离子与二聚体通过氢键连接成一维或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5.
通过配基置换反应合成出两个新的三核钼簇合物[Mo_3S_4(DTC)_4(DMF)](EtOH(1)和[Mo_3S_4-(DTC)_4(Py)](Py)_2(H_2O)(2)。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这两个簇合物的晶体结构。簇合物1的空间群为PI,晶胞参数:a=10.624(5),b=11.373(2),c=19.216(5)A;α=87.92(2),β=79.89(3),r=69.44(3);Z=2。簇合物2的空间群为PI,晶胞参数:a=11.505(2),b=11.945(1),c=18.974(2)A;α=99.18(1),β=94.82(1),r=93.84(1)°;Z=2。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簇合物的簇胳均是{Mo_3S_4}~(4+)的三核钼原子簇。对簇合物中配基对Mo-Mo键的影响以及配基置换反应的规律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研究了混合簇合物(C5H5FeC5H4C2Ph)Co2(CO)6的结构, 由循环伏安结果, 分别讨论了簇合物中(C5H5FeC5H4和C2O2中心的成键性质,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1, 晶胞参数a=11.845(6), b=8.155(6), c=24.031(6)A, β=90.88°,晶胞中分子数Z=4, 密度Do=1.637g.cm^-^2, 分析了(C5H5FeC5H4C2Ph)Co2(CO)6的结构特点, 并从成键角度讨论了(RC2R^1)Co(CO)6类簇合物的结构随RC2R^1不同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研究了混合簇合物(C5H5FeC5H4C2Ph)Co2(CO)6的结构, 由循环伏安结果, 分别讨论了簇合物中(C5H5FeC5H4和C2O2中心的成键性质,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1, 晶胞参数a=11.845(6), b=8.155(6), c=24.031(6)A, β=90.88°,晶胞中分子数Z=4, 密度Do=1.637g.cm^-^2, 分析了(C5H5FeC5H4C2Ph)Co2(CO)6的结构特点, 并从成键角度讨论了(RC2R^1)Co(CO)6类簇合物的结构随RC2R^1不同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钨-钒簇聚物[Cu(en)2]2[WⅥ4.5WⅤ2VⅤVⅣ9.5O4 4{Cu(en)2(H2O)}2]·3H2O(1,en=乙二胺),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价键计算、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子顺磁共振和磁性分析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1是以双支撑的四帽Keggin结构[WⅥ4.5WⅤ2VⅣ9.5O4 0(VⅤO4){Cu(en)2(H2O)}2]4-钨-钒簇合物阴离子为基本结构单元,与4个[Cu(en)2]2+配合物阳离子以共价键和弱键相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相邻层又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研究了化合物1的磁性及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扩散法合成了一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u_2(OH)(btre)_(1.5)(1,2,4-btc)]·13H_2O}_n (1·13H_2O)(btre=1,2-二(4H-1,2,4-三唑)乙烷,1,2,4-btc=1,2,4-苯三甲酸根)。测试了1·13H_2O的晶体结构,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1是基于四核铜簇[Cu_4(μ_2-OH)_2N_(12)]构筑的10-连接的3D框架,其拓扑符号为3~(12)·4~(28)·5~5。研究了1·13H_2O的热稳定性以及对甲基橙的催化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NiX_2(PPh_3)_2](X=F, Cl, SCN)在二氯甲烷中与B_(10)H_(10)~(2-) 的反应,对形成的产物[(μ-Cl)(Ph_2PC_6H_4)_2-Ni_2B_(10)H_6Cl(PPh_3)]·0. 25CH_2Cl_2 (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等进行了表征, 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簇合物的结构。1的晶体学数据:单斜晶系,空间群 P2_1/c,a = 1.1703(2)nm, b = 2.1082(4) nm, c = 2.2068 (8) nm, β = 99.98 (2) °, V = 5.3622(2)nm~3, Z = 4, F(000) = 2274, D_(calcd)=1.373g/cm~3. R_1 = 0.0358, wR_2 = 0.0807. 1为闭式十二项双镍十硼烷簇合物,具有两个邻 位环化的Ni-P-C-C-B五元环,镍-镍之间还存在氯桥。结构分析表明:邻位环化增 强了镍与硼之间的成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镍配位聚合物{[Ni_2(L)(bib)_(1.5)(H_2O)_4]·3H_2O}_n (1)(H_4L=1-(3,5-二羧基苄基)-3,5-吡唑二羧酸,bib=1,4-双(1-咪唑基)苯),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具有三维网状结构。通过变温磁化率测量发现,配合物1中的Ni(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另外,光催化实验表明,配合物1对亚甲基蓝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效率达到了82.7%。  相似文献   

12.
利用(PhCH_2)_3Sn]_2O与ArCH=CHCO_2H反应,合成6个新的[PhCH_2Sn(O) (O_2CCH=CHAr)]_6簇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 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PhCH_2Sn(O)(O_2CCH=CHPh)]_6的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该簇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群P1, a = 1.6771(3) nm, b = 1.8020(4) nm, c = 2.1073(4) nm, α = 108.111(3)°β = 103.614(3)°,γ = 104.679 (3)°,Z = 2, V = 5.5033(18) nm~3, D_c = 1.350 g/cm~3, μ = 1.396 mm~(-1) , F(000) = 2208, R = 0.0606, wR = 0.698。该化合物为鼓型簇状结构,锡原子 呈畸变的八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13.
四核银原子簇化合物Ag_4(α-C_(10)H_7CS_2)_4(Py)_4·2Py由α-萘荒酸与硝酸银在有机溶剂中反应,经吡啶重结晶获得单晶。由于反应中采用不同的银盐与α-萘荒酸的投料比(1:2与1:4),得到了两种颜色的晶体(甲和乙)。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晶体甲的空间群为C_(2h)~5—P2_1/a。晶胞参数:a=2.2822(4)(?),b=12.803(4)(?),c=24.444(7)(?),β=103.90(2)°,V=6933.14(?)~3,Z=4。晶体乙的空间群为c_(2h)~6—c2/c。晶胞参数:a=29.150(2)(?),b=12.789(3)(?),c=24.413(2)(?),β=130.56(4)°,V=6914.38(?)~3,Z=4。Ag_4(α-C_(10)H_7CS_2)_4(Py)_4在两种晶体中的空间构型基本相同,差别只在于分子的对称性上。晶体乙中,分子处在二重轴上,分子的对称性较高。本文只报道晶体乙的结构测定和结构参数.3338个反射参与修正,最终的偏差因子R=0.093。分子中Ag_4呈压扁的四面体构型。六个Ag—Ag距离可分成两类,硫桥相连的Ag—Ag平均键长为2.924(?)(2.875—2.972(?)),表明有相当程度的金属键相互作用。不与硫桥相连的Ag—Ag距离为3.563(?)。  相似文献   

14.
在本研究中,使用(~iPrC_6H_4SAg)_n作为合成银硫纳米簇合物的前驱体。当存在辅助的双膦配体1,3·双(二苯基膦)丙烷(dppp)及可溶性银盐(CF_3S0_3Ag),在超声合成条件下,获得了一例二十五核银硫簇合物Ag_(25),并借助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确定相应的分子结构。该银硫簇合物具有夹心三明治的骨架结构:分别由两个结构相似的圆柱体共享一个七核纯银簇所构成的金属簇平面。固态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试表明该簇合物的能级带隙为2.5 eV,属于半导体材料的范畴。固态发光测试显示,该簇合物在室温下发射绿光。  相似文献   

15.
硅氧团簇(SiO2)nO2H4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硅氧团簇(SiO2)nO2H4的两种新构型: 基于笼状结构和环状结构的构型, 并与链状构型相比较,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计算了三种构型n=2~22(n取偶数)的几何结构、平均结合能、能隙以及能量的二次差分. 分析计算结果发现, 笼状构型不但在n=4和8处存在幻数团簇(实验上已经观察到), 而且预测在n=14处也存在类似的幻数团簇; 此外, 与(SiO2)n团簇不同的是, (SiO2)nO2H4团簇的环状构型的稳定性从n=4开始大于链状构型, 意味着水的加成对硅氧团簇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了解金属纳米团簇的形成机制对于进一步发展其化学制备方法是必要的。我们利用盐酸(HCl)和十二硫醇(RSH)共同刻蚀L_3(L_3:1,3-双二苯基膦丙烷)包覆的多分散性的Au_n(15n60)团簇成功制备出单分散性的Au_(13)(L_3)_2(SR)_4Cl_4纳米团簇,并结合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原位真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质谱技术,研究了Au_(13)(L_3)2(SR)_4Cl_4纳米团簇的动力学形成过程。结果表明,Au团簇从多分散到单分散的转变经历了3个明显不同的动力学步骤。首先,尺寸较大的多分散金属团簇Au_n主要在HCl刻蚀作用下,形成尺寸较小的亚稳的中间产物Au_8-Au_(11)团簇。然后,这些中间产物与反应溶液中已有的Au(Ⅰ)-Cl物种反应,并与SR发生部分配体交换,逐渐长大为由SR和L_3保护的Au_(13)团簇。最后,形成的Au_(13)团簇经过一个较缓慢的结构重组过程,最终形成稳定的Au_(13)(L_3)_2(SR)_4Cl_4的纳米团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Co-Ru簇的合成与表征的研究.由Et_4N[RuCl_4(CH_3CN)_2]和Co_2(CO)_8制备了Et_4N[Co_3Ru(CO)_(12)]·1/3THF,它与等摩尔的NOBF_4反应得到Co_3Ru(CO)_(11)(NO)(1)和Co_2Ru(CO)_(11)(5).簇合物1分别与乙炔、苯基乙炔和二苯基乙炔进一步反应得到(HC≡CH)Co_3Ru(CO)_9(NO)(2),(PhC≡CH)Co_3Ru(CO)_9(NO)(3)和(PhC≡CPh)Co_3Ru(CO)_9(NO)(4).在上述反应中还分离得到(HC≡CH)Co_2Ru(CO)_96),(PhC≡CH)Co_2Ru(CO)_9(7)和(PhC≡CPh)Co_2Ru(CO)_9(8).对所得族合物1,2,3,4进行了IR,UV,~1H NMR,m.p.,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性质表征.簇合物3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a_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438(9),b=1.3033(6),c=1.4345(9)nm.β=100.72(4)°.每个晶胞中有四个分子.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此报道了一种未曾发现的有趣现象:尽管[Au_(23)(SC_6H_(11))_(16)]-、Au_(24)(SC_2H_4Ph)_(20)(Ph:苯环)、Au_(36)(TBBT)_(28)(TBBTH:对叔丁基苯硫酚)、Au_(38)(SC_2H_4Ph)_(24)、混合Au_x(SC_2H_4Ph)_y团簇及3nm的金纳米粒子有不同的组成、结构、尺寸和保护性硫醇配体,但它们在三苯基膦(PPh_3)作用下,均能统一地经由亚稳的[Au_(11)(PPh_3)_8Cl_2]~(2+)最终转化为稳定的双二十面体[Au_(25)(PPh_3)_(10)(SR)_5Cl_2]~(2+)(SR:硫醇配体)。换句话说,三苯基膦是这些硫醇保护的纳米粒子的统一转化器。然而,聚乙稀吡咯烷酮(PVP)/柠檬酸盐(Citrate)保护的金纳米粒子和[Ag_(25)(SPhMe_2)_(18)]-(Me:甲基)在同样的条件下,却不能转化为[Au_(25)(PPh_3)_(10)(SR)_5Cl_2]~(2+)或[Ag_(25)(PPh_3)_(10)(SR)_5Cl_2]~(2+),暗示了硫醇保护的金纳米粒子具有与三苯基膦反应的独特性能。另外,我们考察了配体对双二十面体[Au_(25)(PPh_3)_(10)(SR)_5Cl_2]~(2+)团簇荧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由零价双核钼含SR桥的配合物的氧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各种SR桥的双核钼(Ⅰ)配合物Mo_2-(CO)_(8-n)(μ-SR)_2L_n[R=Bu~t,Ph,Bz(C_6H_5CH_2),CH_2CO_2Et;L=MeCN,PPh_3;n=0,2]。并应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进行表征,讨论了新的合成途径。[含MeCN配位体配位到Mo(Ⅰ)上的配合物,Mo_2(CO)_6(SPh)_2(MeCN)_2经X射线结构测定,系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c,a=9.241(2),b=9.330(3),c=15.458(4)A:β=105.77(2)°;V=1283(1)A~3;Z=2;R=0.033。Mo—Mo距离为2.978A,表明其Mo-Mo键的形成,Mo-S键长为2.469A。比较同系物Mo_2(CO)_8(μ-SCH_2CO_2-Et)_2,Mo_2(CO)_6(μ-SCH_2CO_2Et)_2(MeCN)_2和Mo_2(CO)_8(μ-SBu~t)_2的结构,并讨论其结构与化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NH_4]_2MO_nS_(4-n)(M=Mo、W,n=0-2)为原料,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合成出九个新的三核不对称钼硫和钨硫原子簇状化合物L_2[M_3O_2S_8][L=(n-Bu)_4N、Ph_4P、PyC_(16)H_(33)、(CH_3)_3NC_(16)H_(33)、Et_4N]。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簇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中 [(n-Bu)_4N]_2[Mo_3O_2S_8](1)和[(n-Bu)_4N]_2[W_3O_2S_8](5)两个簇合物的晶体结构,簇合物1和5均属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簇合物1的晶胞参数:a=15.910(2),b=15.411(1),c=20.407(5)A,β=103.40°(1),V=4867.5A~3,Z=4,最终偏离因子R=0.060。簇合物5的晶胞参数。a=15.896(4),b=15.674(2),c=20.409(9)A,β=103.43°(3),V=4946.5A~3,Z=4,最终偏离因子为R=0.051。本文又一次验证了钼(钨)硫成簇反应是分子内部电子转移反应,并提出了可能的成簇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