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荧光光谱方法分别研究了丹参酮ⅡA在溶液的pH为7.5时与β-CD和γ-CD的包合常数,对客体的包结能力β-CD>γ-CD;并利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包合反应的影响,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熵变、焓变及自由能变化;分子模拟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包合物的形成;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环糊精与丹参酮ⅡA的固体包合物,并用红外光谱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利用溶液法制备了疏水性药物分子多菌灵与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和2,6-二甲基-β-环糊精的包合物,在25℃时,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氢谱、二维ROESY和扩散排序DOSY的实验方法对多菌灵与3种环糊精的识别进行研究,得出了包合物的可能包合形式和3种环糊精与多菌灵包合后的扩散系数分别为D_(β-CD)=2.516×10~(-10)m~2/s,D_(2-Hp-β-CD)=1.676×10~(-10)m~2/s,D_(Me-β-CD)=2.046×10~(-10)m~2/s;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发现,形成包合物后,环糊精和多菌灵的特征衍射峰均发生了变化,多菌灵的特征衍射峰10.4°,21.2°,25.8°,31.5°(2θ)消失或减弱;多菌灵热分解温度197.5℃,形成包合物后热分解温度提高到260℃以上;红外光谱的结果也表明,形成包合物后,环糊精空腔内的水峰振动明显减弱,说明环糊精的疏水空腔中水分子位置被多菌灵分子占据;扫描电镜的结果表明,包合物的外观不同于单体,说明有新的物相生成。  相似文献   

3.
环糊精与丹参酮IIA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荧光光谱方法分别研究了丹参酮IIA在溶液的pH为7.5时与β—CD和γ—CD的包合常数,对客体的包结能力β-CD〉γ-CD;并利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包合反应的影响,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熵变、焓变及自由能变化;分子模拟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包合物的形成;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环糊精与丹参酮IIA的固体包合物,并用红外光谱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甲基-β-环糊精(Me-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与氢溴酸右美沙芬(DH)的包合作用。实验固定DH浓度和改变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浓度,根据DH的发射波长的变化及荧光强度增敏现象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根据双倒数法计算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条件下,有三种环糊精对药物有明显的作用,这三种环糊精与氢溴酸右美沙芬形成了包合物且包合比均为1∶1。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5种黄酮类物质(橙皮素、依普黄酮,新黄酮、刺芒柄花素、黄芩素)的包合物;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了包合物的组成,利用相溶解度法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与黄酮类物质的包合作用.结果表明,HP-β-CD与5种黄酮类物质均产生理想的包合作用,增溶顺序为:依普黄酮...  相似文献   

6.
通过拉曼光谱法研究氯霉素与β-环糊精相互作用形成包合物的过程,探讨拉曼光谱作为一种新的验证包合物形成方法的可行性.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氯霉素包合物,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分别检测氯霉素、β-环糊精、氯霉素与β环糊精的物理混合物、氯霉素包合物的拉曼光谱并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拉曼光谱法可说明氯霉素的苯环结构和易水解基团二氯乙酰胺...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获得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HP-β-CD IC)、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DM-β-CD IC)和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SBE-β-CD IC)。相溶解度法确定了二者形成化学计量比为1:1的包合模型;粉末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核磁共振氢谱及扫描电镜等技术给出其可能的结合模式,并通过AutoDock分子模拟对接理论研究佐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证明,三种包合物稳定性顺序为SBE-β-CD/BHT ICDM-β-CD/BHT ICHP-β-CD/BHT IC,其中SBE-β-CD/BHT包合物增溶效果最显著。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法考察BHT三种包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结果是:三种包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清除效果,且与BHT相当。利用β-CD衍生物的包合技术改善BHT的水溶性,是一种拓展BHT应用领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抗抑郁化合物SIPI5358与环糊精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串级质谱(MS/MS),并结合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一种芳烷醇哌嗪类抗抑郁化合物SIPI5358与α-、β-、γ-环糊精(CD)制备得到的非共价复合物.质谱分析结果显示,SIPI5358分子可以和α-CD生成配合比为1∶1的非共价复合物,而与β-、γ-CD生成不同配合比的非共价复合物.串级质谱的结果进一步验证β-CD与SIPI5358非共价复合物的组成.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实验对液相中非共价复合物的形成进行了辅助研究,结果均再次验证了非共价复合物的生成.荧光光谱实验测得SIPI5358与β-CD反应的生成常数Kf=3.45×103 mol.L-1.  相似文献   

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美他环素(MTC)与β-环糊精(β-CD)形成包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 对美他环素与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条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可能的包合方式, 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ΔH、ΔS和ΔG, 验证了包合反应驱动力. 实验结果表明: MTC与β-CD可形成1∶1的包合物, 包合物的包合常数为382.19 mol/L. 包合过程中, ΔH=-99.10 kJ/moL, ΔS=-286.42JmoL-1K-1, 常温下ΔG<0. 说明包合反应为自发反应, 且是一个焓驱动过程. 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 β-CD的加入生成包结物可显著增强美他环素的荧光强度, 据此建立了测定药物制剂中美他环素的新方法. 该方法的定量线性范围为1.93×10-7~1.45×10-5 mol/L, 检出限为1.45×10-8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1.2% (n=13). 对药物制剂中美他环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测定结果与标示量吻合, 平均回收率为102%.  相似文献   

10.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芬苯达唑(FBZ)与β-环糊精(β-CD)包合物(FBZ-β-CD)。通过JOB曲线和相溶解度法确定了FBZ-β-CD的包合比为1∶1。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核磁共振(NMR)等表征手段证明了FBZ-β-CD包合物的形成。与FBZ相比,FBZ-β-CD水溶性增加了约10倍。  相似文献   

11.
吴文鹏  曹艳 《化学研究》2014,25(6):609-615
用密度泛函理论优化了三苯甲烷(1)和一系列三(4-硝基苯基)甲烷衍生物2,3和4的几何结构,并计算了其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通过与实验光谱的对比,对实验光谱中的谱峰进行了指认,并从理论上纠正了部分对3和4红外光谱谱峰不合适的实验指认;同时预测了2,3和4的拉曼光谱.结果表明,几种化合物的振动光谱计算结果与相应的实验结果吻合良好;且化合物2,3和4的拉曼光谱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α-环糊精(α-CD)和聚己内酯(PCL)的包合物PCLIC,用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α-CD、β-CD和PCLC对PCL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性PCL穿入α-环糊精分子内腔形成了隧道状晶体结构,而且PCLIC对PCL具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其成核效率比α-CD和β-CD高.  相似文献   

13.
何华  汤瑶  孙成  王晓蓉 《化学学报》2006,64(2):175-181
制备了β-环糊精(β-CD)-三氟氯氰菊酯(CHL)包合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实验采用1HNMR研究包合物的空间结构,推测出三氟氯氰菊酯同β-CD的包合方式是从大口端进入β-CD.用化学软件对β-CD与CHL包合方式计算发现,CHL从β-CD的大口端和小口端进入,总能量分别为108.1kJ/mol与129.2kJ/mol,表明CHL从β-CD的大口端进入形成的包合物能量最低,结构最稳定.在25℃下,实验测得β-CD-三氟氯氰菊酯包合物形成常数为340.6L?mol-1,包合比是1∶1.热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变化对包合反应的影响,计算得出包合过程的焓变-50.29kJ?mol-1、熵变120.6J?K-1?mol-1及自由能变化-14.45kJ?mol-1,进而确定了包合反应的主要驱动力是焓.  相似文献   

14.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磷酸可待因的拉曼和红外光谱.采用B3LYP混合泛函和6-31G基函数组,同时在实验上测量了磷酸可待因的常规拉曼光谱(NRS)和红外吸收光谱(IRS),结果表明:在振动频率上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当一致,根据理论计算的结果对磷酸可待因的振动光谱进行分析,通过理论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对磷酸可待因的所有振动谱带进行了全面地归属.  相似文献   

15.
郭振良  乔青安  王峰 《分析测试学报》2017,36(12):1452-1457
在恒定磁场和无磁场环境下,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分别合成了β-环糊精(β-CD)和4-氨基安替比林(4-AAP)的包合物,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荧光光谱分析(AFS)、X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磁场能影响β-环糊精包合物的自组装,使主客体的键合作用增强,更易形成包合物。包合物腔内结构排列更加有序,结晶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簇模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LANL2DZ(metal)基组水平上计算了吡啶及α-吡啶基吸附于Pt、Pd、Rh、Ni四种金属表面的红外和拉曼光谱. 通过详细地分析和比较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谱图, 提出了以N端吸附的吡啶分子和α-吡啶基这两种表面物种各自存在的谱学判据. 计算结果表明在以上四种金属表面, α-吡啶基的拉曼活性比吡啶的小, 而特征谱峰的红外强度与吡啶相当. 该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是检测金属表面α-吡啶基的有效手段, 也解释了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吡啶吸附在金属表面得出不同结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阿魏酸是一种有效的天然油脂抗氧化剂.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B3LYP方法和从头算HF两种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对阿魏酸分子的几何结构进行全优化,得到其几何结构参数,进一步计算得到阿魏酸的红外和拉曼振动光谱.计算结果表明,采用B3LYP和HF 2种方法优化得到的几何结构及频率值是一致的,对在B3LYP方法下计算得到的红外和拉曼振动频率进行合理的理论归属并与SDBS数据库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计算得到的红外和拉曼振动频率与实验测定结果符合较好.阿魏酸分子结构和振动光谱的研究,为研究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理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对维生素B_1的包合作用.在固定维生素B_1浓度和改变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浓度的情况下,维生素B_1的荧光发射波长的变化以及荧光强度的增强表明了包合物的形成,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维生素B_1的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在pH=7.4的体系中,β-环糊精对维生素B_1的包合能力最强,且四种环糊精与维生素B_1的包合物的包合比均为1∶1.  相似文献   

19.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和理论计算,探索了定性、定量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以水杨酸与甲基β-环糊精(M-β-CD)为实验对象,用扩散排序核磁共振(DOSY)和NOE技术表征了水杨酸在M-β-CD中的包合物,以定量氢谱(1H-NMR)测定了包合物中水杨酸的含量,并与紫外法进行了比较。以水杨酸、苯与M-β-CD为研究对象,定性定量考察了水杨酸与苯在M-β-CD中的包合竞争现象,并通过对水杨酸、苯与M-β-CD的结合能的理论计算分析了该竞争。本文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尤其是药物与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简便、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β-环糊精(β-CD)具有独特的外部亲水、内部疏水的空心圆台结构,能分别与对特辛基酚(OP)和正壬基酚(NP)形成包合物。该文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β-CD与OP和NP的包合比及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OP和NP与β-CD均形成1∶1的包合物,包合常数分别为71.06 L/mol和1 402.72 L/mol。同时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β-CD与OP和NP在10 mmol/L磷酸二氢钠-10 mmol/L硼砂-20 mmol/L胆酸钠缓冲溶液(p H 9.0)中的包合常数,采用双倒数法计算出β-CD与OP和NP的包合常数分别为68.20 L/mol,1 357.80 L/mol。经F检验和t检验判断,两种方法所测包合常数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