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发展了多种新的合成氚(H~3)标記化合物的方法。但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热合成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当一个原子核俘获中子后,立卽发射出不同的粒子(n,α,β,p等),使这个原子核受到一种反冲作用力,卽产生“反冲”,受反冲的原子称为反冲原子,或称它为“热原子”。理論計算表明,反冲原子所具有的反冲能量,一般至少为几百电子伏特,而原子在分子中的结合能只不过3—5电子伏特左右,因此,反冲能量足以使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在反冲原子经过的路程中,使周围介质中的分子、原子电离、激发或分解,从而引起化学反应,形成示  相似文献   

2.
奇异原子包括两类,一类是在正常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被其它负粒子代替。能够代替电子形成奇异原子的负粒子目前有七种:μ~-,π~-K~-,(?),∑~-,(?)和(?)。前三种粒子形成的奇异原子称为“介子原子”。后几种称为超子原子。在“基本粒子与奇异原子化学”一文中曾对此做了初步介绍,并提到奇异原子的形成和它们  相似文献   

3.
引言原子的价电子的结合能和原子间的化学结合以及其他某些外界环境是有关系的。这一事实是人们早就了解的。但是系统地和准确地测量原子壳层电子的结合能只是近年来的事。测量电子的能量一般是物理学方面的工作。尤其在放射性工作方面,对于β粒子(即原子核放射的快速电子)的能量测定是了解原子核结构和弱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的工作中人们需  相似文献   

4.
穆斯堡尔效应是指在固体中原子核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效应。1957年,R.L.Mossbauer的发现揭开了观察这种无反冲事件的序幕,此后不久,也为化学家们所感兴趣,特别是在Kistner和Sunyar研究了Fe_2O_3中Fe~(57)的穆斯堡尔效应,发现γ射线共振能量与Fe原子核所在的周围环境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有关,即不同化学环境引起了γ射线能量的差别。他们的研究说明,用这样的共振原子核作为探针,对能量探测的灵敏度很高,利用它可以测量原子核与其环境  相似文献   

5.
核的一般性质原子核的一般性质大概可以分为:质量,电荷,大小,自旋,磁矩等几方面。研究原子核的实验方法与研究一般化学反应有很大区别,因为在普通化学反应中只要求使参加反应的物质获得几个电子伏特的动能便可以进行(通常是借着加热方式获得)。但是原子核反应中,因为核与核之间具有十分强烈的斥力,故此必须使参加反应的原子核具备很高的动能,始能令它们互相接近与碰撞并引起反应。通常我们须要几百万电子伏特的动能始能令氢的、氘的或氦的原子核有效地撞击荷电较多(即较大与较重)的原子核。产生作为撞击原子核用的高速粒子有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所放射出来的(?)质点(即氦原子核)或γ射线来撞击原子核。(2)令游离后氢、氘或氦等原子在一直线真空管中加速。正离子于高压电场的影响下,将在自阳极向  相似文献   

6.
自从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是由带正电的核及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后,便有分子中电荷分布的原子点电荷模型:即在分子中某些原子上带适量的正电荷,而在另一些原子上则带适量的负电荷。但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进一步认识,和有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力学后,得知分子中电荷分布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正电荷集中在各原子核上,而带负电的一部分内层电子虽仍围绕着原来的原子核运动,但另一部分原来各原子的外层价电子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界里,有些元素的原子往往有不同的重量,这些不同重量的原子,叫做该元素的同位素。例如,氧有三种同位素,在普通的氧和一切氧化物里面氧的同位素的分配是——99.76%的氧16,0.04%的氧17,和0.2%的氧18。氧的原子核里面有8个带正电的质子,所以这个原子核总共带8个单  相似文献   

8.
问答栏     
问:关于原子构造中,电子学说的基本理论,按苏联伊万宁柯的原子核构造模型的学说,应当如何解释? 答:伊万宁柯的原子构造模型是关于原子核构造的模型。由于中子的发现,伊万宁柯在1932年提出了一个关于原子核构造的模型。他假定一切原子核,都由质子与中子两个部份组成。核中的质子数与原子序数相应,质子与中子的总数,则与原子量数相应在伊万宁柯提出这个理论以前,关于原子核的模型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一、使学生认识世界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这些观点直接地向学生硬灌。而必须把化学课的讲授和辩证法则联系起来。例如,在开始讲解物质时,就要广泛地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了解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然后再逐步深入地研究物质的内部构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等组成。因为分子、原子、质子、电子……等小微粒都是不能直接知觉的。当形成这个概念时,如果不能以生动的事例来证明,就很可能把学生引导到唯心主义的道路上去。例如最初介绍原子-分子论时,有的学生就说:“讲了半天原子、分子,到底什么样谁也没看见过,说不定这是科学  相似文献   

10.
通常的核理论认为109号元素必然放射α粒子。西德阿姆布拉斯特等选择了109号元素作为目标。加速器将一束铁离子投射到另一种金属元素铋的薄膜上,10天内,多于10~(18)个铁离子击于铋靶上,突然,仅仅一瞬间,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信号:“炮弹”原子核与靶原子核结合在一起了。阿姆布拉斯特及其合作者用铁去轰击铋,在他们实验的第十天,GSI的研究工作者观察到一个11.1兆电子伏的α粒子衰变,它出现在核反应产物形成之后5毫秒。时间的延迟和所释放的能量都说明形成了一种共有266个中  相似文献   

11.
刘希英 《大学化学》1990,5(1):55-57
一般原子、分子体系的能量是通过解薛定谔方程式得到的,这种方法需要高深的数学推导,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好理解的.下面介绍一种计算原子、分子体系能量的简单方法——原子分子结构的电荷云模型. 一、氢原子体系的能量氢原子电荷云模型(见图1)是由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着它的半径为R的电荷云组成的.电荷云的电荷分布是均匀的,即在整个球内任一点处的电荷密度ρ(r)=-q(4/3πR~3)~(-1).  相似文献   

12.
半导体超微粒子的光学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各种半导体超微粒子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随着粒子尺寸的减小,粒子内所包含的原子数目也减少,当原子数目少至10~4以下时,表面原子占原子总数的20%以上,这时  相似文献   

13.
赵莹 《大学化学》1987,2(5):47-49
对任何一个原子来说,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是等于核外所带的负电荷,因而整个原子作为一个整体呈电中性;对于含有由多种原子组成的多种化合物的体系来说,一些原子得到的电子数必等于另一些原子失去的电子数以维持体系的电中性。这个原则在化学中已被广泛地应用,表现在: 1.用于求结构未知的化合物中某元素的氧化数。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非平衡格林函数与密度泛函理论相结合方法研究了电极表面具有原子级突起的铜-真空-铜隧道结的转变电压.计算结果表明,铜电极真空隧道结的转变电压主要决定于电极表面尖端铜原子4p轨道的局域态密度,因而对电极取向和表面局域原子构型非常敏感.对于电极取向沿(111)方向的铜电极真空隧道结,当电极表面原子级突起取为铜吸附原子和金字塔型铜纳米粒子两种构型时,转变电压的计算值分别约为1.40和2.40 V.当电极取向沿(100)方向时,电极表面原子级突起分别为铜吸附原子和金字塔型铜纳米粒子两种构型的铜电极真空隧道结,其转变电压的差异更为显著.具体而言,电极表面有一金字塔型铜纳米粒子的铜电极真空隧道结的转变电压值减小至1.70 V,而电极表面原子级突起为铜吸附原子的铜电极真空隧道结却因铜吸附原子4p轨道的局域态密度过于扩展,即使在偏压超过1.80 V时仍然没有出现转变电压.这些结果表明转变电压谱可用作分析金属电极真空隧道结电子输运特性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及初级中学化学课本上说:“原子很小,而原子核更小,它的半径约是原子的万分之一,它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这句话中的二个比值是怎样得来的呢?本文根据有关知识,从理论上给出其推测。  相似文献   

16.
对于每一个初学化学的人,必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说一个原子的电子和原子核是具有相反电荷,那么为什么电子不会掉进原子核里呢?”为了应付这一困惑的问题,教师(尽管不认为这是应给出的答案)可以说:“因为电子绕核运动类似行星绕太阳一样”。实际上这样的答复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7.
王会芳 《化学教育》2014,35(4):16-18
基于测不准关系式,运用数学推导的方法,证明并解答了电子为什么不掉进原子核里去、电子绕核运动速度的大小、原子核是否具有动能以及氢原子半径的大小等关于原子基本结构认识的常见问题,揭示了测不准关系和原子结构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测不准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原子的价态电负性与价键轨道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振明 《化学通报》1993,(10):54-58
电负性概念自Pauling提出以来,在化学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继出现了多种经验或半经验的计算方法。Allred等将原子核作用于价电子的静电力定义为原子的电负性,使得电负性具有较直观的物理含义,是最广泛采用的标度之一。Mulliken将原子电负性定义为该原子的第一电离势和第一电子亲和能的平均  相似文献   

19.
用重离子(如Kr、Xe、U)去轰击重靶(如U),然后用化学方法分离反应产物,通过测定γ射线可以从反应产物的质量分布研究反应机制并鉴定反应产物,从而寻找超重元素。两个很重的原子核碰撞(如Kr+U、Xe+U、U+U等),从反应机制来分有下列三类: 1.准弹性转移:当重离子的能量比较低时,两个重离子作擦边碰撞。同时有少数几个核子转移。当入射粒子及靶都比较重时,转移反应形成的残核有较大的机率发生裂变,给出的裂变产物的质量分布是双峰的。 2.全熔合:当两个重原子核碰撞,且能量很大时,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原子核。熔合成的新核通常有很高的激发能。可以通过发射中子或裂变使原子核达到基态,这时,可能得到很重的原子核,即超重元素。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所以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地存在着矛盾运动。物质结构内部也是这样,是充满着矛盾运动的。在分子内,原子间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原子互相吸引,又使原子互相排斥。原子就是依据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以一定的次序和一定的方式结合成分子这个矛盾统一体的。所以分子的形成是原子间吸引和排斥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原子的存在,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吸引和排斥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原子核是质子和中子的吸引和排斥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通常所谓基本粒子也是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体。可见,物质结构的无限层次中,都是充满着矛盾斗争的,各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