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了1,1’-二茂铁二乙酸酐,后者与取代苯胺反应,合成了十四种新型二茂铁二乙酸单酰胺,并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此外,对二茂铁二羧酸单酰胺与过渡金属的螯合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有机化学中胺与酸酐的反应已有详细、广泛地研究,但在金属有机化学中有关氨基茂金属与酸酐的酰化反应却未见文献报道.为模拟具有生物活性的含有酰胺结构的一类新型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氨基二茂铁与酸酐反应的条件,我们使氨基二茂铁与环二酸酐反应,合成并表征了7种N-二茂铁酰胺酸(A-G),考查它们与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并分离出螯合物H和I.这些配合物(A-I)和酸酐K均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3.
江焕峰  张伦 《有机化学》1997,17(2):142-148
选择不同的按或酰胺组分, 利用改进的Ugi法合成了一系歹含有烷胺烷基、芳胺烷基或酰胺烷基的二茂铁衍生物, 研究了反应的投料比, 反应底物, 反应温域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二茂铁咪唑啉可以有效地从二茂铁羧酸出发合成.二茂铁羧酸和乙二胺衍生物反应制得的二茂铁酰胺,在三苯基氧膦和三氟磺酸酐所形成的锛盐作用下有效地脱水得到二茂铁咪唑啉化合物.该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快、产率高,为二茂铁咪唑啉化合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型链状双取代二茂铁甲酸酚酯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双取代二茂铁甲酰氯与烷基酚反应,合成了具有新型链状结构的八个二茂铁双取代衍生物。  相似文献   

6.
通过甲酰基二茂铁与取代水杨醛和氨反应, 直接合成了含一个二茂铁的混合三聚产物, N,N'-二[2-羟基-5-取代苄烯]二茂铁甲二胺. 茂环上碳原子的化学位移^1^3C NMR与苯环上R取代基的Hammett常数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线性关系. 循环伏安法测出的E1/2也与hammett常数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线性关系. 通过混合三聚反应, 也合成了另一类含两个二茂铁化合物, N,N'-二[二茂铁甲烯]-2-羟基-5-特丁基苯甲二胺. ^1H及^1^3C NMR表明, 分子内由于氢键和立体效应的影响, 导致两个茂环上的化学环境不等性.  相似文献   

7.
二茂铁与邻甲氧基苯甲酰氯反应生成邻甲氧基苯甲酰基二茂铁,再与一系列芳胺反应合成亚胺,最终还原为二茂铁氨基化合物,其结构均经元素分析、^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8.
周耀坤  李元宗  吴绍祖 《化学学报》1988,46(10):1042-1044
以乙酰基二茂铁和相应的乙酰氯在三氯化铝存在下在 流室温条件下合成了不对称二乙酰基二茂铁衍生物; 1-乙酰基-1'-卤素取代苯甲酰基二茂铁, 除了获得预期产品以外, 当反应在 流温度下进行时, 还得到1,3-二(二茂铁基)-丁烯-2-酮-1, 用同样方法还合成了1-乙酰基-1'-棕榈酰二茂铁和1-苯甲酰-1'-棕榈酰基二茂铁.  相似文献   

9.
二茂铁甲醛是有机合成化学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体,利用它可以合成各种功能二茂铁衍生物.然而异环取代的二茂铁甲醛因合成难度较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1'-碘代二茂铁甲醛分子内因为有较多的反应活性点,从而被广泛应用到功能金属有机分子的设计合成中.合成该物质的传统方法不仅路线长,且需要使用昂贵的金属有机试剂.我们利用改进后的合成方法,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经三步反应合成了1'-碘代二茂铁甲醛.该方法不仅缩短了合成路线,简化了反应条件,且避免使用苛刻的反应条件和贵重的有机锂(锡)试剂,是目前合成该化合物最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单、双乙酰基二茂铁为原料,经还原和脱水反应,高效地合成了单、双齿功能性配体--二茂铁乙基咪唑和二茂铁双乙基咪唑,其结构经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11.
C~6~0与三种二茂铁酮亚胺η^5-C~5H~5Fe[C~5H~4C(CH~3)=N-C~6H~4R-p]-η^5(1a R=H,1bR=CH~3,1c R=OCH~3)在甲苯和室温下可发生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形成三种电荷转移配合物η^5-C~5H~5Fe[C~5H~4C(CH~3)=N-C~6H~4R-p]-η^5/C~6~0 (2a R=H,2b R=CH~3,2c R=OCH~3)。通过紫外光谱证实了它们的存在,并用Benesi-Hildebrand方程求出了2a、2b和2c的电荷转移平衡常数分别为0.769、0.928和2.353mol^-^1·dm^3。鉴于它们远大于普通有机胺与C~6~0形成的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平衡常数,因此可认为在2a~2c中存在着由二茂铁核及亚胺基向C~6~0的双重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合成的标题化合物晶体(C~2~3H~2~9N~3O~6Zn)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P2~12~12~1, 晶胞参数a=0.9345(2), b=2.6620(5), c=0.9748(4)nm, V=2.425(2)nm^3, Z=4。利用热重分析对配合物第一步热分解过程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 探讨了反应的可能机理, 得到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非等温动力学方程为:da/dt=A·e^-^E^/^R^T·(1-a)。  相似文献   

13.
卢晓霞  秦圣英 《化学学报》1999,57(12):1364-1369
由二苯并-18-冠-6出发,合成了4',4',5',5'-四(2-羟基苯亚甲基亚氨基)二苯并-18-冠-6(L^1H~4)及其5位取代衍生物(取代基R=CH~3,OH,OCH~3,Cl,NO~2)L^2H~4~L^6H~4。它们依次与硝酸钾和醋酸钴反应,制得1:1:2的钾(I)/双钴(II)配合物LCo~2.2H~2O.KNO~3(L=L^5,L^6)或其某些二氧加合物LCo~2(2O~2).2H~2O.KNO~3(L=L^1~L^4)。考察了取代基R和冠醚环配合的钾离子对二氧加合物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吸电子基(R=Cl,NO~2)的钾(I)/双钴(II)配合物不能形成二氧加合物;冠环中的钾离子会导致二氧加合物中两个Co-O~2键热稳定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Shilov反应在CH~4活化中占有中心地位,它有氧化加成和σ迁移两种可能的机理。本文用较大基组的从头算研究了这两种机理的反应过程,认为Shilov反应应按氧化加成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15.
用动力学方法对MgO.nB~2O~3在28%MgCl~2-H~2O浓盐溶液中形成的过饱和溶液的结晶过程进行研究, 首次得到MgO-B~2O~3-MgCl~2-H~2O体系过饱和区内的液固相关系图, 即热力学非平衡态液固相关系图。该相图有六个相区: H~3BO~3,MgO.3B~2O~3.7.5H~2O, MgO.3B~2O~3.7H~2O, 2MgO.2B~2O~3.MgCl~2.14H~2O,3Mg(OH)~2.MgCl~2.8H~2O和5Mg(OH)~2.MgCl~2.8H~2O。拟合得到各结晶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同时对结晶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开学  李激扬  于吉红  徐如人 《化学学报》2000,58(12):1626-1630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双胺和多胺与非等比三维微孔磷酸铝Al~4P~5O~2~0H·C~6N~2H~1~8(AlPO-HDA)的模板作用。依据主-客体的非键相互作用能量,有效地预测了可以诱导AlPO-HDA无机骨架生成的有机胺模板剂。选择理论预测的二乙烯三胺为模板剂,成功地合成了与AlPO-HDA同构的Al~4P~5O~2~0H·C~4N~3H~1~5(AlPO-DET),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系列大取代二茂铁三碘化物,通式为(RC~5H~4)~2FeI~3。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顺磁共振谱,穆斯堡尔谱和电导率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化合物[CH~2(CH~2)~3C(2-CH~2C~5H~4N)C~5H~4]~2FeI~4.H~2O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593(1),b=1.3999(2),c=1.4537(2)nm。α=109.64(1),β=97.25(1),γ=104.69(1)ⅲ。V=1.7299nm^3,Mr=1030.13,Dx=1.98g/cm^3,Z=2。结果表明,取代二茂铁被碘部分氧化,导致中心金属铁表现为混合价态;由于茂环上大取代基的影响,使得I~3^-与I~3^-之间未能形成碘链,因此这些化合物的电导率很低。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NiCl~2(PPh~3)~2],B~1~0H~1~0^2^-与硫代苯甲酸的反应,得到四个簇合物,其中三个簇合物[(PPh~3)(PhCOS)~2Ni·B~1~0H~1~0]·0.5C~6H~1~4(1),[(PhCOS)~2NiB~1~0H~8(PPh~3)](2),[(PhCOS)~3NiB~1~0H~7(PPh~3)](3)。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研究。三个簇合物均为十一顶巢式构型,并分别存在两个、两个、三个簇外环化的五元环,具有三个环的簇合物至今未见其它文献报道。结构分析表明:簇外环化可以增强Ni-B之间的成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十聚钨酸/聚乙烯醇导电膜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近发现粉状白钨酸在聚乙烯醇(PVA)或其它高分子水溶液中有相当大的溶解度,可以得到稳定的十聚钨酸溶液,并进而得到含十聚钨酸的高分子薄膜。通过光谱鉴定和组成分析,证明了在聚乙烯醇存在下,十聚钨酸能以固态形式存在,而且这是首例十聚钨酸/高分子复合物,并且还研究了组成、湿度、光致变色对复合物薄膜导电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