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成了双硅桥联螺双芴聚合物,该聚合物固体最大荧光发射峰的位置为408nm,是良好的固态蓝光材料,热失重曲线说明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好,在工业上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一类新型网状聚合物冠醚的合成方法及其性能。分别通过双环氧丙基醚、乙二醇双环氧丙基醚及多缩乙二醇双环氧丙基醚等五种双环氧单体的网化聚合,直接合成了八种网状聚合物冠醚。聚合反应中分别采用了两种催化体系:BF3·OEt2和(i-Bu)3Al。测定了网状聚合物冠醚对金属阳离子的络合容量及其在亲核取代反应中的相转移催化活性。实验表明,这类网状聚合物冠醚合成简便、性能良好且便于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β-乙硫乙基环氧丙基醚与一缩二乙二醇双环氧丙基醚开环共聚,合成了网状结构单元中具有硫醚侧基的网状聚合物冠醚,或交联大环聚醚。这类聚合物与铂金属形成的配合物,是烯烃与三乙氧基硅烷硅氢加成反应的高活性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二乙基硅氧烷双苯并环丁烯的合成及其聚合物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硅氢加成反应,以4-乙烯基苯并环丁烯(4-VBCB)和1,1,3,3-四甲基-1,3-二氢二硅氧烷(TMHS)为原料,一步法合成了二乙基硅氧烷双苯并环丁烯(DES-bis-BCB),并对以其为单体在热引发条件下生成的预聚体进行了结构表征。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热重分析对预聚体的成膜性能和热性能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薄膜的均方根(RMS)糙度为0.53 nm,初始分解温度为390 ℃,表明二乙基硅氧烷双苯并环丁烯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和优异的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5.
从二甲苯出发,经过溴甲基化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和溴代反应,合成了一种四官能团的引发剂,4,6-二(溴甲基)-1,3-苯二甲酸二甲酯.用该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反应具有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征.通过苯乙烯的本体聚合反应获得了分子量可控、双酯基位于聚合物链中间的聚苯乙烯.经过水解反应,使聚合物中的双酯基被水解成双羧基,从而得到了结构对称的两亲性聚合物,双羧基聚苯乙烯.利用该聚合物具有分子识别的特性,与十二烷胺形成了离子键超分子化合物.此工作为超分子星形聚合物的设计合成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双[对-酰氯苯基]二甲基硅烷和酚酞、四溴酚酞以及双酚A为原料,合成了三种主链含硅聚芳酯,并对聚合物相关的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制成了均质透明的薄膜.采用低真空法测定这些聚合物对H2、O2、N2、CO2、CH4的气体透过速率,并计算出气体透过系数、扩散系数、溶解系数、分离系数.从气体透过性能与聚合物分子结构关系的角度,按照气体透过的溶解-扩散机制,对聚合物的气体透过性能进行了研究,而且着重讨论了聚合物的堆积密度对气体扩散系数的影响,以及聚合物主链中极性链段的百分含量对气体溶解系数和溶解选择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温敏聚合物双水相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分离/富集技术,具有条件温和、选择性强、萃取效率高、操作时间短、成相物质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可简单地改变环境温度,实现成相聚合物与目标分离物的分离,该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分离、金属离子分离、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药物分离等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温敏聚合物双水相体系的形成原理,双水相液液相平衡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研究,希望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负载型钯催化剂;混合双齿高分子配体;羰基化;芳基卤化物;聚合物;有机硅聚合物负载硫、膦混合双齿钯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9.
四苯醚砜双炔聚合过程及其聚合物的动态力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扭辫分析(TBA)和红外光谱研究了双[4-(4-乙炔基苯氧基)苯基]砜(简称四苯醚砜双炔)及其聚合物的动态力学行为.TBA热谱的结果可以明显地表征四苯醚砜双炔的熔融及其低温区和高温区的化学反应特征,以及其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和分解反应等物理-化学转变行为.实验表明四苯醚砜双炔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Tg极大地取决于聚合条件.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与纯聚合物基体不同的结晶行为,而且表现出优异的机械力学性能、耐热性能、阻燃性能和耐紫外线功能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对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结构、组成与制备方法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阐述了聚丙烯/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分散结构表征、结晶行为以及力学和热学等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含氟硅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氟硅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材料,有机结合了含氟聚合物和含硅聚合物的优点,成为材料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含氟硅聚合物合成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以二乙烯三胺与二硫化碳反应生成中间体[N,N-双(二硫代羧基)二乙烯三胺],进而与1,2-二氯乙烷聚合生成N,N-双(二硫代羧基)二乙烯三胺乙基聚合物,用红外光谱确认了中间体和聚合物的结构.测定了聚合物对一部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能定量地吸附某些重金属离子,对Ag+、Cu2+等离子有较高的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 设计合成了具有双温度响应性质的新型糖聚合物, 并对其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进行了动态光散射研究. 结果表明, 该系列糖聚合物具有双温度响应区间, 并且在水中形成表面呈正电性的胶束, 因此可望将其作为带负电的生物大分子(如单链DNA等)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14.
通过非冠醚单体直接合成聚合物冠醚,是一条值得注意的新途径。Mathias等通过α,ω-三缩四乙二醇双乙烯醚的环化聚合,Yokota等通过1,2-[2-(2,3-环氧丙氧基)乙氧基]苯的环化聚合分别合成了相应的线型聚合物冠醚。我们分别通过双环氧丙基醚、乙二醇双环氧丙基醚及多缩乙二醇双环氧丙基醚的交联聚合,合成了八种新型网状聚合物冠醚。为了与Yokota等采用的环化聚合途径相区别,我们称这种聚合途径为网化聚合,并根据所得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将它们称为网状聚合物冠醚。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水溶性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对含有双苯环的芳香席夫碱的荧光增强作用。发现除介质酸度外,双苯环客体间的距离是决定荧光增强程度的重要因素。当双苯环间隔3 ̄4个原子时,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明显增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的这种特殊的立体选择性表明,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分子荧光识别手段,并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应用于荧光增敏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水溶性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对含有双苯环的芳香席夫碱的荧光增强作用.发现除介质酸度外,双苯环客体间的距离是决定荧光增强程度的重要因素.当双苯环间隔3~4个原子时,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明显增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的这种特殊的立体选择性表明,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分子荧光识别手段,并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应用于荧光增敏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二茂铁衍生物的金属配合物对于氢化、偶联及不对称合成的催化作用已有报道,但用于烯烃硅氢加成还只有关于手征性二茂铁膦钯配合物和聚合物负载二茂铁膦钯、膦铂配合物的研究。Macosko等曾用顺式二氯化双乙硫醚铂配合物催化聚异丁烯末端双键进行硅氢加成,我们也发现聚-4-氧杂-6,7-双甲硫基庚基硅氧烷铂配合物对于烯烃的硅氢加成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因此,预期1,1′-双烷硫基二茂铁铂、铑配合物也应是烯烃硅氢加成的有效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采用2,2’-二氨基-4,4’-双噻唑与联苯胺合成一种含有双噻唑基的共轭聚合物,通过红外、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测试了该物质的结构及热稳定性等,并通过将聚合物分别分散在硅油和溴代二苯甲烷中制备电流变体,测试其电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含双噻唑基的共轭聚合物作为电流变体的分散相表现出了良好的电流变性能,同时发现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相近时有利于电流变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双连续相微乳液辐射聚合制备多孔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6 0 Co γ射线在室温下辐照双连续相微乳液体系以制备多孔聚合物材料 ,试图在控制多孔材料的微孔结构形态和减少微乳液聚合过程中的相分离方面做一些探索 .通过电导率的测量分析微乳液的结构类型 ,并确定微乳液的双连续相区域范围 .微乳液聚合后所得的样品的孔结构和聚合前的微乳液结构类型有关 ,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的结果表明双连续相微乳液在聚合时容易发生相分离 ,未必能够得到开孔结构的聚合物 .但适当控制聚合前微乳液的组成 ,如选择合适的水油比例、交联剂的用量和加入一些功能性单体 (如甲基丙烯酸或丙烯酸钠 ) ,可以有效地抑制相分离 ,调节所得聚合物的结构形态 .  相似文献   

20.
电致发光材料在大屏幕平板显示和移动通讯器件方面有着极大的优越性。Ⅱ-Ⅵ族无机半导体、金属有机化合物及共轭聚合物等都是电致发光材料。由半导体纳米晶体和电致发光聚合物组成的双发光器件中,纳米半导体的发光不仅可以通过掺杂及形成核壳结构来加以调节,而且受到其复合体系类型、纳晶含量、外加电压等因素制约;而无机半导体的高电荷输运特性也将影响聚合物发光层的效率。同时,利用无机纳米半导体的光导特性,这种复合体系也可以制成光导与电致发光双功能器件,且其发光效率可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