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氧化月桂酰(1),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酰(2)在2-碘丙烷存在下,于邻二氯苯中热分解的1H NMR谱表现出典型的自由基产物的增强吸收和发射的多重效应,对1分解产物的1H CIDNP谱图的定量处理,得到了主要极化产物的相对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测定了1-碘十一烷α-CH~2和1-十一烯双键CH~2质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并求得增强因子和一级速率分解常数。  相似文献   

2.
过氧化月桂酰(1),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酰(2)在2-碘丙烷存在下,于邻二氯苯中热分解的~1H NMR谱表现出典型的自由基产物的增强吸收和发射的多重效应.对1分解产物的~1H CIDNP谱图的定量处理,得到了主要极化产物的相对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测定了1-碘十一烷α-CH_2和1-十一烯双键CH_2质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并求得增强因子和一级速率分解常数.  相似文献   

3.
多碳醇类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由正-二十四烷酸与五氯化磷反应,得到的二十四烷酰氯在氯仿中和三乙胺存在下与1-吗啉-1-环己烯反应所得中间体,经酸性水解,碱性开环和酸化,得到7-氧代-三十烷酸,而据文献报导[7],正-二十四烷酞氯与1-吗啉-1-环己烯反应结果,得到的仍然是原料二十四烷酸。作者采用上述方法合成了五种新的7-氧代烷酸R-C(=O)-(CH2)5-COOH(R=n-C14H29,n-C16H33,n-C18H37,n-C21H43和n-C23H47)。所制得的7-氧代三十烷酸经黄鸣龙改良的开息纳尔-武尔夫还原,再经四氢锂铝还原,即得三十烷醇。  相似文献   

4.
汪淑华  朱应麒 《化学学报》1982,40(3):267-272
三苯基丙烯腈与格氏试剂RMgBr或烷基锂RLi(R=n-C4H9,n-C5H11,n-C6H13)反应的主要产物是烷基取代三苯乙烯(3)和烷基取代三苯基丙腈(4).它们的结构经元素分析以及IR,NMR,UV,MS等测定分别予以确定.3和4分别经置换及共轭加成反应而生成.  相似文献   

5.
徐广智  卞则梁  王竹庭 《化学学报》1982,40(11):1007-1014
本文报道咔唑和十三个N-取代咔唑衍生物(R=CH3,C2H5,n-C3H7,n-C4H9,n-C5H11,n-C6H13,n-C7H15,CH2CH2Cl,CH2CH2Br,CH(CH3)2,CH=CH2,CH2CH=CH2和CH2C6H5)的质谱裂解过程。结果表明:1.这些化合物都显示分子离子峰,它们的相对丰度似有随R链的增长而减弱的趋势;2.当R为碳原子数大于1的直链烷基时,各化合物的质谱中都有相同的、以m/z180和m/z167为母离子的两个碎片离子系列,即m/z180;152,127,90和m/z167,166,140,139,115,113;3.当R为乙烯基时,重排断裂是主要途径;而R为烯丙基时,断裂方式与直链烷基衍生物的相同,但α-断裂是主要的;4.R为CH2CH2Cl和CH2CH2Br时,β-断裂也有一定几率;R为CH2C6H5时,主要的断裂过程是产生m/z91的(艹卓)鎓离子。  相似文献   

6.
以MNP为捕集剂,对三种水合丁基钴肟RCo(DH)2H2O(R=n-C4H9,#em/em#-C4H9,sec-C4H9)水溶液进行了光解EPR研究,发现其Co-C键断裂产生的自由基进一步重排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氟氯酰与丙烷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对氟氯酰(ClF3O)引发丙烷(C3H8)反应生成C3H7自由基或丙醇等产物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在B3PW91/6-311++G(d,p)水平上优化了9个不同反应通道上各驻点物(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 并计算了它们的振动频率和零点振动能. 通过零点能校正计算了各反应路径的活化能, 并应用过渡态理论计算了各反应路径常温下的速率常数k. 计算结果表明: ClF3O与C3H8反应可经过不同路径生成HF, C3H7自由基和C1F2O自由基或C3H7OH和ClF3. 其中, 最可几反应路径为ClF3O分子的中间位F原子进攻丙烷β位H原子的反应, 活化能仅为7.54 kJ/mol, 速率常数为0.153×106 mol-1•dm3•s-1.  相似文献   

8.
合成与表征了两类14种烷基钴Schiff碱配合物RCo(chel)L(R=CH3,C2H5,n-C3H7,n-C4H9,i-C4H9;chel=salen,SB;L=Py,γ-pic,PPh3),其中RCo(SB)L是一类新的辅酶B12模型化合物,五配位的C2H5Co(SB)也是首次报道。研究了在固态和溶液中配合物的性质,并讨论了影响配合物中Co─C键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BnHn2-(n=10,12)及B3H8-盐分别与C5H5FeC5H4CH2N(R)Me2Cl和Fe(C5H4CH2N(R)Me2Cl)2(R=CH3-,C2H5-,n-C3H7-,CH2=CH-CH2-和CH≡C-CH2-)在水溶液中进行反应,合成了相应的三十个新的硼烷阴离子衍生物,这些化合物对水稳定性好,B10H102-及B12H122-衍生物对热、酸、碱和氧化剂均很稳定。研究了反应物之间的用量比例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反应物之间的克分子比如何变化,只能得到相应的一种产物(产率90-98%)。  相似文献   

10.
两个含N-皮考林酰肼铁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成了含N-乙酰皮考林酰肼(简写为Haphz)的铁配合物[Fe2(aphz)2(μ-CH3O)2Cl2]·CH3OH(1,C19H26Cl2Fe2N6O7,Mr=633.06)和含N-苯甲酰皮考林酰肼(简写为Hphphz)的铁配合物Fe(phphz)Cl2(2,C13H10Cl2FeN3O2,Mr=366.99).2个配合物均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  相似文献   

11.
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及lgi~E法研究了双水杨醛缩乙二胺烷基钴(Ⅲ)配合物[RCo(Salen),R=CH3,C2H5,n-C4H9,i-C4H9]在Au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动力学过程,测定了RCo(Salen)的电极反应的速率常数ks、电子转移数n1、电荷传递系数a、标准电极电位E0、扩散系数D;同时,还测定了氧化产物化学分解加速率常数kf及分解产物电解氧化的电子转移数n2等参数,实验表明RCo(Salen)的电化学反应是ECE过程,R基对E0、kf等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双水杨醛缩乙二胺烷基钴(Ⅲ)配合物[RCo(Salen),R=CH3,C2H5,n-C4H9,i-C4H9]在热解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RCo(Salen)的电化学氧化或还原均为可逆的单电子过程;氧化时钴的价态变化为Co→Co,还原时为Co→Co→Co,并伴有Co─C键的断裂和R·自由基的产生。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均不稳定,R影响电化学性质,随着R给电子能力的增强,氧化反应的电位和还原反应的电位均负移。光谱电化学实验的结果提供了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自由基捕捉剂2,3,4,6-四甲基亚硝基苯(ND)及苯亚甲基叔丁基氮氧化合物(PBN)与ESR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nH2n+1OH(n=1,2,…8)、(CH3)2CH(CH2)nOH(n=0,1,2)、CH2=CHCH2OH及C6H5CH2OH等十三种醇与二苯甲酮的光化夺氢反应中的活泼自由基,结果表明: 1.用ND时,二苯酮分别夺取CnH2n+1OH、(CH3)2CH(CH2)nOH及RCH2OH(R=CH2=CH、C6H5)中α-C、叔-C及α-C上的氢,而捕捉到Cn-1H2n-1CHOH、(CH3)2CH(CH2)nOH及RCHOH自由基。 2.用PBN时,捕捉的自由基与ND捕获的相同。  相似文献   

14.
王娟  王进  盛六四  张允武 《化学学报》2004,62(4):355-361
利用激光溅射-分子束的方法研究了Al+和乙硫醇的气相化学反应,结果观察到了Al+与1~6个乙硫醇分子形成的团簇离子. 对团簇离子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找到了两种类型的异构体Al+(C2H5SH)n和HAl+SC2H5(C2H5SH)n-1,计算得到了相应的稳定结构和能量.分析质谱信号强度,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可推测出实验得到的n=1的产物离子是Al+(C2H5SH). n=2和3时产物离子开始转变为HAl+SC2H5(C2H5SH)n-1, n=4时,HAl+SC2H5(C2H5SH)3和Al+(C2H5SH)4两种产物离子都存在,n≥5以后,团簇离子Al+(C2H5SH)n开始成为主要的产物离子.  相似文献   

15.
在水乙醇混合体系中,首次得到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C10H10N2O4),1,10-菲哕啉(C12H8N2,简写作phen)与Dy(NO3)3·3H2O的配合物[Dy(C10H8N2O4)(phen)(NO3)(H2O)2]·H2O.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524(3)nm,b=1.1018(19)nm,c=1.468(3)nm,β=92.28(2)°,V=24.63(7)nm3,Z=4,μ=3.100 mm-1,Dc=1.831g/cm3,F(000)=1340,R=0.0314,wR=0.0660,GOF=O.966.测试结果表明,该单晶结构为镝的9配位配合物,其中一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分子以羧基氧、酰胺基中的羰基氧和C=N中的氮与Dy3+三齿配位,形成两个稳定的共边五元环,一个1,10-菲哕啉分子以二齿方式配位、一个硝酸根和两个水分子也同时参与配位,在空间呈扭曲的单帽四方反棱柱,而在配合物周围还有一个游离的水分子.发光性能测试表明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2-吡咯甲酰肼与2,4-二羟基苯甲醛和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经缩合反应合成2,4-二羟基苯甲醛-2-吡咯甲酰腙C12H11N3O3(Ⅰ)和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2-吡咯甲酰腙C13H15N3O4(Ⅱ),并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1H NMR、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晶体Ⅰ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Z=4,晶胞参数为a=1.2586(4) nm,b=0.8050(3) nm,c=1.1914(4) nm;晶体Ⅱ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212121,Z=4,晶胞参数为a=0.4756(2) nm,b=1.2491(6) nm,c=2.2145(11) nm。 热重结果显示,化合物Ⅰ和Ⅱ最大热分解峰分别出现在267.59和284.79 ℃,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76.6和122.9 kJ/mol,表明化合物Ⅰ和Ⅱ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利用粘度实验和微量热实验研究了化合物Ⅰ和Ⅱ与CT-DNA的相互作用,均显示两种化合物均与CT-DNA发生了插入作用,且相互作用过程放热,焓变值分别为ΔH(Ⅰ)=4.67 kJ/mol和ΔH(Ⅱ)=4.40 kJ/mol。  相似文献   

17.
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作为配体与五水硫酸铜进行反应,制得配合物Cu(C10H8N2O4)(H2O)2(1)和Cu(C10H8N2O4)(CH3OH)(H2O)(2)(C10H8N2O42-为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测试了配合物2的单晶结构.该单晶为墨绿色,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7538(2)nm,b=1.1431(2)nm,c=0.7500(2)nm,α=93.26(2)o,β=94.46(2)o,γ=94.39(2)o,V=0.6411(2)nm3,μ=1.731mm-1,Z=2,Dc=1.792g/cm3,F(000)=342.00,R=0.035,wR=0.048,GOF=1.78.在配合物2内,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中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甲醇中的氧原子以及配位水中的氧原子与铜原子配位,形成四方锥结构,其中来自甲醇的配位氧原子位于锥顶;此晶体为外消旋化合物,晶体中存在对映异构体,两者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二聚体,成对出现在晶胞中.根据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推测配合物1与2的结构相似;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对辣椒疫霉菌和烟草赤星菌分别有100%和66.02%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355 nm光照下利用瞬态吸收光谱技术进行了有氧、无氧条件下二苯醚与亚硝酸体系的反应机理研究, 考察了其中瞬态物种的衰减行为, 并对其光解产物进行了GC-MS分析. 研究表明, HNO2在355 nm紫外光的照射下产生的OH自由基和二苯醚反应生成C12H10O-OH 加合物, N2条件下C12H10O-OH衰减的速率常数为(1.86±0.14)×105 s-1, 在有氧条件下, C12H10O-OH可转化为C12H10O-OHO2, 衰减的速率常数为(6.6±0.4)×106 s-1. N2条件下最终产物为苯酚、2-羟基二苯醚、4-羟基二苯醚、4-硝基二苯醚.  相似文献   

19.
微乳液体系相图的研究及其在纳米氟化物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绘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n-C4H9OH)/正辛烷(n-C8H18)/水[或NH4F溶液、或Ba(NO3)2溶液、或KNO3-Mg(NO3)2混合溶液]四组分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观察了电导率随水(或盐溶液)含量变化的规律,很好地印证了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选取相图中微乳区点作为最佳条件,制备了KMgF3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20.
以Na2PdCl4与(2-NC5H4)C(H)=N(C6H4OH-2)在不同溶剂中合成了两个钯配合物 Pd{2-(NC5H4)C(H)=N[2-(OH)C6H4]}Cl2(Complexe 1)和 Pd{2-(NC5H4)C(H)=N[2-(O)C6H4]}Cl(Complexe 2)。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在配合物1和2中,氯离子的配位个数对所形成的配合物的四边形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两种钯配合物的催化活性通过空气中在醇溶剂体系下4-碘甲苯和苯硼酸的Suzuki-Miyaura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催化产物4-甲基联苯的产率可达98.72%和92.31%,副产物联苯的产率小于1.15%,进一步通过配合物的单晶结构数据分析了不同配位模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