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环糊精与两性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十一烷基酰胺甲酸钠(C11H23CONHCOONa,SF)两性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包结作用。结果表明:SF的表面张力值(β)及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加入β-CD后增加,β-CD浓度越大,γ和cmc*增加越多,且SF的cmc*与β-CD浓度存在线性关系,随温度的升高,两性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值降低,意味着它们的表面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利用表面张力测定了β-CD-SF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包结形成常数Ka,进而求得了包结过程的焓变和熵变,结果表明,该过程是焓和熵均有利的过程,进一步说明疏水作用是形成包结物最重要的的作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
用表面张力法及紫外光谱研究了β-CD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N-101(TN)的包结体系.结果表明, TN的表面张力值及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随β-CD浓度增加而增大,由于实验数据与所构建的1∶ 1包结的数学模型完全相符,由此推测β-CD与TN形成1∶ 1包结物.运用这一数学模型计算了TN与β-CD体系的包结平衡常数Ka(298 K),结果表明Ka值与β-CD浓度成正比.通过Ka值还计算了包结体系自由能变化.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在β-CD浓度较小时, TN 的疏水链优先进入β-CD内腔,而β-CD浓度较大时, TN 的苯环部分也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3.
用表面张力-浓度曲线法系统地研究了环糊精(CD)和羧甲基糖淀粉钠(Na-CMA)与H(CF2)12CO2K(1),Cl(CF2)nCH2CH2N^+(CH3)3I^-[n=8(3),10(5)]和相应的碳氢表面活性剂(2,4和6)的相互作用.由于几何尺寸的限制,碳氟表面活性剂不能与α-CD形成包结络合物,但3与β-CD形成的包结络合物的稳定性远大于相应的碳氢受物4、3与β-CD的相互作用是熵驱动过程,而C12H25N^+(CH3)3I^-(6)则是焓有利的.与具有"预组织化"内穴的CD不同,糖淀粉的包结是与大分子从线团到螺旋构象变化的协同过程,由于缺乏宿主-受物间的亲脂相互作用,Na-CMA不能与所有的碳氟受物形成包结络合物.  相似文献   

4.
于涛  史雷城  丁伟  曲广淼  栾和鑫  刘小军 《应用化学》2012,29(11):1302-1308
合成了3种具有不同疏水基团的新型磺基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通过红外光谱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滴体积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25 ℃下的表面张力,从而确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及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采用罗氏泡沫仪考察了浓度、温度对其泡沫性能的影响;采用分水时间法考察了其乳化性能。 结果表明,随着芳环在烷基链中的体积增大,cmc以及γcmc增大,饱和吸附面积Amin增大,而饱和吸附量Γmax减小。 3种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随浓度增大而增加,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泡沫稳定性随浓度增大逐渐增强;起泡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泡沫稳定性随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 3种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随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强然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用表面张力-浓度曲线法系统地研究了环糊精(CD)和羧甲基糖淀粉钠(Na-CMA)与H(CF_2)_(12)CO_2K(1),Cl(CF_2)_nCH_2CH_2N~+(CH_3)_3I~-[n=8(3),10(5)]和相应的碳氢表面活性剂(24和6)的相互作用。由于几何尺寸的限制,碳氟表面活性剂不能与α-CD形成包结络合物,但3与β-CD形成的包结络合物的稳定性远大于相应的碳氢受物4、3与β-CD的相互作用是熵驱动过程,而C_(12)H_(25)N~+(CH_3)_3I~-(6)则是焓有利的。与具有“预组织化”内穴的CD不同,糖淀粉的包结是与大分子从线团到螺旋构象变化的协同过程,由于缺乏宿主-受物间的亲脂相互作用,Na-CMA不能与所有的碳氟受物形成包结络合物。  相似文献   

6.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β-环状糊精包结作用的微量热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Model-4200型恒温滴定量热系统,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14,TritonX-100,TritonX-102,TritonX-405)和β-环状糊精的包结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对所有体系,均形成1:1的包结物,ΔHⅲ和ΔSⅲ值均为负值,形成包结物的过程是焓有利而熵不利的过程,而且-ΔHⅲ和ΔSⅲ值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环氧乙烷(EO)链长的增加而减少。另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环氧乙烷(EO)链越长,包结物稳定常数越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导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含酯基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纯水和在质量分数为10%的甲醇-水(MAWR),乙二醇-水(EG-WR),丙三醇-水(GL-WR)四种体系中的集聚行为和胶束热力学;聚集行为参数包括临界胶束浓度(cmc)和抗衡离子的解离程度(α)以及胶束的热力学参数,包括标准吉布斯自由能(ΔG_m~o)、吉布斯迁移自由能(ΔG_(trans)~o)、吉布斯烷基链胶束化自由能(ΔG_(tail)~o)、标准焓变(ΔH_m~o)和标准熵变(ΔS_m~o),均被计算和讨论。研究表明在所有的研究体系中,cmc值随着疏水链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加入的醇结构中羟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先变小,后变大呈U字形;胶束化过程都是自发进行的,并且在293.15 K下,胶束化过程是吸热的,在293.15 K上,胶束化过程是放热的;通过稳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纯水、有机醇-水混合溶液中的微极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溶剂中,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溶液微环境的疏水性越强;对于相同的Gemini表面活性剂,随着加入含羟基数目越多的醇,其微环境的疏水性越强。并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混合体系中形成胶束过程的焓-熵补偿曲线。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合成的双子草酸酯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以表面张力法测定了25~45℃范围内的临界胶束浓度(0.6698~0.6099mmol·L-1),并计算了胶束形成的相关热力学参数ΔGm0、ΔHm0、ΔSm0.对其与β-,γ-环糊精(β-,γ-CD)的包结作用进行了研究.β-环糊精与双子草酸酯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主客体包结物包结比主要为2:1.实验结果表明,环糊精对双子草酸酯季铵盐的胶束化有显著影响.由于双子草酸酯季铵盐的水链被环糊精的空腔包裹,削弱了其胶束生成的能力,使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9.
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12-s-C12·2Br(s=2,3,4,6)与丙醇、丁醇、戊醇、己醇混合水溶液的In(cmc)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计算所得热力学数据表明,C12-s-C12·2Br与醇混合胶团化过程服从熵驱动机理,也出现了焓/熵补偿现象.随着温度上升,熵驱动力增大,在指定温度时,醇分子烷烃链上碳原子数n增大使△Gm0值减小,胶团结构更加稳定;而增加s使值增大,胶团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β-环糊精(β-CD)的包合作用及其对表面活性剂(SF)包合后引起的包合常数增大等方面,探讨了β-CD-与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协同增敏作用机理。研究表明:β-CD与SF形成包合物SF-β-CD及SF-β-CD对显色剂及其显色络合物包合作用的增强,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主要因素,但还须考虑对空白值的影响以及配合物的稳定性,还提出了对同一显色体系应用不同SF-β-CD估计协同增敏趋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