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目前科技期刊论文中普遍使用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因数"2个不同术语,分析了GB3101-93有关"物理量名称中所用术语的规则"的使用情况,并与国外相关科技期刊论文和标准中的使用情况加以比较.指出国内科技期刊论文中,这2种术语的使用不够统一,且在国内外材料科学及摩擦学等领域使用"摩擦系数"一词较为普遍,更接近国外相关标准.建议在材料科学及摩擦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内使用"摩擦系数"一词;在摩擦学领域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和相关国际学术交流中尽量使用"coefficient of friction"一词;同时,对GB3101-93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修订,以加强相关术语使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方便和促进相关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
吴志强  陈予恕 《力学学报》2002,34(5):772-778
讨论双频内共振系统的 Normal Form及其降维问题.利用发展的 Normal Form直接方法,导出了任意双频内共振系统 Normal Form的一般形式.指出 Poincare共振项分为内共振项和非内共振性两类,并定义了内共振项的阶.提出了一种普遍适用的降维变换,并证明了该变换可将任意双频内共振系统的 Normal Form方程降到3维.应用举例表明,该变换不仅适用于半单问题,也适于非半单问题(即强:1:1内共振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转子扭振-叶片弯曲振动等效系统的稳态和非稳态响应。叶片受气流周期激励力作用,与转轴通过平台干摩擦阻尼器相连,干摩擦力采用光滑模型计算。分析扭振和弯曲振动的固有频率具有1:1和1:3两种比值情况(内共振关系)的振动表明,系统不仅存在两个主共振,由于干摩擦力的非线性特点,还存在超谐和亚谐共振状况。由于阻尼器的引入,耦合系统的主共振频率点既可能升高(1:1情况),也可能降低(1:3情况),这是耦合系统中阻尼器的调频特点,在升速的非稳态响应中,主共振和超、亚谐共振幅值将会降低.而共振点一般会出现延迟现象,但也有某些共振点有所提前(1:3情况),因此存在内共振条件的干摩擦系统,具有丰富和复杂的振动现象。  相似文献   

4.
振动机械起动过程中的迟滞共振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振动机械在起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共振现象─—迟滞共振.本文通过解析分析和数值算法解释了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弹性模量和内耗是固体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 其测量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对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很重要. 本文回顾了近一百年来固体材料弹性模量和内耗的测量方法, 主要分为四类: 准静态方法、低频法、共振法和波传播法. 首先对每类方法的测量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及总体评价. 接着对几种共振方法, 包括自由梁共振法、脉冲激励法、超声共振谱方法和压电超声复合振动技术(PUCOT)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价. 然后, 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组最新提出的基于机电阻抗的模量内耗测量方法(称之为M-PUCOT或Q-EMI), 它可以同时、准确、快速地测量杨氏/剪切模量及相应内耗. 最后, 对这种新型弹性模量/内耗测量方法的意义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多自由度内共振系统非线性模态的分岔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多尺度法构造了一个立方非线性1:3内共振系统的内共振非线性模态(NonlinearNormal Modes associated with internal resonance).研究表明,内共振非线性系统除存在单模态运动外还存在耦合模态运动.耦合内共振模态具有分岔特性.利用奇异性理论对模态分岔方程进行分析发现此类系统的模态存在叉形点分岔和滞后点分岔这两种典型的分岔模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一类两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在一种强共振条件下的Hopf分叉问题.分析并证实了碰撞振动系统在此共振条件下可由稳定的周期1-1振动分叉为不稳定的周期3-3振动,讨论了亚谐振动向混沌运动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结构的模态运动的非线性调制与平均Lagrange函数(A.L.F)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以幅相表示和复幅表示两种形式的A.L.F,由A.L.F可直接求出模记运动的非线性调幅。设想相或复调制,集中反映一种或多种内共振存在的影响。便于分析结构模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性;对于无阻尼的结构,更可导出联系有关的各模态的若干内共振幅值关系或与一个内振幅相关系式,文中同有内共振时构成与使用A.L.F的关键是正确地确定A.L.F对与此内共振关联的典型组合相位γ或复幅积τ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
波涡相互作用研究的某些进展(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介之 《力学进展》1992,22(1):35-46
<正> 5 波涡共振 从第3节的感受性问题再前进一步,自然要问在什么条件下入射波激发起涡中之波的最大响应.这就导致了入射波与层状或轴状涡中受激波之间共振的概念,简称波涡共振.一般说来,在流体内部若有两个或多个波相会,它们将互相穿透而沿原来的方向离去.但若它们的波矢量和频率满足一定的关系(参见Craik 1985),就会在相会点产生新的波.2阶扰动的振幅可达到1阶扰动振幅的量级,而且流场中会出现一些重要的独特性质.这就是流体内部波共振,波涡共振是其一类情形.   相似文献   

10.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了在简谐激振作用下橡胶支座隔震渡槽槽-水耦合体的共振响应特性,并通过基于水体小幅晃动假设的槽水动力响应理论解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橡胶支座能将激振的高频分量隔离掉,使得槽-水耦合体不存在理论解所显示的高频共振问题;在接近水体一阶晃动频率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共振响应;在以一阶水体自振频率的激振作用下,液面波高、动水压力、倾覆力、倾覆力矩均表现出随时间增长的共振放大现象,并且橡胶支座对耦合体的动力响应周期有一定的延长作用。本文对渡槽隔震设计选择隔震周期时,需要避开水体一阶晃动频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