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同一扩展Skyrme力出发,用自洽半经典方法确定球形核基态密度分布ρ_n和ρ_p,用Sum rule方法计算强度函数矩m_(-1)~λ,m_1~λ和m_3~λ,从而具体计算了isovector巨单极,巨偶极和巨四极共振的平均激发能量,以及isoscalar巨单极和巨四极共振的宽度,部分结果同实验事实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从扩展Skyrme力的HF能量密度H(r)出发,利用半经典近似下动能密度泛函τqnp]及自旋-轨道密度泛函Jqnp],得到了核系统的能量密度泛函H[ρnp]在给定核子数条件下对此泛函作变分计算使我们确定了核的基态密度分布,由此研究了原子核的静态及isoscalar巨共振性质.所有结果同实验及HF(RPA)计算结果很好一致.  相似文献   

3.
葛墨林  段一士 《物理学报》1965,21(11):1903-1912
本文从解析性和么正性出发,对具有共振行为的π-π散射分波振幅的形式作了普遍的讨论。理论中包含了一个标志与Breit-Wigner共振形式偏离的函数F(l)I)(v),当F(l)I)(v)=1时,振幅恰好具有Breit-Wigner共振形式。具体计算表明,这个函数与1有一定的偏离。利用ND-1方法、交叉对称性、ρ与f0的Bootstrap近似,将所得到的振幅与-90的共振解。计算中考虑了非弹性过程和负半轴色散积分的贡献。计算结果得到,对于J=1,I=1态,vR=6.4,Г1=0.12;对于J=2,I=0态,v(R2)=20,Г2=0.016。这相当于mρ=762MeV,mf0=1283MeV,ρ的半宽度约为45MeV。它们与目前的实验数据是很好符合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核的多体理论出发考虑了(p-1h)和2p-2h之间的耦合, 计算了40Ca的同位旋标量巨单极共振和巨四极共振的强度函数. 计算结果可初步解释相应的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5.
使用QHD-I的相对论核场论模型,在含有真空涨落修正的Hartree近似下研究核系统Fermi液体中Landau参量的变化及其可压缩性,研究巨单极与巨四极共振态的激发能.将结果与平均场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高密度时,Landau参量F0有所压低,F1有所抬高.巨单极与巨四极态的激发能都有所压低,较平均场结果更靠近实验值.  相似文献   

6.
陈常加 《物理学报》1965,21(12):1996-2003
假设矢量介子φ(Ι=0,ι=1,mφ=7.30mπ)是K散射交换ρ,ω以及φ介子本身而形成的共振。应用双色散关系中的N/D方法,并设ρ,ω以及交换的φ介子的质量为已知,近似求出KK的分波散射振幅。当要求该振幅能重新给出正确的共振位置(φ的质量)和宽度时,即可得出偶合常数fφKK2、fωKK2与fρKK2所必需满足的关系,从而给出它们可能取的数值。  相似文献   

7.
用BNV方程讨论了中能重离子反应形成的热核单极巨共振(GMR)的驰豫过程.计算表明,球形热核GMR振荡是各向同性的,共振能与EGMR=80A-1/3公式给出的数值基本一致.核子碰撞和粒子逃逸是引起热核GMR阻尼衰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单极巨共振的相对论平均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岩松  法列  龙桂鲁 《中国物理 C》2004,28(12):1302-1306
利用最近完成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的计算程序,研究了原子核单极巨共振.计算了16O,40Ca和208Pb的同位旋标量和同位旋矢量单极巨共振.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有实验证据表明,6Li核的基态和第一、三激发态主要是d-a集团结构态.本文采用单道共振群方法(RGM)计算了6Li的这些集团态之间的电四极跃迁,算得的电四极约化跃迁几率B(E2;E1→E0)=21.06fm4,比用含P态激发的双中心集团模型算得的12.14,13.11和18.14fm4以及和用LCCO算得的13.88fm4更符合于实验值25.1±2.0fm4.算得的B(E2;E3→E0)=9.67fm4,亦在实验值6.483±3.360fm4的误差范围内符合:这些符合说明了所用的RGM波函数是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10.
中微子质量矩阵和中微子转换矩阵间的一种可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探讨了以νeμτ为基的, 具有一种新的对称性的中微子质量矩阵M. 首先在没有T(时间)破坏的前提下, 假定该质量矩阵具有一个简单的三参数形式. 这一矩阵确定了3种中微子的质量m1, m2, m3以及使M对角化的转换矩阵U. 因为无T破坏的U给出3个可测量参数s12, s23, s13, 我们的形式用3个参数表示6个可测量的物理量, 其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更精确的测量将对模型给出严格的检验, 并确定这3个参数的值. 本文还推广讨论了包含T破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用手征对称破缺模型讨论核物质的可压缩因子,用局域的Lorentz变换和Scaling坐标方法讨论了巨单极和巨四极共振激发能量.将所得结果与QHD(Quantum hadrodynamics)的σ-ω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发现可压缩因子、巨单极及巨四极态的激发能都比σ-ω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加接近于实验值.  相似文献   

12.
李国强 《物理学报》1990,39(1):18-23
将有限温度自洽半经典sumrule方法应用于研究热核上的isovector巨多极共振。用扩展Skyrme力计算了isovector巨单极共振(GMR),巨偶极共振(GDR)和巨四极共振(GQR)的平均激发能量的温度效应。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李铭  宋宏秋 《中国物理 C》1991,15(2):140-149
用含温度的Heartree-Fock方程及线性响应理论计算了208Pb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偶极和电四极巨共振的强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核温度的升高,巨共振峰展宽并向低能端移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L.A.P.Balázs处理低能π-π散射问题的方法,计算了低能K-π散射问题。得到了K-π散射I=1/2的P波共振位置(SR)1/2=854MeV,半宽度[Г11/2]/2=126MeV和过程π+π→K+K的振幅的唯象常数ξ=0.3μ-2,共振位置与目前的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量子力学中的线性叠加原理,构造了由受量子相位调制的多模(即q模)虚相干态|{im1Zj}〉q及其相反态|{-im2Zj}〉q这两者的线性叠加所组成的一种新型的两态叠加多模叠加态光场|ψm1,m2(2)q.利用新近建立的多模压缩态理论,详细研究了态|ψm1,m2(2)q的广义非线性等阶N次方Y压缩特性.结果发现:1)无论态间的初始相位差(θm2m1)、各模的初始相位φj、腔模总数q、压缩参量Rj以及两态叠加的几率幅rm1rm2等取何值,无论压缩阶数N取奇还是取偶,只要相位调制因子m1和m2与压缩阶数N的关系满足一定的量子化条件,态|ψm1,m2(2)q就恒处于等阶N-Y最小测不准态.2)当态间的初始相位差(θm2m1)在态间压缩区[2kθπ-π/2+ {Rj2[(m2-m1)π/2]},2kθπ+π/2+ {Rj2[(m2-m1)π/2]}]内取值时,无论压缩阶数N取奇还是取偶,只要相位调制因子m1m2N的关系式以及各模的初始相位φj等满足一定的量子化条件,态|ψm1,m2q就可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任意阶的等阶N次方Y压缩效应.3)利用相位调制因子m1m2与压缩阶数N之间的解析关系式,可直接确定出|ψm1,m2q呈现等阶N次方Y压缩效应时的压缩阶数N.4)文献2、11、15关于等阶N次方Y压缩的研究结果,仅仅是本文所得普遍性结果在相位调制因子m1m2取不同值时的特例.  相似文献   

16.
在相对论量子场论(QHD)的框架下,得到了相对论线性Vlasov方程.基此计算了球形核16O、40Ca、90Zr及208Pb的巨偶极共振的强度函数分布.计算得到的巨共振中心能量,与实验结果比较有较好的符合.对计算结果作了简要的讨论,发现核子有效质量m*和平均场自旋轨道耦合力对巨共振能量有着重要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梁钧  马中玉 《中国物理 C》2007,31(5):470-474
基于带有混合同位旋标量-矢量非线性耦合的有效拉格朗日量, 在完全自洽的相对论无规位相近似的框架内, 通过单极压缩模式讨论了核物质的不可压缩性. 比较核208Pb,144Sm,116Sn和90Zr实验和计算的巨单极共振能量, 给出了核物质不可压缩系数的取值范围. 新的同位旋标量-矢量非线性耦合软化核物质的对称能, 但无损于基态性质与实验的一致性. 讨论了对称能的软化对巨单极共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核的多体理论出发考虑了(p-1h)和2p-2h之间的耦合,计算了~(40)Ca的同位旋标量巨单极共振和巨四极共振的强度函数。计算结果可初步解释相应的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19.
超变形核中四极对力形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粒子数守恒方法分析了对力对于超变形(SD)带的转动惯量随角动量(角频率)变化的规律.计算中如包含了单极对力和Y20四极对力,晕SD带194Hg(1)和192Hg(1)的转动惯量在观测的全部角动量范围中的变化规律,都可得到极好的重现,特别是ω≥0.40MeV时,194Hg(1)的J(2)下弯和192Hg(1)J(2)的变平.而考虑Y2±1和Y2±2四极对力的计算结果,都与实验不符.粒子数守恒计算中极清楚地展现了J(2)随ω变化的微观机制(可分别给出各大壳、各推转Nilsson能级上的粒子填布几率和对J(2)的贡献).J(2)随ω变化是粒子壳效应(变形场中单粒子运动)、对关联、Pauli堵塞效应以及Chriolis(反配对)作用相互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区分质子和中子的BCS方法,用尽量少的参数计算了整个希土区偶-偶核的十六极矩Q40与四极矩Q20值,部分结果与实验有较好的符合.实验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还表明,同种核子间的四极相互作用强度仅为质子、中子间四极相互作用的五分之一,但对于解释Q40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