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朱洪涛 《光谱实验室》2011,28(2):723-726
在HAc-NaAc缓冲溶液中,利用Fe(Ⅲ)对过氧化氢氧化亚甲基蓝褪色的催化行为建立了测定痕量铁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该体系测量痕量Fe(Ⅲ)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0μg.L-1,检出限为3.49×10-6g.L-1。用于水样中痕量Fe(Ⅲ)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以二乙烯三胺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新型交联壳聚糖(DCCTS),研究了DCCTS对Se(Ⅳ)和Se(Ⅵ)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影响吸附的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pH 3.6时,DCCTS能富集分离Se(Ⅵ),最大吸附率达94%,最佳吸附时间为30min,饱和吸附量为42.7mg/g,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DCCTS富集分离3,3′-二氨基联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硒(Ⅳ)和硒(Ⅵ)的方法,此法检出限(3σ)为0.011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5.5%,回收率为99%—105%。  相似文献   

3.
赵巍  汪家道  刘峰斌  陈大融 《物理学报》2009,58(5):3352-3358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2O分子在Fe(100),Fe(110),Fe(111)三个高对称晶面上的表面吸附.结果表明,H2O分子在三个晶面上的最稳定结构皆为平行于基底表面的顶位吸附结构.H2O分子与三个晶面相互作用的吸附能及几何结构计算结果表明H2O分子与三个晶面的相互作用程度不同,H2O分子与Fe(111)晶面的相互作用最强,其次是Fe(100),相互作用最弱的是Fe(110)表面,而这与晶面原子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单晶表面 2O分子')" href="#">H2O分子 分子吸附  相似文献   

4.
刘佳  常希俊 《光谱实验室》2013,30(5):2436-2440
研究了新型吸附材料铬蓝黑R(钙试剂)负载改性的活性炭对样品中Cr(Ⅲ)和Pb(Ⅱ)的固相萃取(SPE)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进行检测.优化了pH值、吸附剂用量、流速等条件以达到定量吸附(≥95%),同时研究了洗脱剂的最佳洗脱条件以及共存离子干扰等问题.本法测定Cr(Ⅲ)和Pb(Ⅱ)的检出限分别为0.91ng·mL-1和0.65ng·mL-1,将其应用于土壤沉积物、猪肝、黄河水中的Cr(Ⅲ)和Pb(Ⅱ)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8%-101%之间;用于测定标准物质中Cr(Ⅲ)和Pb(Ⅱ)的含量,结果与标准物参照值一致.  相似文献   

5.
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不同pH值、吸附剂量、吸附质浓度和吸附时间条件下磷酸酯化改性梨渣吸附Cr(Ⅵ)离子的效果。溶液初始pH 4.5时,Cr(Ⅵ)离子的吸附达到最大值;酯化梨渣≥10g.L-1能除去Cr(Ⅵ)为100μg.L-1溶液中的86.5%的Cr(Ⅵ)离子。酯化梨渣对Cr(Ⅵ)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其最大吸附能力为67.56μg.g-1。Cr(Ⅵ)离子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90min,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可描述酯化梨渣对Cr(Ⅵ)离子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F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聚铁絮凝剂中不同pH值的Fe(a),Fe(b),Fe(c)的稳定性。结果表明,Fe(b)不稳定,10~15 d后全部转化为Fe(c),Fe(c)的含量经10~15 d后趋于稳定,Fe(a)的含量10 d后也趋于稳定。采用常温长时间结晶法从Fe(Ⅲ)-SO2-4水溶液中制备出了单晶,并用红外光谱法及单晶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所得单晶的结构。研究显示,从低pH值(pH 0.5左右)的Fe(Ⅲ)溶液中所得单晶中没有Fe—OH—Fe基团、Fe—OH基团、Fe的二聚羟基络合基团,仅为Fe(Ⅲ)离子形态的单晶,以氨水为碱化剂时其单晶化学式为Fe(H2O)6 (SO4)2NH4·6H2O。采用常温长时间结晶法,随水分的不断蒸发,不同初始pH值及不同碱化剂的Fe(Ⅲ)溶液一般都在pH 0.5左右结晶,还由于铁盐水解形态不稳定等原因引起。在低pH值下难以得到Fe(Ⅲ)的羟基络合物或聚合体单晶。实验研究显示,在絮凝剂水解形态研究中,红外光谱法、单晶X射线衍射法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常温下,以壳聚糖和酸性粉煤灰为原料,制备壳聚糖交联酸性粉煤灰吸附剂;用光度法分析其对M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交联时,当壳聚糖与酸性粉煤灰的质量比为1∶11,交联剂用量为2mL/g;吸附时,废水pH为6,吸附时间为90min,吸附剂用量为10g/L时,Mn2+去除率为97.6%.  相似文献   

8.
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四丁基溴化铵-硫氰酸铵体系浮选分离和富集F e(Ⅲ)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能使F e(Ⅲ)与G a(Ⅲ),B i(Ⅲ),R h(Ⅲ)和In(Ⅲ)分离。  相似文献   

9.
翟云会  阮晓芳  王振  翁姣 《光谱实验室》2011,28(4):2042-2046
制备了表面修饰2,6-二氨基吡啶试剂的新型复合磁性Fe3O4纳米粒子,采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其对水中Cu^2+和Zn^2+等重金属离子的静态吸附性能,考察了溶液pH值、平衡时间、吸附物初始浓度、洗脱条件等对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pH6—7时可对水中Cu^2+和Zn^2+产生有效吸附,5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等温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T=298K,pH=7,V=50mL时对两种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5mg.g^-1和32mg.g^-1,重复使用6次其饱和吸附能力未见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砀山梨渣为原料,经磷酸酯化改性,制备一种酯化梨渣阳离子吸附剂,用批次实验法研究了其在不同实验条件下(pH值、吸附剂量、吸附质浓度和吸附时间)对金属锌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溶液pH=3.5时,锌离子吸附达到最大值;酯化梨渣≥5g.L-1能除去锌离子为100mg.L-1溶液中的96%锌离子。改性梨渣对锌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最大吸附能力为28.986mg.g-1。锌离子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30min;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y=-0.0615x+2.4437(r2=0.9921)描述锌离子在改性梨渣上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硫在Fe(111)表面的吸附构型和吸附特性,计算并分析了硫在Fe(111)表面的吸附能、电荷密度、分波态密度、电荷布局、电子局域化函数等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S在Fe(111)面的H位吸附最稳定,并且吸附能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加. 另外,电子态密度、电子局域化函数和布局分析表明Fe、S之间呈较弱的共价键,这种作用力主要是Fe的3d轨道和S的2p轨道杂化所贡献,而随着覆盖度的增加,Fe、S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减弱,这可能是由于S原子之间的排斥力减弱了Fe、S之间的作用. S在Fe(111)、Fe(110)和Fe(100)这三个晶面上吸附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S与Fe(111)表面的相互作用最强,Fe(100)面次之,而Fe(110)面最弱.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PEG(聚乙二醇)-2000-钍试剂-(NH_4)_2SO_4体系对Fe(Ⅲ)、Al(Ⅲ)、Ni(Ⅱ)的非有机溶剂萃取行为。指出在pH为3.5-6.5(NaAc-HAc)的水溶液中,有(NH_4)_2SO_4存在下,Fe(Ⅲ)、Al(Ⅲ)可被PEG-2000相几乎完全萃取,而Ni(Ⅱ)则基本上不被萃取。从而获得了Ni(Ⅱ)与Fe(Ⅲ)、Al(Ⅲ)混合离子的定量分离。  相似文献   

13.
铁氰化钾-Fe(Ⅲ)分光光度法测定抗坏血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亮  党亚婷  惠晓娇  雷洁  马露 《光谱实验室》2011,28(4):1713-1715
基于抗坏血酸定量还原Fe(Ⅲ)为Fe(Ⅱ),Fe(Ⅱ)与铁氰化钾生成普鲁士蓝的反应建立了测定抗坏血酸的分光光度法。方法可用于药品、水果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锌试剂—Fe(Ⅲ)—H2O2催化体系测定痕量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光谱实验室》2001,18(4):495-498
在pH=4.74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以1,10-菲罗啉为活化剂。Fe(Ⅲ)产生强烈的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锌试剂的反应,由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铁的高灵敏催化光度法,考查了反应的条件,测定了动力学参数,确立了动力学方程,探讨了反应机理。方法检出限为2.2×10-11g/mL,测定范围为0.0—2.0ng/mL。该方法用于一次蒸馏水、分析纯氯化钠和分析纯盐酸中痕量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的吸附行为及其FTIR光谱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自制的壳聚糖对几种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模拟废水进行了吸附行为的研究,考察了吸附时间、壳聚糖脱已酰度及废水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吸附开始的20 min内,壳聚糖对碱性品红和番红花红的吸附已基本达到平衡,且用量只为活性炭用量的2/3的情况下,对染料的吸附效果与活性炭几乎相当;它对酸性大红的吸附过程呈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文章还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壳聚糖吸附染料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壳聚糖分子中存在的大量羟基参与了对碱性品红和番红花红的吸附。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了壳聚糖装柱法对金属离子进行吸附,研究了壳聚糖对Hg(Ⅱ)、Mn(Ⅱ)、Cr(Ⅵ);离子的吸附以及吸附时间、不同pH值和流速等对壳聚糖吸附的影响.通过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金属的含量,并应用于工业废水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在pH 6 0 0的HAc NaAc缓冲介质中 ,Fe(Ⅲ )与 5 Cl PADAB生成有色络合物 ,与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吸附 ,可进行树脂相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Fe(Ⅲ )的实验方法。最大吸收波长为 5 4 0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1 35× 1 0 5L·mol- 1 ·cm- 1 ,Fe(Ⅲ )含量在 0~ 1 8μg·2 5mL- 1 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该法可用于蒙药中Fe(Ⅲ )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将环氧氯丙烷与壳聚糖进行交联反应制备了不溶于酸、碱的交联壳聚糖(CCTS),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CCTS对于Pd(Ⅱ)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pH 1~4时,吸附20 min,CCTS对Pd(Ⅱ)的吸附率达98%以上;考察了吸附时间、试样体积、CCTS用量、共存元素等对CCTS吸附Pd(Ⅱ)的影响、吸附容量以及Pd(Ⅱ)的脱附;探讨了吸附机理;建立了CCTS预富集分离,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S)测定痕量钯的新方法。该法检出限(3σ, n=8 )为0.143 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47%, 用于湖水和海水中痕量钯的检测, 回收率在92%~96%之间。该法还可用于钯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剂去除水中亚甲基蓝。考察了溶液pH值、振荡时间、温度等对亚甲基蓝吸附的影响。溶液pH对亚甲基蓝吸附影响较大,动力学数据显示吸附在8h达到平衡。通过对吸附数据拟合,发现在温度为298—338K和浓度为2.5—12.5mg/L的范围内,碳纳米管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弗仑德里希(Feundlich)兰缪儿(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清洁Fe(100)表面及C吸附于Fe(100)表面三种结构: p(2×2)、c(2×2)及p(2×1)。清洁Fe(001)表面只有弛豫,没有重构。吸附C原子的Fe表面体系,最稳定位置为四重空位,空位吸附的C原子实际上与Fe成五重键,这与实验相符。通过对c(2×2)表面结构的电子态密度计算,发现C原子的s、p态与表面Fe原子的d、p及s态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成键的主要作用为C2p态与Fe3dx2-y2、3dxy 态的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