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N-甲基咪唑与2,2'-联吡啶在铜表面共吸附的SER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现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分别研究了非水体系中N-甲基咪唑(NMIM),2,2’-联吡啶(2,2-’bipy)在铜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以及两者的共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非水体系中,NMIM可在很宽的电位区间内稳定地吸附在金属表面,而2,2-’bipy在一个相对较窄的电位区间内能稳定地吸附在金属表面。当两者共存时存在竞争吸附和共吸附行为,较负的电位下主要以NMIM吸附为主,在略偏负的电位区间内以2,2-’bipy吸附为主,而正电位区间两者在金属表面共吸附,NMIM倾斜吸附在金属表面,而2,2’-bipy以顺式结构垂直吸附在金属表面。  相似文献   

2.
现场拉曼光谱研究非水体系中铂电极上甲醇的解离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共焦显微拉曼系统上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 ( SERS)初步研究了非水体系中甲醇在粗糙铂电极上的解离吸附过程。结果表明 :甲醇在粗糙铂电极上解离吸附后产生了毒性中间物 CO,在较负的电位区间内 ,H与 CO共吸附于电极表面并影响 CO的吸附行为 ,随电位的正移 ,υPt- C和 υC- O的变化可以用电化学 Stark效应来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继非水体系中CO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之后,本文是又一篇关于非水体系中过渡金属表面SERS研究的文章。从拉曼谱峰的变化结果发现,吡啶在Pt电极表面是强烈的化学吸附,并且由于其吸附的量和吸附取向随电位在不断地变化,与水体系中吡啶(Py)在Pt电极表面的吸附相比较,SERS谱峰除了强度较低之外,在可研究的电位区间、谱峰位置以及其随电位变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这缘于结构较为复杂的有机溶剂分子在电极表面组成了更为复杂的界面结构,造成固/液界面的电迁移等电极动力学过程发生了变化,为了说明这一现象,文中还采用强吸附离子I^-进行研究,得到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用电化学现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了非水体系中苯并三唑(BTAH)在银电极表面的吸附及成膜行为,结果表明非水体系中BTAH的吸附行为随电位变化而不同。较负区间主要以中性分子形式吸附;中间电位区间主要以BTA-吸附并不可逆成膜。采用直接电化学合成技术模拟电极表面过程制备了苯并三唑与Cu, Ag, Fe, Ni和Zn等金属的配合物,并研究了中性配体三苯基膦(pph3)对其配位过程的影响,所得产物的元素分析以及拉曼光谱研究表明pph3的加入影响了Cu和Ag与BTAH的配位过程,并出现在最终产物中,而对BTAH与Ni, Fe和Zn的配位过程未产生影响,产物未出现pph3。  相似文献   

5.
胞嘧啶吸附在粗糙银和金电极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电化学伏安方法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研究了在-1.0V~0V的电位区间内胞嘧啶在粗糙银电极和金电极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电位区间,胞嘧啶通过N3位垂直吸附在粗糙银和金电极表面,且当电位负移时吸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6.
现场拉曼光谱研究乙腈在金电极上的解离吸附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共焦显微拉曼系统、结合合适的电极表面粗糙方法研究了非水体系 0 1mol/LLiClO4 /CH3CN溶液中 ,乙腈分子在金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结果表明非水体系中乙腈可在金表面发生还原反应 ,产物CN- 离子与电极表面作用形成的表面配合物可在较宽的电位区间吸附于电极表面。溶液中的微量水、激光照射以及电极电位均对该反应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拉曼谱图的比较得出乙腈分子解离出的CN- 在金电极表面比在银电极表面有更强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水体系中金电极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共焦显微拉曼系统,进行了甲醇溶液中硫氰酸根离子(SCN^-)在金电极上吸附行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结果表明:SCN^-与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强烈,在整个研究电位范围内都可以检测到其SERS信号。在-0.1~-0.6V区间内,SCN^-主要是以S端吸附在电极表面:而在-0.7V~-1.2V区间内,SCN^-主要是以N端吸附在电极表面。  相似文献   

8.
苯并三氮唑对铜和铁缓蚀作用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现场拉曼光谱研究了中性含氯离子溶液中苯并三氮唑在铜和铁电极表面的吸附以及成膜行为,结果表明苯并三氮唑能强烈地化学吸附于铜电极和铁电极表面,形成类似[Mn(BTA)p]的配合物膜,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膜内外物质的交换,对金属起缓蚀作用。另一方面两种金属表面配合物膜均具有电位依赖性:在铜电极表面,当外加电位由-0.5V负移至-0.9V时,发生了由[Cu(Ⅰ)(BTA)]n向[Cu(Ⅰ)Cl(BTAH)]4的转变;而在铁电极表面当外加电位由-0.6V负移至-1.2V时,最初形成的表面配合物[Fen(BTA)p]则很可能转变成类似于[Fen(Cl)p(BTAH)m]的配合物,从而使得BTAH对铜、铁的缓蚀能力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利用表面增强喇曼光谱研究腺嘌呤在银表面的吸附情况。为了避免外加阴离子产生的共吸附对SERS谱的影响,我们采用化学粗糙法(COR)进行银电极的表面处理。测量了不同电位时腺嘌呤的SERS谱,发现电位从正向负变化时腺嘌呤会以竖立武吸附变成接近平躺吸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现场拉曼光谱研究了中性含氯离子溶液中苯并三氮唑在铜和铁电极表面的吸附以及成膜行为,结果表明苯并三氮唑能强烈地化学吸附于铜电极和铁电极表面,形成类似[Mn(BTA)p]的配合物膜,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膜内外物质的交换,对金属起缓蚀作用。另一方面两种金属表面配合物膜均具有电位依赖性:在铜电极表面,当外加电位由-0.5V负移至-0.9时,发生了由[Cu(I)(BTA)]n向[Cu(I)Cl(BTAH  相似文献   

11.
非水乙腈体系中CO在铂电极表面吸附的SER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水乙腈体系中,借助LabRam Ⅰ型共焦显微拉曼系统,尝试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对作为燃料电池中毒化中间体的CO在过渡金属铂电极表面的催化氧化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在电极电位的变化过程中CO的催化氧化与周围环境分子的相互作用。不仅观察到CO在铂金属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还得到溶剂乙腈分子发生解离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并对CO和CH3CN分子在铂电极上的竞争吸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电化学现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技术研究了MTU在HClO4、H2SO4和HNO3介质中分别与一种或两种无机阴离子的共吸附行为,发现ClO-4、SO2-4和NO-3等弱吸附无机阴离子均能被MTU诱导物理吸附在其质子化了的氨基(NH+3)上,这三种无机阴离子被MTU诱导物理吸附的强弱顺序是:在电极电位位于-0.2V~-0.7V区间时,SO2-4>ClO-4>NO-3,在电位位于-0.8V~-1.2V区间时,ClO-4>SO2-4>NO-3。  相似文献   

13.
Cu,Zn-SOD在银电极上的原位表面增强Raman光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原位共焦拉曼光谱技术观察了Cu ,Zn -SOD分子在经表面增强处理后的银电极上 ,吸附状态随电位跃迁变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在 -0 2V~ 0 1V的电位区间内 ,Cu,Zn -SOD分子经由羧酸根离子吸附于银电极表面 ,而在 0 2~ 0 4V电位区间内发生脱附 ,表面吸附的物种改变为缓冲溶液中的磷酸根离子。上述结果为SOD分子在固体电极表面电子传递机制的探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金属电极表面所形成的有机分子的单分子膜或薄膜对于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化学吸附形式在金电极表面所形成的半胱胺单分子膜,常常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金属表面进行吸附的连接层,以避免这些生物大分子在金属表面直接吸附而造成的变性、失活现象的发生。本文报道了我们采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方法研究在金电极表面吸附的半胱胺单分子膜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金电极表面所形成的半胱胺单分子膜中,半胱胺分子主要的构型为扭转构型。在与金表面的相互作用中,由于除巯基的结合作用以外,还存在半胱胺分子中端基氨基和金表面较强的亲和性,使得以扭转构型吸附在金表面的半胱胺单分子膜相当稳定。这是金电极表面的半胱胺单分子膜结构的主要行征。当考察外加电势对此单分子膜结构的影响时,可以发现有关扭转构型的特征谱峰其相对强度随着电位负移而减小。这一结构随电位的变化关系可以通过表面电势的变化对氨基氮原子上孤对电子与金属表面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来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5.
腺苷在银电极上的原位拉曼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电化学技术研究了DNA理论水解产物之一腺苷在银电极上吸附行为,光谱数据表明在0.4~-0.2V电位区间内腺苷的腺嘌呤部分在电极上是平躺构型。  相似文献   

16.
金电极上Cu,Zn-SOD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原位共焦拉曼光谱技术在经表面增强处理后的金电极上,观察Cu,Zn-SOD分子的吸附方式及其随电位变化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400mV-700mV的电位区间内,Cu,Zn-SOD分子始终以氨基酸残基上COO-和NH2在电极表面吸附,使活性中心所处的平面远离电极表面,且随电位负移发生脱附。上述结果为解释SOD分子在金电极表面无法实现快速电子传递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7.
pH值对4-氰基吡啶吸附行为影响的SERS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现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了4-氰基吡啶在不同pH值下铂电极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pH对4-氰基吡啶的吸附原子没有影响,均以吡啶环上的氮吸附在电极表面,但分子的取向不同.酸性条件下,4-氰基吡啶在正于0.6 V(SCE)的电位区间倾斜吸附,在0.6V到-0.2V以相对垂直方式吸附,而在负于-0.4V的电...  相似文献   

18.
刘华忠  罗春霞 《计算物理》2019,36(3):363-378
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TiO2-B表面上甲醛分子(HCHO)与氧桥位羟基(BH)、钛顶位羟基(TH)共吸附时羟基基团对HCHO分子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羟基的存在对HCHO在清洁和羟化表面形成多种化学吸附构型产生不同影响.与HCHO分子共吸附时,氧桥位羟基弱化HCHO的吸附;而钛顶位羟基强化HCHO的吸附,且在不同面积超胞上均能显著强化其吸附.利用电子结构分析不同吸附的内在机制,为理解HCHO分子与TiO2基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油水分子在方解石和白云石表面的吸附,分析体系的平衡构型、相对浓度、径向分布函数和吸附能,研究方解石和白云石的亲水性并对比二者差异.根据油水分子吸附规律分析方解石/白云石-油水体系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白云石-油水体系更易达到热力学稳定状态并且体系更加稳定;方解石和白云石表面均能够优先吸附水分子并在表面形成双层结构的水膜.其中,白云石表面对水分子吸附强度大于方解石;稳定吸附过程分为两步:范德华力、静电力和O(CaCO3,CaMg(CO32)-H(H2O)氢键共同影响下水分子向晶体表面移动并吸附形成紧密吸附层;O(H2O)-H(H2O)氢键作用下游离的H2O向晶体表面靠近形成扩散层.从分子尺度解释方解石/白云石亲水特性,为碳酸盐岩储层润湿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静态批次实验研究旱田黄土对Pb(Ⅱ)和氯吡硫磷的共吸附行为,使用SEM,FTIR,XRD和理论分析揭示共吸附机制。实验结果发现:黄土对Pb(Ⅱ)和氯吡硫磷的共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经计算得出的理论吸附容量qm分别为12.5和0.64mg.g-1,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反应行为。吸附反应后,黄土表面形貌变化很小,FTIR图谱中的某些波峰红移、消失或强度减弱,综合XRD图谱及理论分析,认为:旱田黄土对Pb(Ⅱ)的吸附为表面配位络合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以化学吸附为主;而氯吡硫磷的去除涉及到黄土有机质对氯吡硫磷大分子的截留作用,以及氢键、范德华力的作用,以物理吸附为主,兼有化学吸附的贡献。旱田黄土有机质对Pb(Ⅱ)和氯吡硫磷的吸附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