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了陕西立地坡明代地层和陕西西岳庙宋、元、明、清早期、清晚期4个地层出土的古琉璃胎中的主量和微量元素, 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陕西西岳庙从宋到清早期古琉璃胎料很稳定, 其原料可能来自本地; 清晚期古琉璃胎料与宋到清早期的古琉璃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明代3个样品和清晚期的古琉璃制造原料与立地坡出土的古琉璃其成分相近, 西岳庙清晚期的古琉璃可能来自陕西立地坡窑烧制.  相似文献   

2.
黄冶窑文化内涵丰富,其创烧于隋,兴盛于唐代中期,停烧于唐代晚期。为探讨不同时期黄冶窑白瓷的胎料来源和釉料配方是否相同,选取黄冶窑隋、早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80个白瓷样品,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定各样品胎、釉中9种化学成分(Na2O、MgO、Al2O3、SiO2、P2O5、K2O、CaO、TiO2、Fe2O3)的含量,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Fisher判别分析处理PIXE数据,并计算各样品釉的木灰釉式系数b来划分瓷釉类型。结果表明:黄冶窑四个时期的胎料取自同一或相近的地点,都是就地取材;四个时期的釉料配方比较相似,而四期白瓷的釉料配方最为稳定,且与二期釉料配方最相似,而与一期釉料配方已有明显不同;黄冶窑白瓷釉大部分为钙釉,存在少量钙碱釉和碱钙釉。  相似文献   

3.
用同步辐射X荧光(SRXRF)分析了浙江越窑晚唐至南宋早期古瓷中的元素谱,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聚类统计分析,研究了多个元素在越窑古瓷中的分布.结果表明:越窑古瓷样品釉中Ca,Mn等元素含量相对比胎中的高,而K,Ti,Fe等低于胎中的含量;大部分古瓷样品具有明显的年代特征,不同窑址和各文化期烧制的古瓷具有产地特征.  相似文献   

4.
上机房营子遗址出土陶器的XRF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射线荧光对上机房营子遗址出土陶器残片的成分进行分析,用社会科学用统计软件包(SPSS)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期的样品基本自成一类.本文还将上机房营子遗址与三座店遗址的出土陶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两地可能存在着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选取耀州窑瓷胎样品25个,唐三彩的胎3个,作坊匣钵料样品1个,耀州博物馆附近粘土矿样品4个.用中子活化分析测量样品中29种元素的含量,从这29种元素中挑选出8种指纹元素,将指纹元素的含量进行散布分析.结果表明,出自不同窑口的古耀州瓷的胎,有着长期稳定的、集中的原料产地.耀州窑唐三彩的胎料产地和耀州瓷胎的原料产地相同.25 samples of Yaozhou porcelain bodies, 3 samples of the tri-color pottery bodie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1 samples of Saggar material during Song Dynasty and 4 samples of clay mineral taken from the place near Yaozhou Kiln Museum was selected . The technique of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NAA) has been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content of 29 kinds of elements in the samples. 8 elements of them were selected as fingerprint elements to make scatter analysis.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ancient Yaozhou por...  相似文献   

6.
琉璃瓦作为古代高等级的建筑材料,从北魏时期就在宫殿、皇家寺庙上开始应用,辽宋时期除了应用在皇室建筑上,并且开始在陵园建筑上使用琉璃瓦。现存的明清时期琉璃瓦普遍存在釉层大量脱落的状况,但研究的这件辽代的绿琉璃瓦残块上,虽然釉层极薄、冰裂纹遍布、表面发白,釉层却整体保存十分完好,几乎没有明显起翘脱落,且具有很好的强度。采用超景深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对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中的新立遗址出土绿琉璃瓦残块进行胎、釉的成分分析,研究其烧造工艺,并对其保存现状和釉层保存完好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该绿琉璃瓦胎体原料为优质瓷土加上少量小颗粒砂石,其晶相有石英、α-方石英、硅线石、刚玉,是瓷土作胎的较早范例,为我国使用瓷土烧制琉璃瓦的早期历史和工艺发展提供了佐证。绿色釉层属于PbO-SiO2-Al2O3基础釉体系,以Cu为呈色元素,Pb含量低于明清琉璃瓦,其成分中ZnO的缺失可能是釉面青绿色深浅不一、光泽度较低的原因。绿釉几乎无剥离,胎釉结合强度很好,是由于低铅薄釉降低了热膨胀系数、缓解了应力,胎釉热膨胀系数相配,表层浅裂缝不易联通内部与外界环境。加之其使用和保存环境都较为干燥,降低了水的影响,几乎没出现吸湿膨胀和冰冻膨胀。该工作可为相似文物样品的研究、辽代建筑琉璃构件工艺的研究和琉璃文物的病害和保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Li QL  Yu XY  Ling X  Yao ZQ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12):3395-3398
利用EDXRF探针,对一件战国时期的琉璃环进行了无损分析,以研究其化学组成特点及产地.分析表明,这件琉璃制品的化学组成属PbO-BaO-SiO2系统,与中国春秋至东汉时期特有的铅钡硅酸盐玻璃的化学组成一致,因此判断该制品是利用我国特有的技术和原料配方,在中国制成.但从外观来判断,该琉璃制品与成熟的玻璃差异较大,而更象是...  相似文献   

8.
景德镇窑和德化窑是南方白釉瓷窑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窑口。该文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30件宋、元、明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及元代景德镇枢府白瓷样品进行了测试,并从时空角度对比分析了不同白瓷样品胎釉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景德镇枢府白瓷胎釉组成铁含量均明显偏高,而德化白瓷胎釉组成中的钾含量均明显偏高,且随着时间发展具有上升趋势,这应是德化雕塑白瓷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明代初期中国琉璃瓦制作工艺技术水平与工艺特点,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nergy dispers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对安徽凤阳明中都及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69件琉璃瓦样品胎体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热膨胀仪、吸水率测定仪和偏光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吸水率、显气孔率、体积密度与显微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明中都样品胎体根据元素化学组成差异可分为高钙高铁、低钙高铁和低钙低铁三种类型,表明该遗址琉璃瓦样品胎体制作原料可能具有不同来源,同时,部分明中都样品的化学组成与南京明故宫样品较为接近,而上述两处遗址样品与北京故宫样品在化学组成上皆具有显著差异。烧成温度、物理性能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明中都琉璃瓦瓷质胎体样品的烧成温度较高,达到了1 141 ℃,且吸水率和显气孔率明显较低,达到了瓷胎的标准,而陶质胎体琉璃瓦样品的烧成温度约为880~1 100 ℃,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且不同样品间差异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明中都琉璃瓦胎体的来源不同,导致不同样品在烧成温度、吸水率、显气孔率等方面差异较大。与北京、南京二处的琉璃瓦样品相比,明中都样品吸水率及显气孔率稍微高于二处,但三处陶胎琉璃瓦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基本都在1 100 ℃以下。明中都三种不同类型样品胎体显微结构差异较小,矿物颗粒粒径和孔隙大小相近,其中部分石英晶体具有明显的熔蚀边。此外,明中都和明故宫样品的显微结构特点显示两处遗址样品胎体原料加工皆较为精细,原料淘洗和烧结程度较高,琉璃瓦物理性能较好。对明初洪武时期明中都出土琉璃瓦烧制工艺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了解我国琉璃瓦工艺发展历程、还可对探索明初琉璃制作工艺和明中都营建的组织形式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前 言 Heidenreich[1]于1949年首先用3 × 0.12毫米的铝片做成薄膜,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观察.由于当时对电子衍衬成象认识不清,用透射电镜研究金属薄膜的工作停顿了一段时期,直到五十年代后期才蓬勃开展.当时大多采用窗法制备金属薄膜,为了解决样品在电解抛光减薄时面积迅速缩小的问题,在样品四周涂一层清漆进行绝缘,或采用一对尖阴极,使样品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有利于中心的减薄.这种方法需要面积较大的样品(1-2厘米2),抛光后割下的薄膜也要用两片铜网夹持才能进行观察[2].为了克服这些缺点,Strutt[3]用一束电解抛光液喷射到样品…  相似文献   

11.
繁昌窑青白瓷胎体配方工艺一直停留在理论推理阶段,尚未有确凿的测试数据和模拟实验加以证实。为深入探究繁昌窑的胎料配方工艺,选取了繁昌窑址附近的多种瓷土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并采用了古代制瓷工艺进行了模拟烧制。主要运用了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光谱分析方法对瓷土成分进行测试;借助同步热分析(TG-DSC)对样品烧造温度进行了探索;通过模拟烧制陶瓷样品,对繁昌窑青白瓷的烧制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烧制的陶瓷样品进行显微结构分析。研究表明,繁昌窑附近的几种瓷土无论是单独制胎还是添加高岭土混合制胎,其烧成温度皆接近古代繁昌窑青白瓷的烧制温度。繁昌窑附近的瓷土是可以作为制作古代青白瓷的原料之一,但由于其中的铝含量较低,不能单独用来制作青白瓷胎体的原料,繁昌窑青白瓷在制作过程中应添加了其他富铝类原料。该研究对探索古代繁昌青白瓷的生产工艺及其蕴含的科学价值,提升繁昌窑在中国陶瓷工艺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可为现代陶瓷产业技术改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物分析所用的方法,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对文物实样不破坏,或者只允许有肉眼不易辨识的损伤。激光显微光谱分析(简称LMES)具有微损(在放大镜下才观察到的微小损耗)、能对多种样品作全分析、分析的检测限可低达0.0001—0.001%、分析费用低廉等优点,在文物分析领域中起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地应用。对古钱币之类金属文物的分析尤为适宜。本文报道LMES法分析古钱币的实验条件与方法,以及对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古钱币的成份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清凉寺窑汝瓷胎和张公巷窑青瓷胎的原料特征及来源, 选取37个清凉寺窑汝瓷胎样品(32个汝官瓷胎和5个汝民瓷胎)、 32个张公巷窑青瓷胎样品以及14个岩石样品, 用中子活化分析 (NAA)方法测得每个样品中的23种元素含量; 使用散布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处理NAA数据。 结果表明: 元素Fe, Ce, Ba, Ta, Th, La, Sm和Cr可作为区分汝官瓷胎和张公巷窑青瓷胎原料产地的指纹元素; 汝官瓷胎原料产地较集中, 来源相对稳定; 清凉寺窑汝民瓷胎料产地与汝官瓷基本相同, 均为就地取材; 张公巷窑青瓷胎原料产地较为分散, 与汝官瓷不同, 但二者距离相近。 关  相似文献   

14.
霁蓝釉是高温钴蓝釉中的一种,创烧于元代,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颜色釉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较系统地测试分析了27件元、明、清时期官窑霁蓝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霁蓝釉的组成、配方特征和演变规律,这不仅有助于探析霁蓝釉的工艺技术发展脉络,还将为研究同为钴着色的青花瓷的起源、料性特征,及技术发展脉络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赵洋  庞晓辉  高颂 《光谱实验室》2011,28(4):2069-2073
研究了样品溶解和仪器测定的最佳工作条件,通过选择铬、镍元素的灵敏线为分析线,在高低标溶液中加入与样品同量的基体元素消除基体的影响,实现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钴基钎料中铬和镍.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7.5%-103.5%,用于标准样品中镍、铬的测定,标准样品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标准样品测定值的相对偏差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同步辐射X荧光(SRXRF)无损分析研究了越窑青瓷的釉面元素组成,探讨了越窑古瓷无损分析的可行性实验方法.对寺龙口越窑6个文化期的古青瓷样品进行了无损分析,选用晚唐时期荷花芯越窑的古青瓷样品作对比分析.实验数据经统计分析后表明,寺龙口越窑古青瓷具有较明显的年代特征和产地特征,不同文化期烧制的青瓷样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落管中Al4Mn合金的形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1.2米长的落管对Al4Mn合金进行了形核与过冷的研究.在落管底部收集到的样品中得到了正交Al6Mn,β-Mn,两个十次准晶相关相、一个二十面体五次准晶相关相和十次准晶畴.发现这些相的含量与样品的尺寸大小有关,根据传统的形核理论对相含量与样品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作了定性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高压合成翡翠的初级料,对初级料进行多次高温熔融处理以减少其内部的气泡,最后淬火得到具有翡翠化学成分(NaAlSi_2O_6)的透明玻璃料。采用带温加压及卸压的方法对玻璃料进行高温高压处理,以促进样品的塑性形变并减少残余应力,防止样品开裂。高压合成的翡翠样品块体完整,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检测表明,合成样品具有与天然翡翠高度一致的相组成与微结构。研究发现,影响高压合成翡翠样品品质的主要因素是初始玻璃料晶化后硬玉的微结构,即样品中硬玉晶粒的大小、形貌、排列取向和致密性等。  相似文献   

19.
一、引 言 单能离子束的背散射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固体物理中.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跃发展,背散射技术又与半导体物理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它成为研究半导体表面不可缺少的分析手段之一.在1973—1977年曾先后召开过三次有关离子束表面分析的国际会议[1-3],详细介绍了背散射技术及其在固体物理和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 背散射分析方法的优点是:准确、简单、快速,测量时对样品没有破坏性,用这种方法分析过的样品可以再用其它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 我们利用2.SMeV静电加速器产生的H”和 He+离子束对一些半导体材料的表面层…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中,对发掘于河南漯河古城遗址宋金土层的瓷器样品进行了综合表征。青白瓷显微结构分析表现为典型的南方石英、绢云母质瓷;能量色散型X荧光光谱(EDXRF)分析表现出"高硅低铝"特性,胎体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单一瓷石为原料的"一元配方工艺";结合胎釉外观特征及白度值,可判定其属于典型的南方青白瓷。鉴于瓷胎的成分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将该批瓷器样品与南方同时代周边青白瓷瓷胎的主量化学元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其与景德镇湖田窑和安徽繁昌窑样品的数据点分布具有很高的重合度,而与其他窑口样品明显偏离,表明这三个窑口的样品在化学组成上有高度的相似性。进一步将这3个窗口的胎釉常量化学元素进行散点图分析比较,发现该批样品与江西湖田窑青白瓷在化学元素组成上具有更高的共性。综合各种分析,推测该批青白瓷样品应产自宋代景德镇湖田窑,为景德镇供奉开封中上层统治者使用的瓷器,后期通过贸易流通到中原地区。结合古代文献资料,推测出其可能的流通路线。该研究对探明我国古代青白瓷的制瓷工艺、瓷器贸易流通状况及挖掘漯河古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