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德镇窑和德化窑是南方白釉瓷窑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窑口。该文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30件宋、元、明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及元代景德镇枢府白瓷样品进行了测试,并从时空角度对比分析了不同白瓷样品胎釉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景德镇枢府白瓷胎釉组成铁含量均明显偏高,而德化白瓷胎釉组成中的钾含量均明显偏高,且随着时间发展具有上升趋势,这应是德化雕塑白瓷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宋代以生产青白瓷而闻名,其中湖田窑又是景德镇宋代窑址中最典型的一处,其生产的青白瓷精巧细致,有“假玉器”和“饶玉”之称。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和色差计,分析了湖田窑宋代青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和色度值,初步探讨了不同时期青白瓷的组成、配方和呈色特征。研究表明,湖田窑北宋和南宋青白瓷胎体组成特征基本一致,均与当地瓷石原料较为接近,极有可能采用了附近的三宝瓷石原料制胎。瓷釉组成结果显示釉中含有较高的CaO和一定量的MnO和P2O5,表明湖田窑青白瓷釉为“钙釉”,且釉料配方中引入了一定量的草木灰。色度分析结果显示,湖田窑北宋和南宋青白瓷釉主波长分别为500和496 nm左右,均落在可见光波的绿色波段。但对比北宋和南宋瓷釉组成和色度结果发现,北宋青白瓷釉无论是组成还是色度数据结果均较南宋更为分散,且南宋青白瓷釉层呈色相较北宋样品b值更小,釉色更为偏蓝。研究认为,湖田窑青白瓷从北宋至南宋,釉料配方经历了从探索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的过程。研究结果不仅为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的断源断代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湖田窑青白瓷制瓷技艺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素材。  相似文献   

3.
景德镇早期制瓷工艺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景德镇五代时期湘湖窑出土白瓷和青瓷样品的胎釉元素组成,并据此探讨其原料和配方。研究表明,五代时期景德镇湘湖窑白瓷胎体所用原料为瓷石,而青瓷瓷胎应是采用瓷石配以紫金土的二元配方;白瓷和青瓷瓷釉皆使用釉果加釉灰的配方,且青瓷瓷釉配方中釉灰的用量高于白瓷瓷釉。  相似文献   

4.
巩窑唐代早期白瓷的EDXRF线扫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具有悠久瓷器生产历史的巩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烧制白瓷的3个代表性窑口之一。在唐代早期,为了掩盖瓷胎表面的粗糙状态和较深的胎体颜色,提高瓷器的质量和白度,巩窑白瓷在胎的表面施加了一层装饰层——化妆土。用能量色散X射线探针技术对这些白瓷碎片的剖面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的线扫描分析,结果表明: 巩窑唐代早期白瓷的化妆土使用了不同的原料,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相符合。另外,白瓷釉可能是加有草木灰的钙釉。  相似文献   

5.
古代陶瓷产地研究是陶瓷考古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考古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古代陶瓷产地研究主要依赖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对陶瓷釉层结构特征的无损分析研究却相对缺乏,难以对古代陶瓷进行全方位的认知。该研究首次将光学相干层析(OCT)与X射线荧光(XRF)光谱分析技术相结合,对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南宋初期景德镇窑和龙泉窑青瓷瓷釉的断层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特征进行综合无损分析研究。首先采用扫频OCT成像系统对两个窑址青瓷瓷釉断层结构及装饰工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青瓷瓷釉类型、釉层厚度、釉层内气泡、包裹体、表面裂纹等特征及分布状况,对比了两窑址青瓷瓷釉断层结构特征,确定了可能采用的装饰工艺。其次,利用X射线荧光(XRF)光谱分析获得了两窑址青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对比研究了两个窑址青瓷胎釉化学成分差异,进而探讨了瓷釉断层OCT图像特征与釉层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的联系。实验结果表明,景德镇青瓷和龙泉青瓷样品在釉层厚度、气泡、裂纹、包裹体等瓷釉断层结构特征上差异明显,在胎釉化学成分方面,两类青瓷在胎釉着色相关元素、釉层碱性氧化物等成分含量上也存在差异。同时,瓷釉断面结构特征差异与釉层化学成分差异存在紧密联系。实验证明,将OCT与XRF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辨别瓷器窑口的科学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南方地区原始瓷出土数量较多且出土地点较为集中,从而对它的工艺和产地研究较为深入;而北方原始瓷因出土地点分布零散和数量的限制,对它的科技分析比较少。随着陕西周原遗址出土了大量原始瓷,有必要对该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做一个整体分析。为了探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西周时期原始瓷的工艺特征,采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别对原始瓷胎釉微观结构和化学元素组成进行了观察与测试。显微观察可见:原始瓷胎质粗糙,胎中未熔颗粒、孔隙较多;施釉不均,釉层较为浑浊,分布较多气泡。化学组成测试结果显示:胎中Al2O3含量集中在11.8%~17.21%,SiO2含量分布在75%~80.5%, K2O含量分布在3%~7.85%;釉中CaO含量分布在11.08%~23.94%, P2O5含量分布在1%~3.18%、MnO含量分布在0.24%~1%,而釉中P2O5,MnO,K2O含量较胎相对提高。结果分析表明:原始瓷胎料可能选用含较高钾的瓷石;釉应是添加了草木灰的钙釉;周原遗址的原始瓷工艺尚处于制瓷技术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繁昌窑青白瓷胎体配方工艺一直停留在理论推理阶段,尚未有确凿的测试数据和模拟实验加以证实。为深入探究繁昌窑的胎料配方工艺,选取了繁昌窑址附近的多种瓷土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并采用了古代制瓷工艺进行了模拟烧制。主要运用了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光谱分析方法对瓷土成分进行测试;借助同步热分析(TG-DSC)对样品烧造温度进行了探索;通过模拟烧制陶瓷样品,对繁昌窑青白瓷的烧制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烧制的陶瓷样品进行显微结构分析。研究表明,繁昌窑附近的几种瓷土无论是单独制胎还是添加高岭土混合制胎,其烧成温度皆接近古代繁昌窑青白瓷的烧制温度。繁昌窑附近的瓷土是可以作为制作古代青白瓷的原料之一,但由于其中的铝含量较低,不能单独用来制作青白瓷胎体的原料,繁昌窑青白瓷在制作过程中应添加了其他富铝类原料。该研究对探索古代繁昌青白瓷的生产工艺及其蕴含的科学价值,提升繁昌窑在中国陶瓷工艺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可为现代陶瓷产业技术改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芜湖东门渡窑是古代宣州窑场的早期窑口之一,属古越窑系青瓷;该窑口出产的陶瓷产品器型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长期以来,对于东门渡窑瓷器仅仅从其外观推测其工艺特征,对该类瓷器的微观结构特征和配方工艺特点缺乏必要的分析证据.为系统解析东门渡窑古陶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和烧制工艺,运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  相似文献   

9.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生产白瓷而闻名于世的窑厂,其高超的刻印花纹技术及首创的支圈覆烧工艺,对国内外许多窑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采用(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探索了历代定窑白瓷的组成配方,并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法分析了瓷釉中Fe元素的价态,以探讨定窑白瓷的相关烧制工艺。研究发现,定窑白瓷瓷胎具有典型北方瓷器“高铝低硅”的特征,并在瓷胎中特意添加了富含CaO的矿物原料,对瓷胎的烧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瓷胎中的TiO2应主要是高岭土原料中的杂质。定窑白瓷瓷釉具有“高钙高镁”特征,基本属于钙镁釉或钙镁碱釉。其瓷釉配方中应含有一定量的白云石或滑石。瓷釉中K2O的含量逐步增加,反映了定窑瓷釉由钙镁釉向钙碱釉发展演变的过程。此外,根据瓷釉中的Al2O3,MnO和P2O5等含量的特征,可以推测釉料配方中应添加了草木灰和高岭土。由XAFS分析结果可知,晚唐五代时期定窑白瓷釉中Fe3+比例最高,金代次之,宋代最低,不同时期定窑白瓷皆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宋金时期定窑白瓷白中泛黄可能由于燃料煤中富含的硫在燃烧过程中与瓷釉反应,生成Fe-S化合物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各窑址出土原始瓷标本胎釉的元素组成,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结合陶瓷工艺学,深入地分析了各窑址原始瓷的产地特征,为未知窑口原始瓷的产地判别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景德镇仿龙泉青瓷与龙泉青瓷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泉青瓷不仅受到了国内外陶瓷爱好者的热捧,还被不同地区广大窑工争相效仿,其中以景德镇明清时期仿制最具代表性。利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对38 件宋、元、明时期的龙泉青瓷以及明代景德镇仿龙泉青瓷进行了测试,并结合烧成温度分析结果,从时空角度对比分析了两地青瓷胎釉组成特征、演变规律和形成原因,有助于了解我国南方青釉瓷的演变发展、相互交流和影响,为不同产地青瓷的断源断代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颜色釉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明清时期官窑颜色釉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和文化内涵。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仪和色差计,首次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景德镇明清官窑紫金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和色度值,初步探讨了不同时期官窑紫金釉的组成、配方和呈色特征,及其内在原因。研究表明,紫金釉中钙、镁含量不同于景德镇同时期其他釉种,应刻意选用了镁含量较高的赤褐色或褐色石灰石炼制釉灰入釉;明代紫金釉中镁、铁含量高于清代样品,导致其釉层表面富铁晶体的析出,降低了釉面的明度和光泽度,这也是景德镇明代官窑紫金釉外观呈色更为深沉古朴的主要原因。此外,景德镇明清时期官窑紫金釉瓷胎组成具有"高硅低铝"的特征,且从明代至清代SiO2/Al2O3摩尔比呈下降趋势,表明清代紫金釉制品胎体中高岭土的添加比例有所提高。实验结果填补了我国陶瓷科技发展史研究中关于景德镇明清官窑紫金釉部分的不足,为全面认识景德镇官窑制瓷技术和内涵价值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素材。  相似文献   

13.
安徽繁昌窑五代时期(AD907-960)创烧青白瓷,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场。北宋中期(AD1023-1085)后,繁昌窑迅速衰落,对其衰落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文章运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分析了繁昌窑青白瓷胎的化学组成,结果显示北宋中期时繁昌窑瓷胎的主微元素化学组成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结合中子活化分析及瓷釉研究的结果来看,这种改变应是因其制瓷原料或胎料配方发生变化引起的。同时,这种瓷胎化学组成的变化也是导致繁昌窑北宋中期产品质量下降并最终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选取耀州窑瓷胎样品25个,唐三彩的胎3个,作坊匣钵料样品1个,耀州博物馆附近粘土矿样品4个.用中子活化分析测量样品中29种元素的含量,从这29种元素中挑选出8种指纹元素,将指纹元素的含量进行散布分析.结果表明,出自不同窑口的古耀州瓷的胎,有着长期稳定的、集中的原料产地.耀州窑唐三彩的胎料产地和耀州瓷胎的原料产地相同.25 samples of Yaozhou porcelain bodies, 3 samples of the tri-color pottery bodie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1 samples of Saggar material during Song Dynasty and 4 samples of clay mineral taken from the place near Yaozhou Kiln Museum was selected . The technique of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NAA) has been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content of 29 kinds of elements in the samples. 8 elements of them were selected as fingerprint elements to make scatter analysis.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ancient Yaozhou por...  相似文献   

15.
釉灰是我国古代独特的传统釉用核心原料,其中以景德镇生产的釉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正所谓“无灰不成釉”。它不仅成就了景德镇宋元明清的制瓷盛况,而且拥有复杂、严谨且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的制备工艺,其原料选择、工艺原理、釉用机理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研究者探究我国古代制瓷“秘诀”的一个重要课题。实验采集了狼萁草等四种典型柴草和两种石灰石,分别进行了煅烧实验,并借助EDXRF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各原料灰化后的化学组成及不同煨烧次数所制得釉灰的化学组成和物相组成进行科学表征和对比研究,初步剖析了釉灰制备采用独特的三次煨烧工艺的科学意义。结果表明,狼萁草化学组成中Fe2O3和MnO含量分别高达1.41%和1.52%,而P2O5含量则为四者中最低的0.54% ,不仅有利于景德镇传统灰釉呈现 “白中泛青”的效果,还有利于提高釉层的透明度,促进景德镇传统釉下青花等彩绘瓷的发色。灰色石灰石不仅CaO含量低于黝黑色石灰石,且MgO含量更是高达35.79%,这正是古代制灰匠偏爱选择黝黑色石灰石的主要原因。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煨烧次数的增加,不仅釉灰化学组成中的K2O,P2O5,MnO,Fe2O3的含量均呈明显递增趋势,且其物相组成中的CaCO3含量呈递增趋势,而Ca(OH)2含量则刚好相反,呈下降趋势,这不仅有利于景德镇瓷器呈现“颜如玉”的外观特质,也有利于克服配釉过程中釉浆因含一定量的Ca(OH)2而引起的“作浓”现象。可见,釉灰制备选用独特的原料及其煨烧工艺,是景德镇古代灰釉独具特色并得以长期发展的技术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繁昌柯家冲窑青白瓷釉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并探索我国南方早期青白釉的工艺技术来源,本文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了柯家冲窑五代至北宋中期不同阶段青白瓷釉的化学组成,并将分析结果与同时期北方定窑白瓷釉及南方越窑青瓷釉化学组成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繁昌柯家冲窑青白釉化学组成在北宋中期时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尤以SiO2含量的下降和CaO含量的上升最为明显,着色元素Fe,Mn,Ti的氧化物含量自五代时期至北宋中期变化幅度很小,繁昌柯家冲窑青白釉釉色由偏白向偏青转变的原因可能与该窑瓷器胎色的不断加深有关。此外,主成分分析及具有相似功能特性的元素组合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繁昌柯家冲窑青白瓷釉的化学组成与北方定窑白瓷釉较为接近,其釉料配方工艺可能来源于同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定窑为代表的白瓷窑场。本文研究结果对了解我国早期青白瓷釉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晚唐五代时期南、北方制瓷工艺技术交流问题等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原始瓷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其产地和工艺关系到我国古代陶瓷发展模式以及商周文化面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采用XRF和XRD等科技手段,对最新出土的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遗址7枚原始瓷片进行了测试和产地推测。分析结果显示,应国墓地原始瓷瓷釉中磷含量明显偏高,暗示其使用了草木灰作为原料。与其他已发表的原始瓷数据相比,应国墓地出土原始瓷瓷釉的Ca/Al和P/Al值明显不同,暗示其配方工艺与南方产地产品有所差别。分析结果显示,应国墓地原始瓷产地不在南方。  相似文献   

18.
邛崃窑彩绘瓷的彩绘技法,是考古学家和陶瓷专家十分关心而又长期争论、至今未有定论的问题。文章采用SRXRF方法,对邛崃窑古瓷残片剖面进行了线扫描分析,着重探讨了彩料与瓷釉的相对关系,结果发现古代邛崃窑彩绘瓷器中既有釉上彩又有釉下彩,这对我国古代瓷器彩绘工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釉上彩绘瓷器是我国古陶瓷中重要品类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采用拉曼光谱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等无损技术手段,对陶瓷釉彩的元素组成和物相组成综合分析,探讨了人们广为关注的景德镇元、 明和清代釉上彩绘瓷若干典型颜料种类的组成配方及其相应的呈色机制。研究发现景德镇古代红绿彩、 五彩、 粉彩等标本中的深红釉上彩料为赤铁矿着色,黄彩为铅锡黄着色,胭脂红彩则由含量不到0.1%的金所着色,绿料皆为二价铜离子着色。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Raman和EDXRF这两种无损、 微区分析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在深化陶瓷类文物的分析研究,尤其是针对图案交错复杂的多种彩绘颜料研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将84个清凉寺窑汝官瓷和钧台窑钧官瓷样品进行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得到每个样品胎和釉的7种主量化学组分。将所有样品的7种主量化学组成数据进行散布分析,以确定汝官瓷和钧官瓷原料来源是否相同。从散布分析图可以看出,汝官瓷釉和 钧官瓷釉样品的原料产地和配方明显不同,汝官瓷胎和钧官瓷胎样品的原料产地和成分接近,但有所不同。The seven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body and glaze samples of 84 RuGuan porcelains from Qingliangsi kiln and JunGuan porcelains from Juntai kiln are determined by the proton induced X-ray emission ( PIXE). Then these data are analyzed by scatter analysis to confirm whether the sources of the raw materials of Ru-Guan porcelain from Qingliangsi kiln and JunGuan porcelain from Juntai kiln are the same or not. The figure of the scatter diagram shows that the sourcing area of the raw material and batch formula of RuGuan porcelain and Jun-Guan porcelain glaze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and the sources of the raw materials and components of their body samples are close but a bit differ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