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利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考虑了σ*,Ф介子及重子八重态{N,P,A,∑^-,∑0,∑+,Ξ^-,Ξ^0},研究了中子星的性质.发现当考虑了σ*,Ф介子的贡献时,超子出现的临界重子数密度降低了,超子数目增加了,超子星的转变密度poH降低了,物态方程变软,最大质量变小而相应的中子星半径增大,中子星的中心重子数密度、中心能量密度和中心压强均降低.  相似文献   

2.
刘德森 《物理》1994,23(6):321-328
叙述了微小光学的新进展,对微小光学基本原理给出了简单概括,并对发展动态进行了评论,在微小光学理方面,讨论了“阵列光学”理论,研究了光学阵列的物与共轭象间的关系;在微小光学器件方面,讨论了变折射率透镜,平面微透镜列阵,衍射光学元件和三维集成光学系统;在应用方面,讨论了和并行光通信,光计算有关的一些新应用。  相似文献   

3.
全固化单频激光器的控温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一种全固化单频激光器的控温系统,该系统利用PID控制原理,针对我们的控制对象,对其参数和整个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采取一系列抗干扰措施,保证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控制速度,用单片机对其多路温度信号的测量和显示进行了程序化控制,有效解决了热敏电阻的非线性问题,简化了系统的硬件结构,该系统体积小,运行可靠,控制精度达0.005℃(4h)。  相似文献   

4.
BN纳米管——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光建  陈光华 《物理》2002,31(3):151-154
文章综述了BN纳米管的最新进展,介绍了BN纳米管的结构和制备技术发展情况,包括电弧放电,电弧熔融,激光烧蚀,机械球磨,碳纳米管取代反应答经学反应法,探讨了BN纳米管的机械和电学性质,并展望了BN纳米管的应用前景,提出了BN纳米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陆埮  罗辽复  王凡  许伯威 《物理》2003,32(10):657-658
回顾了虞福春教授一生的业绩,他是一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1950年,他最早发现核磁共振谱线的化学位移,为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大门,他测定了许多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为检验核壳结构模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物理人才,他的教学思想已经影响了几代学生。  相似文献   

6.
CCD变积累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微光图像噪声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对微光图像信号进行积分,抑制随机噪声的方法,发展了CCD可变积累控制技术,研制了CCD外围驱动控制和视频制式转换系统,使激光图像信号直接在CCD电荷包中进行多帧累加,有效地抑制了随机噪声,提高了低照度与低对比情况下的信噪比和灵敏度,同时避免了后续实时处理电路的高原干扰,图像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矩孔金属光栅矢量模式理论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勇  林维德 《光学学报》1997,17(9):251-1255
根据矩孔金属光栅的矢量模式理论,计算了不同入射方向,波长及偏振态情况下衍射场的分布,研究了不同光栅结构对衍射效率,偏振态变化的影响;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加工制作了一批不同深度的矩孔光栅样品,进行了实验测量,并将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本文广泛地收集了有关内耗,力学谱,超声衰减方面的专著及会议文集。反映了20世纪在此领域的英文,俄文出版的书籍。也列出了历次国际会议及前苏联,乌克兰,中国的国内会议。文中包括了点缺陷,电,声子,位错,晶界,电畴等诸方面在内的内耗与力学谱工作。  相似文献   

9.
用光线矩阵元描述X射线激光输出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军  王世绩 《光学学报》1997,17(6):49-655
采用矩阵光学方法,研究了串接多靶,弯曲靶加反射镜“双程放大”X射线激光输出特性,给出了发散角普遍公式,分析了电子密度梯度分布,反射镜角失调对X射线激光输出场分布的影响,所得结果与已有实验符合较好,最后,对如何从靶,X光学元件空间排布来实现衍射极限的输出发散角提出了新的设想,作了半定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战存 《物理实验》1998,18(6):49-50,53
简介了物理学家阿贝的生平,回顾了阿贝对成像原理的研究,对显微镜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他提出了正弦条件,进行了复消色差的设计,介绍了他研制一些其他光学仪器装置,以及了为物理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定翔  董伟  刘文丽  李姣  陈燕 《应用光学》2014,35(6):1048-1053
闪光参数准确与否对于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视觉电生理闪光参数特点,建立了闪光测量系统等效电路模型,基于传递函数理论分析了闪光测量系统参数对闪光强度、时程和波形测量误差的影响,以氙灯和LED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系统参数在测量不同类型闪光时的误差。提出了减小测量误差以及消除测量闪光强度和LED闪光时程理论误差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所述方法在不同系统参数下测量LED闪光强度结果的标准差为0.17%,LED闪光时程结果标准差为0.07%,可认为基本不变,实验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2.
高速碰撞诱发闪光辐射温度的测量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对高速碰撞诱发的闪光辐射温度进行实验测量及误差分析,建立了二级轻气炮加载系统及闪光辐射温度测量系统。采用聚碳酸酯弹丸分别以6 km/s、3.9 km/s的速度垂直撞击2A12铝靶,利用瞬态光纤高温计采集闪光信号,通过比色法计算不同碰撞条件下的闪光辐射强度及辐射温度。依据普朗克辐射定律计算了不同波长及温度条件下的闪光辐射强度理论值,与实验测量结果相比较并进行了误差分析;分别采用双色测温法的不同波长组合及四色测温法计算了闪光辐射温度及其平均温度,通过计算标准差分析了波长的选取对闪光辐射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实验测量得到的闪光辐射强度值偏低,采用双色测温法计算闪光辐射温度时波长的选取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波长间隔越大计算结果误差越小(误差最小值实验No.1为68.25 K,实验No.2为30.67 K);四色测温法计算得到的闪光辐射温度与平均温度相近(误差实验No.1为72.88 K,实验No.2为63.66 K),因此采用比色法计算闪光辐射温度时应尽量选取大间隔波长或多个波长参与计算以降低误差。  相似文献   

13.
影响高功率脉冲氙灯寿命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美国NOVA和国家点火装置用的高功率脉冲氙灯为例,结合对神光Ⅲ装置用脉冲氙灯的分析,发现了影响脉冲氙灯失效的几个因素,包括石英灯管应力、氙灯尺寸、灯管微缺陷、电极溅射、灯头绝缘、氙气纯度、封接可靠性及周围氙灯放电。结果发现:在进灯能量相同的情况下,氙灯电极弧长越长,内径越大,寿命越高;石英灯管表面的静态拉应力、内表面的微缺陷以及周围氙灯的电离辐射使得氙灯的额外负载能量大大增加,这些是导致氙灯爆炸概率变大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4.
脉冲氙灯作为放大器的泵浦源,其泵浦效率直接影响放大器效率。环形氙灯被证明是一种有望提高泵浦效率, 并代替目前直管氙灯工作的新型氙灯。针对不同气压、不同结构的环形氙灯,通过实验研究了气压和内径对环形氙灯放电特性、光效特性以及爆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环形氙灯气压和内径可提高其光学效率,被泵浦钕玻璃的荧光最大可提高峰值22.3%,积分值15.7%。但是,增加气压和内径会降低环形氙灯的热负载能力。实验发现气压为26 664 Pa,内径为30 mm的环形氙灯拥有最佳光效并能通过寿命测试。  相似文献   

15.
Laser-induced removal of flash from heat sinks in integrated circuit (IC) packages has been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flash can be effectively removed from heat sinks in plastic IC packages by laser deflashing. An optical microscope, an α-step surface profiler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deflashing efficiency. Laser deflashing of IC packages is based on laser ablation of flash materials. With an increase of laser fluence, the ablation rate increases. The laser fluence is selected between the ablation threshold of flash materials and that of heat-sink materials. An acoustic wave is generated by laser ablation of flash materials. Acoustic wave detection is used to monitor the surface cleanness during laser deflashing and to determine the ablation threshold of flash materials. Received: 18 April 2001 / Accepted: 14 September 2001 / Published online: 17 October 2001  相似文献   

16.
梁培 《光学学报》1989,9(12):085-1091
闪光光谱仪应用电荷耦合器件和数字化技术,可以获取瞬间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文中通过对闪光光谱仪能量关系的分析,结合0.36μm~1.0μm区域的脉冲氙灯光谱曲线实例,阐述了光栅相对衍射效率对闪光光谱仪输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乙醇-甲酰胺,乙腈-甲酰胺,乙醇-环己酮,乙腈-环己酮四种混合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拉曼光谱对四种溶液体系的闪点行为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测定四种溶液体系的拉曼光谱和闪点,结合溶液拉曼光谱的特征峰强度比和拉曼位移的变化,探索四种溶液闪点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溶质的拉曼特征峰强线性增加,混合溶液的闪点降低。采用三次多项式分别对四种溶液体系的闪点与拉曼特征峰、溶液浓度的关系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良好。混合溶液的闪点随拉曼特征峰强比、溶液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同。该试验方法将有助于从分子结构角度分析混合溶液的闪点变化规律,同时该方法可用于混合溶液闪点的实时在线检测。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等离子体闪光法,是根据探测器是否接收到来自薄膜样片周围发射的闪光信号,对薄膜是否发生损伤进行评判,这样的评判方法极易把空气与薄膜的等离子体闪光混淆而发生误判。为了消除这种误判,提出通过比较空气和薄膜各自的等离子体闪光的点燃时间,利用两者时间上的差异,实现对传统等离子体闪光法误判现象的消除方法。为了验证新方法的可靠性,借助于多光子吸收和级联电离理论,建立了空气等离体子体点燃时间的计算模型,根据薄膜与激光的相互作用原理建立了薄膜被击穿时的等离子体点燃时间计算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仿真计算了空气和薄膜的等离子体闪光点燃时间分别为1.856和7.843 ns;搭建实验装置以实现对传统等离子体闪光法的更新,在装置中的不同位置设置三个光电探测器分别采集入射激光信号、空气和薄膜等离子体闪光信号,采集入射激光信号的光电探测器置于聚焦透镜的侧面,另外两个探测器位于薄膜样片周围且左右对称放置,分别用于采集薄膜的等离子体闪光信号和空气的等离子体闪光信号,所有光电探测器采集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同步传输至示波器,以入射激光信号为基准信号,其与空气和薄膜等离子体闪光信号的起始时刻之差,分别为空气和薄膜等离子体闪光点燃时间。脉宽为10 ns、波长为1 064 nm的Nd∶YAG脉冲激光以0.015 cm的聚焦光斑半径、82.4 mJ的入射能量作用于光学厚度为λ/4、直径为20 mm的单层Al2O3薄膜样片上后,采集上述激光作用条件下的各路信号,经处理后得到的空气和薄膜的等离子体闪光点燃时间测试值分别为2.7和7.8 ns;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空气的点燃时间总是小于薄膜的点燃时间,二者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当强激光作用于单层Al2O3薄膜表面时,空气等离子体闪光先于薄膜等离子体闪光发生。基于空气和薄膜等离子体闪光点燃时间上的这种差异,利用闪光信号时间上的差别就可准确分辨出薄膜是否发生损伤,从而获得识别薄膜损伤与否的判据,这种从时间差异上识别薄膜等离子体闪光损伤的新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验上均为传统等离子体闪光法误判现象的消除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超高速碰撞闪光强度与碰撞角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测量超高速碰撞过程中产生的闪光现象,进而研究相近碰撞速度、不同入射角度(弹道与靶板平面的夹角)条件下超高速碰撞产生闪光在整个物理过程的闪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设计了适用于瞬态闪光测量的光学高温计测量系统。通过二级轻气炮加载LY12球形铝弹丸,运用设计的瞬态高温计测量系统分别进行了入射角度为30°,45°,60°和90°相近碰撞速度条件下碰撞LY12铝靶产生闪光现象的测量。获得了平均碰撞闪光强度峰值与碰撞角度的关系,平均碰撞闪光强度峰值随碰撞角度的减小而增大,碰撞角度为30°时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石金水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2,34(10):104008-1-104008-7
闪光X射线照相是利用加速器产生的短脉冲X射线对快速运动的致密客体进行透视照相的技术。概述了闪光X射线照相对X射线的性能要求;回顾了闪光X射线照相及其加速器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闪光X射线照相用加速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