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本文解释了La2CuO4+δ(0≤δ≤0.09)和La2-xSrxCuO4(0≤x≤0.3)两种p型系统含铜稀土氧化物中的电阻和Seebeck系数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在室温以上,一氧大气压下的La2CuO4+δ系统趋于失氧;在500 K以上,超导样品显示出失氧的一级相变,并且恢复到反铁磁相。在转变温度T1≈300 K以下,对0<δ<0.05成份的样品,相分离成反铁磁相和超导相;而在Tcρ≈100 K的温度范围内,超导相进一步分离成富空穴和贫空穴畴。在0.04≤δ≤0.09范围内,Tc处的电阻陡降出现了台阶;我们认为,它反映了电子成对的起伏。在La2-xSrxCuO4系统中,对于成分为01≈300 K以上,空穴的运动是弥散的,但是ΔHm=0;而对于x≥0.22的样品,经历了从平滑到Fermi液态的转变。成份为0c1范围(其中空穴继续以弥散方式运动)是亚稳的,但是,在Tcρ≤150 K范围,出现了电荷起伏。当样品冷却通过T1时,对于成份为0.15≤x≤0.2的样品,经历了由弥散到强质量增强巡游电子状态的转变;在Tc处,从均匀的修饰电子的正常态凝聚成超导的载流子对。在超导成份样品的正常态中,不寻常的电子-晶格相互作用,可以归结为在CuO2面上从更离子性的到共价性的Cu:3dx2-r2─O:Pσ键合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轨道杂化和Hubbard U参量随Cu─O键长和Cu原子上的外表局域氧化态都产生灵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常压、高压、高压增氧条件下合成的La2-xSmxCuO4(0≤x≤2.0)结构进行了研究。常压合成样品清晰地反应出样品由T→T+T′→T′相的变化,其中,T相:0相似文献   

3.
 在3~20 GPa压力范围内,测量了含氧量较低的YBa2Cu3O7-δ(δ=0.46)单晶压力增强效应(dTc/dp=4.9KGPa-1);YBa2Cu3O7(Tc0=90 K)单晶在压力下临界电流密度随压力变化;外磁场H=30 kOe时,Tc与磁场、压力关系;压力达16.5 GPa下,Bi2Sr2CaCu2Ox单晶Tc(p)关系(dTc/dp=-0.4 KGPa-1)。发现Y系高温超导体的温度压力导数dTc/dp与Tc0中间呈dTc/dp=b-mTc0线性关系(b、m为常数)。结合压力下Y系超导体结构相变和含氧量对Tc影响,分析这类超导体Tc有很强的正压力效应的原因。把实验结果同几种超导电性微观理论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BiSrCaCuO超导单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材料的实际化学组分与理想的2212相配比组分有着一定的差别,正是这种成分偏析造成了样品的Tc与结构的不同。本文研究了在压力下不同Tc的样品随压力改变Tc的变化关系,发现偏析越大、Tc越低的样品的dTc/dp也越大,而越接近理想组分,则dTc/dp越趋于最小值,还可以从此推断出BiSrCaCuO理想单晶材料的Tc最佳值。压力对超导电性的这种影响可能与耦合链长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常压高温和高压高温条件下合成出了Nd2-xCexCuO4(x=0~0.20)系列样品,对比研究了两种不同条件下合成产物的结构特征与室温至液氮温区的导电性质。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高温高压(1.7 GPa,800 ℃,10 min)合成的样品与常压高温(1 000 ℃,10 h)烧结的样品具有相同的四方结构,但晶格常数随掺杂量变化有所不同,高压合成产物的c轴随掺杂量基本不变,而常压烧结样品c轴随掺杂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两种条件合成的样品在液氮温区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半导体特征,经过一次高温淬火后处理后,高压样品的导电性质明显优于常压样品。实验结果表明,高压可以降低固相反应的合成温度,缩短反应时间,特别是高压的还原作用有利于产物导电性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温高压方法合成了有稀土元素La掺杂的钙钛矿氧化物Sr1-xLaxTiO3。XRD测试表明,在x≤0.5时,样品基本为单相,呈立方相;晶胞体积随x的增加而增加,在x=0.4时开始减小。XPS测量发现,样品中存在Ti离子的变价。讨论了Ti离子价态的变化对晶格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冷压(2.2~5.2 GPa)与热压(2.2 GPa,2.50~950 ℃)对YBa2Cu3O7-δ的正交→四方相转变区和超导电性的影响。冷压保持其正交结构,但破坏了超导性,在98 K(失超点)到室温呈半导体特性,再在空气中烧结,可恢复液氮温区的零电阻状态。以Cu锅密封样品,热压处理至950 ℃,不发生Cu的析出。热压处理后,98 K(失超点)到室温呈半导体特性,再经通氧烧结,于86 K出现零电阻。热压处理过程,从450~950 ℃为正交→四方转变区。950 ℃为转变结束温度,大大高于氧气、空气、氮气、真空状态的温度。400 ℃附近为起始转变温度,低于氮气、氧气气氛的温度。因此相变区加宽。T0-t结束温度升高,与Cu锅的抑制还原作用有密切关系。如降低高压淬火速率(<<102 ℃/s),或随后辅以氧气氛中的后处理,将有利于获得既有高密度又有高Tc的YBa2Cu3O7-δ超导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成功地用超高氧压(~6.5 GPa)及高温(~980 ℃)合成和结构测定的基础上,首次对金属性化合物中LaCuO3中的Cu3+离子给予标定,并研究了它与绝缘体中Cu3+的区别。本论文中合成的LaCuO3为金属性化合物,电导率测量表明在大于13 K无超导电性迹象。XPS测量给出了LaCuO3中Cu2p3/2内层电子结合能相对于La2CuO4或CuO中的Cu2+向高结合能方向移动了约2.6 eV,这一量值远大于NaCuO2(绝缘体)中的Cu2p3/2相对于CuO中的Cu2+移动的值,约为1.3 eV。Auger谱测量表明,LaCuO3的修正了的Auger参数与CuO的基本相同,但L3VV的Auger电子动能相对CuO移动了2.8 eV。这些位移说明在金属性化合物LaCuO3中,Cu3+处在八面体位置上,它与近邻的Cu3+连成单个Cu—O—Cu桥,因此可作为对比p型高Tc含铜氧化物的XPS谱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零电阻温度Tc0达到120 K的TlBaCa3Cu3Oy超导体中,掺入不同含量的Pb后,超导电性受到抑制,点阵常数减小。加压时,Tc先随压力p的增加而上升,样品1(xPb=0.05)的dTc0/dp=1.7 K/GPa,样品2(xPb=0.5)的dTc0/dp=2.2 K/GPa。Tc的峰值随Pb的增加而减小。加压时,对由于Pb的加入引起的Cu—O层的精细结构变化起到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0.1 MPa到0.5 GPa压力范围内,采用脉冲回波重合法(Pulse-Echo Overlap Method)测量了MgCNi3超导体的横波及纵波声速,计算了体弹模量B、剪切模量G等弹性参数以及德拜温度、比热等热力学参数随压力的变化。常压下的θD与cV的值分别为454.82 K和111.30 J/(mol·K)。对B-p曲线作线性拟合,得到体弹模量B0在零压附近的导数B′0,由此建立了MgCNi3的状态方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超高氧压2.3 GPa合成方法,得到超导相含量大于30%的超导化合物La2CuO4+δ所采用的压力是目前所见报导中对La2CuO4化合物施加的最高氧压。湿化学方法测量给出过量氧含量δ=0.05±0.01,而TGA(氮气中)给出δ=0.143。高氧压合成产物经在空气中、不同温度下加热,然后淬火到室温,结果发现超导体在200~300 ℃的加热处理中存在着一个一级相变。经此相变后,超导体转变成反铁磁半导体。TGA及DSC证实了此相变的存在。该相变前后所联系的氧含量变化恰好为湿化学方法给出的结果,这部分与超导电性存在联系的过量氧,实际上引起了Cu2+向Cu(2+2δ)+的转变。该结果强有力地排除了所谓“超氧化物”引起超导电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X射线衍射和Eu2+发射光谱方法研究了非晶玻璃SrB4O7在高温高压下的晶化。结果表明:在5.0 GPa压力下,200 ℃仍为玻璃态,只有几个强度极低的小峰,表明有晶化的迹象;600 ℃时已基本晶化,但为SrB4O7正交相与SrB4O7高压立方相二相共存;当温度提高到1 000 ℃时,晶化成了近单相的与常压SrB4O7粉末晶体相同的正交结构。伴随晶化度的加强,Eu2+发射强度增强,与X射线衍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实验研究了A位离子的化学内压对Hol-xDyMnO3(0≤x≤1)固溶体相结构物理性质的影响,发现掺杂稀土离子Dy3+所引起的内压力可使具有六方结构的HoMnO3向高压正交钙钛矿结构转变,形成六方相、六方相与高压正交相混相以及高压正交相3个区域.利用Rietveld方法,对Hol-xDyxMnO3的X射线衍射数据进行结...  相似文献   

14.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Rietveld结构精修的方法研究了固相线下Pr1-xBa2-yCax+yCu3O7±δ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研究表明:950 ℃、空气条件下,Pr1-xBa2-yCax+yCu3O7±δ(y=0)体系系列样品总是含有两相:Pr123(PrBa2Cu3O7±δ)和BaCuO2;而且,随Ca含量的增加,杂相BaCuO2的含量也随之增加。Pr1-xBa2-yCax+yCu3O7±δ(x=0)体系y=0.1、0.2、0.3、0.4的样品都只含有Pr123单相;y=0.5的样品含有3相:Pr123、Ca2CuO3和Pr4Ca10Cu24O41。另外,Pr1-xBa2-yCax+yCu3O7±δ(x=0)系列样品(y=0.1、0.2、0.3、0.4)中Pr123相还发生了正交-四方晶系的结构转化。y=0.1和0.2的样品为正交晶系,晶胞参数分别为a=0.390 33(4)和0.389 36(1) nm,b=0.389 53(4)和0.387 73(1) nm,c=1.173 38(4) 和1.168 20(2) nm;y=0.3和0.4的样品为四方晶系,晶胞参数分别为a=b=0.387 80(0) 和0.387 67(0) nm,c=1.166 00(2) 和1.165 20(2) nm。在Pr123结构中,Ba离子可以被Pr离子代替,但不能被Ca离子所代替。Ca离子占据部分Pr离子的位置。在Pr1-xBa2-yCax+yCu3O7±δ(x=0)体系中Pr、Ba和Ca离子间的相互替代中,离子半径比化学性质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在950 ℃、空气条件下,Ca离子在Pr1-xBa2-yCax+yCu3O7±δ体系中的最大溶解量是当x=0时,y≤0.4。  相似文献   

15.
爆轰形成的高温、高压持续时间短,使得新生的氧化钛来不及长成较大的晶粒,只能形成大量的类球形纳米微粒。在潮湿的爆生气体环境中,这些纳米氧化钛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如碰撞、摩擦、挤压、渗透和粘附等)比较剧烈,极易聚集成团聚体。初步分析了以硫酸氧钛为钛源、采用爆轰法合成的纳米氧化钛的团聚结构和分散形态,对经过加热至500℃、保温1 h热处理后的纳米氧化钛的团聚结构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爆轰法合成的纳米氧化钛存在软团聚和硬团聚两种形式,而经过热处理(500℃、1 h)的纳米氧化钛的团聚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此外,还分析了纳米粉体的特性、爆轰特点和爆生气体环境等因素对产生纳米氧化钛团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高温高压下合成出了单相的Ba2CuO2Cl2化合物,在高压下对该化合物晶体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测量的压力范围内,Ba2CuO2Cl2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是稳定的,并且其压缩性表现出较强的各向异性,计算得到了Ba2CuO2Cl2化合物的体弹模量和状态方程。  相似文献   

17.
含硼条形金刚石的生成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 470 ℃、5.9 GPa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Fe55Ni29Co16+B4C体系合成出了十分规则的条形金刚石,这在人工合成金刚石实验中是少见的。并与Ni70Mn25Co5+B4C体系中的情形作了比较,探讨了条形金刚石的形成原因,其分析为获得实用性的条形金刚石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纳米SiO2形成柯石英的p-T相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纳米SiO2粉体为原料,在2.0~4.2 GPa、150~1200 ℃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压高温实验研究,得到了该压力温度范围内晶化产物α-石英与柯石英的p-T相图,而且该相图中的相边界在650 ℃以下斜率为负,在650 ℃以上基本水平。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Raman光谱仪(Raman)、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DSC-TGA差热分析仪(TG-DTA)-等表征手段,发现纳米SiO2原粉中水分(包含Si-OH和吸附水)的存在能显著降低合成柯石英的温度和时间,在4.2 GPa压力下得到了目前合成柯石英的最低温度190 ℃。常压下,合成的柯石英在800 ℃以下能够稳定存在,在1 000 ℃以上转化为α-方石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