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红琴 《数学之友》2017,(16):32-32
1案例背景 优化问题设计,以问导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图形的旋转”展示课.两位老师在探索“旋转的性质”时设计了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忠志华  单墫 《数学通报》2005,44(11):51-52
我国的一位学者有一次到国外去考察,听了一堂洋教师的分数加法课.在课堂上,老师首先提问学生21 13等于多少?不一会儿,许多学生纷纷站起来回答:12 31=25.然后,老师又问其余的学生,你们有不同意见吗?其余学生都说没有.这时老师便说:“那好!就让21 13等于52吧!这就是分数的加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判断直线与椭圆位置的研究,大多数老师是引导学生用代数方法,联立方程组,消元后转化为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Δ加以研究,由于运算量很大,不少学生做不到底,以至于半途而废.甚至有老师认为,判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几何法”行不通,因为椭圆没有统一的半径.此说法有点欠妥.何苗,张全合两位老师在《对直线与有心圆锥曲线位置关系判断的探究》(《数学教学》2012年第9期)一文中用“几何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采用“预问问题教学法”进行课外辅导教学 .预问问题法 ,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把碰到的问题 ,经过反复思考、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抄下来 ,给科代表统一收交给老师或由自己亲自交给老师 ,让老师思考后“第二天”给学生作答的一种课外辅导教学方法 .它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去发现问题 ,问懂问题 ,并让老师对每个问题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并在有限的辅导时间内辅导更多学生 .1 预问问题教学辅导的步骤(1 )发现问题 .激励、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有质量和适合自己认知能力的问题 .(2 )预问问题 .把问题先抄好后交给老师 ,以供老师统筹安排 .(3)解决问题 .向学生讲解问题 ,为学生释疑 .(4)巩固问题 .当学生乙来问老师的问题是学生甲已问过的问题时 ,则指派乙去问学生甲 ,当学生丙再来问此题时 ,则指派丙去问学生乙 ,由甲向乙讲解 ,乙向丙讲解…… .这样 ,学生在给别人讲解时 ,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明白 ,还帮助老师辅导了其他学生 .2 预问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2 .1 鼓励学生问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  相似文献   

5.
相传,在狄拉克上学的一所英国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在一节课上给自己的学生出了一道奇怪的问题.下面是用火柴摆成的一个错误的等式:老师要求他的学生们,移动最少根数的火柴棒,使它成为一个真正的等式.结果,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几种移动4根火柴棒使之相等的办法;接着,又有学生找到了只要移动3根火柴便能成立的等式.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完"地球是圆的"后,问学生"懂了吗?"学生齐答"懂了!"老师当即请学生画一幅地球草图,并要求每个人把自己画进去.结果,所有同学都把自己画在地球的上部.问他们"为什么?"又是齐答:"因为画在其他地方会掉下去".这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懂了")与实际知识达  相似文献   

7.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老师课前花了很多功夫去备课与准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因授课方式欠佳,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本该让学生静静思考的时候,老师很快作了提示;本该让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随口说出了答案;本该让学生板演或练习的时候,老师自己却作了板书.有时,甚至出现老师一边说让学生来完成,一边却不由自主地包办代替的现象.不难看  相似文献   

8.
你听懂了吗?     
课堂上老师问学生 ,你们都听懂了吗 ?学生往往回答 ,听懂了 .可是不少同学都问过我这样的问题 :老师 ,为什么我上课都听懂了 ,但做练习时很多题却不会做呢 ?我想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 ,大多数同学对“听懂”的理解是 :公式记住了 ,老师讲解例题时每一步的道理我都听明白了 .问题就在这儿 !学生只是记住了课上所讲的知识 ,所谓“明白”老师的每一步的讲解 ,只是对老师所讲的每一步的道理被动地接受 ,思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学生实际上并未形成能力 ,以至于解题时离开了老师便感到无从下手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  相似文献   

9.
一、缘起在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有规则的自由"是其核心的追求.李老师认为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要结合学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效.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大力学习并推广这种教学方法.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完善的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与监考老师在考试时作弊与不作弊的混合策略进行分析,从博弈论的角度运用最大期望收益与等收益法对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进行求解.结果显示,加大学生作弊的惩罚会导致老师监考不严,而对监考老师的奖励或惩罚越大,学生作弊的概率越小.因此,加大监考老师的激励是降低学生作弊的有效方法.根据经济学激励理论对学校与监考老师的博弈进行求解,结果既能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又能在学校与监考老师之间的序贯博弈中达到纳什均衡,为建立监考老师的激励机制与防止学生作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讨论中发掘问题的教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寅 《中学数学》2003,(3):10-11
人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也要千方百计的为学生设计好许多问题 ,让学生来回答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而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老师往往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一笔带过 .其实 ,这很可能就把一次很好的讨论问题的机会给错过了 .所以在教学中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老师一定要加以格外的重视 ,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来进行分析、判断和讨论 ,通过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所以很可能会在学生中产生争论 ,在争论中明辨是非 .笔者在教学中曾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 已知抛物线 y…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遇到一道题不知怎么解,或者虽然解出来,但方法特别繁,速度特别慢,或者老师一点拨就豁然开朗,而这层窗户纸自己却捅不破.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做如下调查.  相似文献   

13.
常常会听到老师感叹“复习课难上”,抱怨学生“不认真听讲”,而学生则埋怨“复习课无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这样的复习教学,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不进行知识技能的整理,一上课就发试卷,学生做完后,老师逐题讲解.循环往复,以题海代替复习;一种是对知识点简单重现后,将事先归纳好的题型一讲到底,试图以老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本学期每位同学必须确定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小短文.在《一元二次方程》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代数计算也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从不同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运算量和解题速度也就不同,所以代数计算也要讲"策略",只有根据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的中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老师展示的多,学生看的多;老师自问自答的多,学生随声附和的多;关键点、难点被老师直接点破的多,导致学生似懂非懂的多.这种现象产生的直接结果是:课堂上学生都能听懂,课后自己真正会做的少.究其原因,课堂上没有学生自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认真研习李庾南老师的新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对数学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本文记录研习心得,与同研者交流分享.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基本环节"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一是独立自学,即学生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活动形式有"阅读""倾听""演练""操作""笔记"等,关键是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二是群体议论.议论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  相似文献   

17.
生命课堂是学生在老师的安排和引导下有目标、有问题、有形式、有思考、有生成、有反思、有建构、有改变的互动的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课堂.生命课堂的宗旨是通过遵循科学合乎人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终身有益的学习素养.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反映出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体现了以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的"思维的教学"的基本特征.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对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有理数的乘法"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产生困惑,感觉学生对水位的知识不是很熟悉,并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即使有老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这个抽象的过程还是有困难.所以说在有理数的乘法中,创设"负数×负数=正数"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要解决“懂而不会”的现象.很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讲解习题时,讲得非常清楚了,学生却不能理解;或者学生听“懂了”,遇到类似的习题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动手;学生能听懂老师的讲解,可是自己做题时就是难得“想到点子上”.学生能听懂,却不会想,这表明教师只是教会学生某些具体的招式,却没有教会学生思考.有可能讲解过程只是展示了思维的结果,却没有帮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体现了运用数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钱德春老师发表在《中学数学》(下)(2014年3月)上《基于认知与生成的数学思维教学——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节课为例》(以下简称文1)一文后,深受启发,特别对如何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从操作经验入手、从思维受阻处突破、从"死结"打开处寻求生长点等教学智慧、技巧与方法,有了深刻认识.但也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愿与钱老师商榷.一、商榷之点1.学生的错误是否有必要逐一辨析文1指出:"执教老师只是从图1、图2两种拼图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