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巧构平面解析几何模型求无理函数的最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无理函数的最值常见的方法有代数换元法、三角换元法、导数法等.但是有一些无理函数因其解析式结构的特殊性,用以上常规的方法不易求其最值,若能仔细分析无理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点,数形结合,构造出相应的平面解析几何模型,利用其“形”的特征,可转化为求平面解析几何模型(曲线)上的一动点到模型外两定点的距离和(差)的最值,或动点与定点连线的斜率最值,或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与该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值,从而暴露了问题的本质,使复杂抽象的函数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本文根据动点所属不同的平面解析几何模型,分类举例说明.1.动点在直线上…  相似文献   

2.
巧构平面解析几何模型求无理函数的最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波 《数学通讯》2007,(4):17-18
求无理函数的最值常见的方法有代数换元法、三角换元法、导数法等.但是有一些无理函数因其解析式结构的特殊性.用以上常规的方法不易求其最值,若能仔细分析无理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点,数形结合。构造出相应的平面解析几何模型,利用其“形”的特征,可转化为求平面解析几何模型(曲线)上的一动点到模型外两定点的距离和(差)的最值.或动点与定点连线的斜率最值,或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与该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值,从而暴露了问题的本质,使复杂抽象的函数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本文根据动点所属不同的平面解析几何模型。分类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3.
根据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及“导数的几何意义”等知识点的考试要求都是B级.求曲线上的点到直线距离涉及“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导数及其应用”二大章节,是高考中重点考查内容.其基本解题策略是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到相应的距离函数,再借助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如基本不等式法、导数法、数形结合法等)求其最值得到所求最值.  相似文献   

4.
有两个动点A和B,它们分别在两定曲线(其中至少有一曲线是圆)上运动,求|AB|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答这类问题时,不少学生往往按照常规求最值之方法,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求|AB|的最值,就是求A、B两点间距离的最值,因此首先建立|AB|的函数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数学》2003年12月上期第2页 《导数与解析几何问题》一文中,例1:在x2=2y 上求一点P,使P到直线y=x-4的距离最 短.作者用了以下三种方法来解: 法一为设点法,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解析几何中有一类求|PA|+|PB|最小值问题,用距离公式直接求解比较复杂,本文介绍两种常见转换方法.经过转换后,再利用"两点间线段最短"或"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来解决问题.一、动点过直线,对称转换例1动点P在直线l:y=2x-5上,点A(1,2),点B(2,4),求|PA|+|PB|最小值.解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6,2),  相似文献   

7.
最值问题涉及到函数、不等式、三角、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内容,特别是导数知识的介入,求最值成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我在高考复习中讲一个最值问题时却引起了意外的探究.1问题求曲线C:x12 y12=1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解法1由重要不等式x12 y122≤x y2,得x y≥12.而x y2≤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会用导数函数的最值和极值.作为基础知识的导数的几何意义中,求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和"过"某点的切线一类问题,让学生陷入了迷糊状态.下面举例来说明.例1曲线y=x3+x+1在点P(1,3)处的切线方程为___.解因为P(1,3)在曲线上,在该点处的切  相似文献   

9.
<正>函数中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值(取值范围)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型:(1)两个动点分别在两个函数图像上;(2)两个动点分别在一个函数图像和一个圆锥曲线上;(3)两个动点分别在一个函数图像和一条直线上.下面通过例子具体谈一谈函数中两动点间的距离的最值(取值范围)的三种类型的探求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友华 《数学通讯》2014,(17):29-30
导数是解决函数的单调性、最值、不等式证明等问题的有力工具,其应用相当广泛,因而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与热点,但考生在这里失分较多,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是导数的重要应用之一,本文对此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归纳总结出了几种常见问题,供广大教师和同学们参考.1.给定切点的曲线切线问题例1求曲线y=xex+2x+1在点(0,1)处的切线方程.解因为点(0,1)在曲线y=xex+2x+1  相似文献   

11.
黄日富 《数学通讯》2021,(3):17-19,49
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公式之一,最近的模考题以及自主招生考题中出现了一类以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背景的复杂代数式求最值问题.本文举例说明如何借助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来快速求解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是解析几何中常见的问题,既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之一,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主要有:圆锥曲线定义转化法、切线法、参数法、函数法和基本不等式法等.策略一、圆锥曲线定义转化法圆锥曲线定义转化法就是根据圆锥曲线的定义,把所求的最值问题转化为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等,这是求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其关键是用好圆锥曲线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导数是新教材中加入的内容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方法 ,如利用导数求切线、判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以及求极值和最值 .但如果我们对导数的意义作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就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 ,运用导数方法可以比其他方法更简便地解决有关问题 .例 1在x2 =2 y上求一点P ,使P到直线y =x -4的距离最短 .方法 1设点P(x0 ,y0 ) ,则P到直线距离d =|x0 -y0 -4 |2 =x0 -12 x20 -42=12 (x0 -1) 2 + 722 =12 (x0 -1) 2 + 722 ,可知 ,x0 =1时 ,d的最小值为724.∴ P点为 (1,12 ) .方法 2 平移直线y =x -4 ,使它与抛物…  相似文献   

14.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学生解题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它牵涉到很多代数与几何的方法,本文拟从课本上一道例题出发,多角度研究一类最值问题.问题1设P(x,y)是圆x~2+y~2=4上的动点,F(1,0),研究|PF|的最值.分析该问题是课本上一道例题,研究定曲线(圆)上的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相似文献   

15.
解析几何中,已知P1(x1,y1)、P2(x2,y2),其间的距离由公式来求,但在涉及到直线与曲线相交等问题时,两点问的距离若用这个公式来求解,会显得复杂,而通过恰当的转化,则简单易求.这里总结常见的距离计算的转化方式,供复习参考.1距离与斜率的转化求直线与曲线相交时两交点间的距离,通常利用韦达定理转化为用直线的斜率k或线的交点坐标.例1椭圆与直线x+y=1相交于A、B两点,C为AB中点,若O为坐标原点,OC斜率为,求a、b.例2已知椭圆,过其左焦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与椭圆及其准线的交点从左到右的顺序为A、B、C、D,记.(1…  相似文献   

16.
<正>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大多由动点而产生,找出动点(相应动线)的某个特殊位置,常常能确定最值.2014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有些将圆的知识与最值问题综合起来考查,我们可以采取"谋定而后动"的策略,通过考察"特殊位置"来解题.1.通过定点与圆心连线与圆的交点求出定点到圆上动点距离之最值  相似文献   

17.
<正>求解两距离和的最值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类常见的题型,其求解的策略主要有利用不等式放缩、三角换元、转化为共线等,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类解读,以帮助同学们掌握此类问题的转化技巧.1不等式放缩求距离和的最值例1已知直线l_1:kx-y+4=0与直线l_2:x+ky-3=0(k≠0)分别过定点A,B,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的提出习题 已知圆台的母线长为 2 ,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 1和 2 ,有一动点 P从下底面圆周上一点 A开始出发 ,绕圆台侧面一周再回到 A点 ,求动点 P经过的最短路程 .为了便于研究 ,把问题一般化 :“已知圆台的母线长为 l,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 r′和r,有一动点 P从下底面圆周上一点 A开始出发 ,绕圆台侧面一周再回到 A点 ,求动点 P经过的最短路程 .”(如图 1 )2 解决方法这是求几何体表面两点间最短距离问题 ,考虑到圆台侧面可展开成平面图形 (一个扇环 ) ,因此 ,把空间问题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 ,只需求这个扇环上相应两点间的最…  相似文献   

19.
<正>根据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结论1求动点P到两定点M、N距离和|PM|+|PN|的最小值时,利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易得到不等关系|PM|+|PN|≥|MN|,当且仅当点P在线段MN上时等号成立(如图1).结论2求动点P到两定点M、N距离差||PM|-|PN||的最大值时,利用三角形中  相似文献   

20.
运用多种方法,求所给直线、圆、椭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的最值,以及求椭圆上一动点到一焦点与椭圆内(外)一定点距离之和的最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