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基础课的教学实践经验,阐述数学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强调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把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  相似文献   

2.
上一堂课犹如写文章,要整体构思本课的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课堂引入是一堂课的开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是教师课程观、教育观的反映,是学生主体学习的依托,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相似文献   

3.
张娟 《数学之友》2022,(4):21-22
如今教育界普遍认为:生动有效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滔滔不绝和学生的默默无声,也不是满堂课的热闹与虚假繁荣.这样的课堂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只是关注学生的浅层学习,没有深度挖掘知识的真正难点,更没有挖掘学生具体存在的思维困难.因此“深度学习”成为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构建高中数学的有效课堂,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4.
由于家庭作业长期停留在解题模仿水平,且过度练习现象普遍,导致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采取师生在课堂完成全部“教与学”活动,教师不留统一书面家庭作业的教学形式,使每个学生课下、校外轻负非放任,自主学习日有所得,实现家校共育,“全员”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堂课也要有思想方法上的主题 ,而且这主题要较自然的蕴涵、渗透在课的展开之中 .每堂数学课 ,只有题型与训练 ,从头到尾 ,内容充斥得满满的 ,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一概视而不见的做法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非议 :这样的课 ,还有重要方面需改进 !然而 ,一堂课 ,每讲一道题 ,末了总是去贴上一个个标签 :这是运用方程思想 ;那是逆向思维 ;…只是这样做 ,效果也不会好 ,学生只多听到了一个个名词 ,许多人还不知其所云呢 .每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不是都要去揭示 ,不是揭示了就多多益善 .根据内容的特点与需要 ,在一堂课上 ,重点突出一两个就可以了 .凡所注目的 ,结合内容的展开 ,适度地作点说明 ,主要是要渗透与蕴涵在整堂课的过程之中 .比如 ,这一课的思想方法上的主题就是 :化归与理解 .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中学课堂教学,教师是通过讲或写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自己的语言和板书。板书包含板画,下文统称板书。 板书是每位教师上好每堂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它不但能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概括性,还富有启发性和示范性;它不但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而且能表明  相似文献   

7.
新课导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展开,学生注意力的集散,都与新课的导入有关.一堂课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怎样精心挑选,合理利用习题,达到巩固课堂知识,掌握所教方法,增进教学效果,是值得教师们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拟就数学习题的布置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一、作业中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每堂课的教学都有一个中...  相似文献   

9.
徐章韬 《中学数学》2012,(19):18-19
一、引言最近,张奠宙先生指出:导入和创设情境是有区别的,不可能在每堂课都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不能天天搞.而导入则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导入的价值和实行的办法是要思考的问题.导入强于创设情境,导入作为艺术在中国已经成形了,导入的价值和施行方法应该立起来.每节课都要引入[1].张先生的话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要把张先生的思想落到实处,就要从小处着手,从近处着手.用数学史作课堂教学的引子是个不错的主张.但数学史的运用绝不仅仅限于用有趣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而是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底蕴.若能用信息技术使数学史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重庆涪陵市第二中学校聂广华德国教育家第斯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首先在于善于“问”,所以数学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每堂课,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数学新课程在全国基本上全面铺开,作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首要的任务就是熟悉教材,许多教师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往往是一堂课一堂课的备课,好一点的教师会关注一堂课在一小节中的定位,再好一点的会关注一章的设计.但是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树立整体把握的理念,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了解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若干条主线.它有利于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形成全局性的认识,有利于教师恰当设计自己在单元教学中的起始课,有利于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步到位”做法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渠东剑 《数学通报》2007,46(12):21-23
1问题的提出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几乎是每节课都不能少的.的确,在一堂课临近结束的时候,全面总结一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学习探究的历程,领悟重要的思想方法(包括学习方法),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深化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教师总结反思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秦利芳 《中学数学》2012,(15):52-53
近几年来,经常有一些高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课上听得懂,课本也看得懂,自己却不会做题,看看别人的答案似乎又明白了."同时还听到许多同行的抱怨:"讲过的题目学生还会做,没见过的就难以下手了."这就是因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应该每一堂课中,教师应当将数学的思维方法与具体知识相结合,长期训练下来学生即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也体会了解题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钱珮玲 《数学通报》2008,47(3):22-23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整体性和联系性,是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数学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要求数学教学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高中数学和中学数学的内容,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高中数学和中学数学的内容,才能对每一章节、每一堂课的内容的地位、作用有深入的分析,对重、难点有恰当的定位,也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地分配时间.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把每堂课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通过对实际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教师以课时为单位实施“碎片化”教学.本文中结合理论对单元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探究.1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在整体思维的导向下,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知识内容、学科素养、思想方法等为线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进行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16.
阶段考试后,我们结合期中小结工作,组织检查小组,重点检查了一年二期三个班的算术教学质量.参加这一工作的共十二人,除数学组全体教师外,有教导主任、工会主席、自然科学教研组长和部分教师及三个班的班主任.检查组在开始工作以前,学习了人民教育五三年十一月号评论「深入地有重点地检查学校教育工作」及同期发表的大连二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检查」等文件,制订了检查办法.检查方式包括阅读文件、  相似文献   

17.
数学归纳法是中学数学中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 ,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本人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 ,尝试过多种方法 .发现采用“实验—建模”法对“数学归纳法”进行教学是提高该堂课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同时也是通过实验、数学建模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能力、达到素质发展的好方法 .1 实验过程1.1 准备按顺序摆放一排立起来的长方块 (如“军旗”粒或骨牌等 ) ,每两个长方块的距离一定 ,确保前一块倒下 ,能推倒后一块 .1.2 实验推倒第一块 ,让学生观察结果 .然后 ,由第二块、第三块、……开始 ,多次重复上述实验 .1.3 结果推倒第n…  相似文献   

18.
钱佩玲 《数学通报》2008,47(1):11-12,16
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强调整体性和联系性? 强调整体性和联系性,是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数学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要求数学教学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高中数学和中学数学的内容,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高中数学和中学数学的内容,才能对每一章节、每一堂课的内容的地位、作用有深入的分析,对重、难点有恰当的定位,也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地分配时间.  相似文献   

19.
对于当今大学基础数学课程教学,要根据现代数学的认知原理和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进行.在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知道所云为何物,努力使学生处于自觉能动的主动学习状态,激发其兴趣,讲清楚每一堂课,使他们能够拾级而上,且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数学教学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中考对于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考试.而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检测教学成绩和评价教学水平的机会.因此备受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关注.每一位教师都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出所有的招数来指导学生的复习工作,并想尽一切办法来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