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科学合理安排陕西省城乡居民家庭减排规划,引导居民实施低碳消费,实现低碳发展.利用LMDI因子分解和Tapio指数法分别研究城乡家庭直接与间接碳排放驱动因素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①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与居民消费支出总脱钩逐渐趋于弱脱钩关系;②家庭人均收入引起的城乡居民家庭直接、间接碳排放量与居民消费支出是“增长连结→扩张负脱钩”;家庭规模引起的城乡居民家庭直接、间接碳排放变化量与居民消费支出是“弱脱钩→强脱钩”;家庭户数引起的城乡居民家庭直接、间接碳排放变化量与居民消费支出是“强脱钩→弱脱钩→增长连结→扩张负脱钩关系”;③除农村家庭直接碳排放变化量外,能源消费强度和家庭消费率引起的城乡居民家庭直接、间接碳排放量与居民消费支出都是“弱脱钩→强脱钩”,能源消费结构和家庭消费结构引起的城乡居民家庭直接、间接碳排放量与居民消费支出都是从较理想的脱钩状态发展为扩张负脱钩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反映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了城市化和碳排放的短期和长期脱钩关系.脱钩研究表明除1996-2001年为弱脱钩或强脱钩外,其他年份基本为扩张性负脱钩;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均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交互作用,经济增长有利于降低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参照资源消耗及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定量表达式-IGT方程和IGTX方程,分别推导出资源脱钩指数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数方程.根据脱钩指数,将二氧化碳排放与GDP脱钩程度分为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未脱钩三种程度,并构建了假设相对脱钩和假设绝对脱钩区间.以辽宁省1995-2012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和GDP增长量为对象,分析了二者的脱钩关系.研究发现,除了1997和1999年二者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其余年份均未脱钩.运用假设脱钩区间模型,分别计算达到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状态的二氧化碳年排放理想值,并与现值进行比较,得到各年节能减排的压力值.研究结果表明:相对脱钩的压力相对较小,减排压力在0-1671万t之间,占基准年碳排放量的0%-12.23%;绝对脱钩的压力较大,减排压力在320.77-4899.84万t,占基准年碳排放量的2.35%-23.94%.  相似文献   

4.
基于福建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规定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测算福建省2003-2015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城市化率和贸易密度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分析各因素对福建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同时探讨在四种经济增长情况下,福建省2015-2020年人均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结果显示GDP增速越快,人均碳排放量增长也越快,而当GDP增速维持在9%时,福建省的人均碳排放量可以实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IPCC关于交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2005-2011年江苏省交通碳排量构成和交通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基于LMDI分解技术,从交通能源强度因素、交通运输业经济份额因素、第三产业增加值因素和交通能源结构因素四个方面对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的变化进行分析.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能源强度呈明显下降状态,在其影响下交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说明交通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交通碳排量呈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因素影响最大,体现为正效应,促进交通碳排放,交通能源强度因素和交通运输业经济份额因素体现为负效应,交通能源结构因素除2011年均体现为负效应,抑制交通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实现经济增长同时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减量化已是国际共识.将2005年设为基期,在Tapio脱钩钻石模型基础上,推导出由CO_2排放复合增长率和经济增长复合增长率构成的脱钩指数模型,从经济学视角重新定义了脱钩弹性,给出强负脱钩、衰退强脱钩、衰退弱脱钩、扩张连结、弱脱钩和强脱钩6种脱钩状态,并将CO_2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构建为包含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源因子、结构因子和节能因子的乘积,并经两极分解方法得到碳源因子效应、结构因子效应和节能因子结构效应的表达式.根据CO_2排放脱钩趋势阶段性,将研究期分为2006-2008年、2008-2011年和2011-2014年,研究结果表明我国CO_2排放已经稳定步入弱脱钩通道;碳源效应、结构效应和节能效应与脱钩指数同向变化,脱钩恶化时,碳源起主要推动力;脱钩改善时,节能效用明显;结构效应在脱钩恶化和改善时均同向变化.基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增长率以及在化石能源中的比重,假设煤炭和石油产生的CO_2分别以0.4%和0.05%速度递减,天然气产生的CO_2以0.1%速度递增,得到2015-2020年的CO_2排放量,经线性回归测算出2015-2020年的GDP值,然后逐年比较CO_2排放强度,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CO_2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1.50%,表明基于稳定的弱脱钩态,坚持当前的能源政策、减排政策和经济政策等,我国可以实现既定的2020年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对我国物流业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技术,建立中国物流业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1-2010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运输方式、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以及人口等6种因素对物流业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物流业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在研究期间呈指数增长的趋势.运输方式对碳排放增长也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虽然表现出拉动作用,但效果微弱.而物流发展因素则对物流业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应大力推进物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发挥物流发展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同时,优化物流运输体系,形成以铁路为主体,水运和管道为支撑,公路和航空运输为辅的低碳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对2005-2014年间广东省物流业碳排放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基于LMDI分解方法,对广东省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物流业的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增长的推动作用最显著,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果不明显,而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增长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得出要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来实现广东省物流业低碳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0~201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对空间区域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均为各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关联度的结论保持一致.北京、辽宁、吉林等16个省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而天津等其他14个省市碳排放总量还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这点隐含说明当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时,该区域也将拥有更多优势条件来减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0.
能源及其引致的碳排放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全局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严峻的能源挑战.节约能源、大幅度改善能源效率是我国应对能源和气侯变化挑战的一条极其重要且有效途径.本文综合考量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及经济增长等4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一次能源利用的CO2排放及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提高碳生产率对保持碳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2002-2012年26个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通过构建Tapio脱钩指标对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碳生产率总体在波动中上升,存在阶段性特征,行业差异明显,且第二产业总体水平偏低;行业脱钩指数总体呈现出弱脱钩—增长连结交替出现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运用BP内生结构突变点检验、考虑结构突变的ARDL模型和基于VECM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利用我国1985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探讨经济增长、城镇化、技术创新、贸易开放与我国人均碳排放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以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碳排放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减少人均碳排放,技术创新与人均碳排放显著负相关,而贸易开放会引起环境恶化。短期来看,贸易开放与人均碳排放显著正相关,而其他变量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均不显著。此外,基于VECM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实所有解释变量均为人均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且经济增长、贸易开放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dynamical behavior and mathematical propertie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fractional‐order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system. Theoretically, the conditions of local stability of fractional‐order system's equilibrium points are obtaine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dynamics of this system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asymptotically stable attractor is found. Combined with the fractional‐order subsystem, we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more, we discretize the fractional‐order system and giv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its stabiliza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stability of the discretization system is impacted by the system's fractional parameter.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e richer dynamical behavior of the fractional‐order system and verify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for Resource Managers
  • The impact of carbon emissions on economic growth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 Control measures on people's low‐carbon life through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re required to prot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 New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technolog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针对我国制造企业生产和碳排放现状,在设定经济发展速度所决定的制造企业限额碳排放约束下,构建了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模型,研究政府如何制定碳税和补贴相结合的复合调控政策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量。通过数值仿真结果,分析企业产量、产品价格与调控政策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能够在降低碳排放量的同时维持企业的发展,单位碳税和超标碳排放量并不是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是总趋势可以看出,超标的碳排放量与单位碳税是正向关系;不同情境下的单一制造企业或不同情境下的多个制造企业的单位碳税和补贴不同,政府可以设置差异化碳税和补贴;碳税和补贴的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在-1%和1.5%之间,说明可以在降低碳排放量和满足生产量的同时使现实生活中产品的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针对我国制造企业生产和碳排放现状,在设定经济发展速度所决定的制造企业限额碳排放约束下,构建了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模型,研究政府如何制定碳税和补贴相结合的复合调控政策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量。通过数值仿真结果,分析企业产量、产品价格与调控政策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能够在降低碳排放量的同时维持企业的发展,单位碳税和超标碳排放量并不是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是总趋势可以看出,超标的碳排放量与单位碳税是正向关系;不同情境下的单一制造企业或不同情境下的多个制造企业的单位碳税和补贴不同,政府可以设置差异化碳税和补贴;碳税和补贴的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在-1%和1.5%之间,说明可以在降低碳排放量和满足生产量的同时使现实生活中产品的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7.
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推荐的参考方法和参数,评估和计算中国1997年-2007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应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39.66%;产业结构效应次之,为-28.23%;能源结构效应最小,为-11.43%.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通过VAR分析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辽宁省1978-2009年碳排量、能源消耗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广义脉冲反应分析,得出不同于以往的"N"型EKC曲线.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辽宁省持续提升的GDP不断刺激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但环境变化却不是推动省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辽宁目前的环境质量正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恶化,环境质量的提升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