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赵良仲 《催化学报》1986,7(3):225-229
用XPS测量了分散在碳箔载体上的金属钴和氧化钴的钴内层电子结合能和俄歇电子动能。结果表明随着它们在载体上的分散性增加,内层电子结合能向高结合能方向位移,俄歇电子动能向低动能方向位移。借助于原子终态弛豫和初态电子组态效应对这种位移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分散在碳箔载体上的氧化钴的例子表明,出现能量位移的分散性的上限大约是一个单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发展了多种新的合成氚(H~3)标記化合物的方法。但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热合成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当一个原子核俘获中子后,立卽发射出不同的粒子(n,α,β,p等),使这个原子核受到一种反冲作用力,卽产生“反冲”,受反冲的原子称为反冲原子,或称它为“热原子”。理論計算表明,反冲原子所具有的反冲能量,一般至少为几百电子伏特,而原子在分子中的结合能只不过3—5电子伏特左右,因此,反冲能量足以使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在反冲原子经过的路程中,使周围介质中的分子、原子电离、激发或分解,从而引起化学反应,形成示  相似文献   

3.
自从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是由带正电的核及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后,便有分子中电荷分布的原子点电荷模型:即在分子中某些原子上带适量的正电荷,而在另一些原子上则带适量的负电荷。但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进一步认识,和有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力学后,得知分子中电荷分布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正电荷集中在各原子核上,而带负电的一部分内层电子虽仍围绕着原来的原子核运动,但另一部分原来各原子的外层价电子  相似文献   

4.
对于每一个初学化学的人,必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说一个原子的电子和原子核是具有相反电荷,那么为什么电子不会掉进原子核里呢?”为了应付这一困惑的问题,教师(尽管不认为这是应给出的答案)可以说:“因为电子绕核运动类似行星绕太阳一样”。实际上这样的答复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5.
亚甲基蓝在云母表面吸附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XPS测定吸附前后亚甲基蓝(MB)各原子的电子结合能的变化,以判断原子化学环境的改变,从而确定MB在云母表面的吸附位点是二甲胺基上的氮原子.通过AFM测量得到吸附于云母表面的MB分子的平均高度为0.820 nm,这证实了Hähner吸附模型的正确性,即MB分子的最大横截面以65~70°倾斜在云母的(001)表面上.  相似文献   

6.
一、使学生认识世界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这些观点直接地向学生硬灌。而必须把化学课的讲授和辩证法则联系起来。例如,在开始讲解物质时,就要广泛地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了解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然后再逐步深入地研究物质的内部构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等组成。因为分子、原子、质子、电子……等小微粒都是不能直接知觉的。当形成这个概念时,如果不能以生动的事例来证明,就很可能把学生引导到唯心主义的道路上去。例如最初介绍原子-分子论时,有的学生就说:“讲了半天原子、分子,到底什么样谁也没看见过,说不定这是科学  相似文献   

7.
一、Szilard-Chalmers效应基本原理大家知道,凡有一作用力,必有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三定律。这种作用也存在于原子核反应中,例如,在核转变时,原子核放出不同的粒子(γ-,α-或β-粒子等),使这个原子核受到一反作用,因而产生“反冲”,受反冲的原子称为反冲原子。理论计算表明,反冲原子所具有的反冲能量,一般至少为几百电子伏特,而原子在分子中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前言原子核活化分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活化过程,即将稳定的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转化为放射性原子核的过程。二、分析过程,活化后经放化分离,分出欲测元素,再测其半衰期和放射性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称为放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则是对活化后的原子核利用γ能谱仪测量γ射线的能量和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在一些情况下,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活化分析工作开始于1936年,Hevesy 和 Levi 两  相似文献   

9.
氩、氦、氪、氖、氙、氡是在1894—1900年间陆续发现的。从本世纪初叶以来,在大量实验工作的基础上,原子结构理论逐步得到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物质的化学性质一般由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所决定,建立了原子价的电子理论。而这六个元素的原子,其最外电子层恰好形成了“稳定的八隅体”结构。这对它们不易参加化学反应的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遗憾的是,这种概念被绝对化了,硬把这六种元素划为不  相似文献   

10.
紫外光电子能谱与分子轨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赫芝于1887年观察到光电效应,后来,爱因斯坦于1905年建立了光电效应的定量关系: E_b=hv-E_k (1)式中E_b为电子电离能或结合能,hv为入射光子能量,E_k为电子动能。这也就是今天由光电子能谱实验求算电子结合能的基本公式。但是对这种电子本身的实验研究,由于它的平均自由程较小,所以只是在六十年代超高真空和电  相似文献   

11.
奇异原子包括两类,一类是在正常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被其它负粒子代替。能够代替电子形成奇异原子的负粒子目前有七种:μ~-,π~-K~-,(?),∑~-,(?)和(?)。前三种粒子形成的奇异原子称为“介子原子”。后几种称为超子原子。在“基本粒子与奇异原子化学”一文中曾对此做了初步介绍,并提到奇异原子的形成和它们  相似文献   

12.
1 简短历史能量为几十至几千电子伏特的电子与分子碰撞,通常发生多种变化,其中一种是碰撞电离(即被碰分子的某个电子被入射电子击出).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进去一个入射电子,出来两个出射电子(被击出来的称为击出电子,被散射的称为散射电子).所以,碰撞电离也称为(e,2e)反应.人们很早就对这样的反应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但是,一直到七十年代,人们还没有看出它的重大潜在价值.(e,2e)反应的重大意义是在原子核物理的启示下被发现的.经过多年的努力,(e,2e)研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现在已经形成一个以(e,2e)反应为中心的研究领域:电子动量谱学.它能相当精密而且直接地提供原子、分子和固体薄膜中电子的能  相似文献   

13.
化学键相互间的作用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子结构理论方面,作了下列两点贡献:首先建议了用双电子或多电子键函数作为近似基础,来计算分子的近似能量和近似电子云分布。这样计算得来的结果,一定会比用分子轨道理论或电子配对理论好,因为它更真实的反映了分子的化学性质,同时它也包括了后两者,而以它们为特例。我们得到了分子结合能的表示式,用表示式证明了分子结合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键的结合能,另一部分是键与键间的作用能。其次是建议了一种新方法,把在计算化学键相互间的作用能中遇到的一些三中心和四中心积分,还原为容易计算的二中心积分。这方法比以往所用的好,因为它计算比较简单,同时限制性也小。  相似文献   

14.
周公度 《大学化学》1987,2(1):20-22
原子轨道(又称原子轨函)的图形和电子云分布的图形是化学教学中的基本内容,是了解原子结构的关键之一。在教学中正确地表达这两种图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一环。通常原子轨道图形由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原子轨道ψ的等值线图形表示。在二维平面上作图时,常选择通过原子核和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在这平面上画出等值线。图1示出几种原子轨道的等值线图。  相似文献   

15.
使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研究了一系列无限长、 超细的钛金属线的结合能和电子性质, 并得到了这些超细金属线的电导. 结果表明, 超细钛金属线单位原子的结合能比体材料的结合能低得多, 而且与金属线截面半径的倒数在所计算的纳米范围内成线性反比关系. 钛金属线的电子结构性质表现出渐进的尺寸演化和明显的结构关联, 当金属线直径大于1 nm时表现出类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 这与Ti团簇的电子结构性质相似. 对电导的计算发现, 金属线的电导随着线尺寸的变粗而增大, 电导通道的数目由金属线的结构对称性和粗细所决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一些钼络合物的X光电子能谱,测定了钼3d电子的结合能(E_b),并讨论了钼的氧化态和桥连原子对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利用X光电子能谱(XPS)对一些膦,胂叶立德化合物的P-C键和As-C键的研究。测定了膦化合物的P 2p和胂化合物的As 3d电子的结合能量(E_b)。按改进的Pauling电负性法计算了被测原子的有效电荷。根据与三苯基膦(三苯基胂)比较的结果,讨论了结合能位移(即化学位移)与结构的关系。我们认为所测原子的E_b升高,说明它带正电荷,应是叶立德结构。又从化学位移的相对变化率不同,似乎胂化合物叶立德贡献多,而膦化合物叶仑贡献多,这与二者的化学反应活性相符  相似文献   

18.
穆斯堡尔效应是指在固体中原子核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效应。1957年,R.L.Mossbauer的发现揭开了观察这种无反冲事件的序幕,此后不久,也为化学家们所感兴趣,特别是在Kistner和Sunyar研究了Fe_2O_3中Fe~(57)的穆斯堡尔效应,发现γ射线共振能量与Fe原子核所在的周围环境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有关,即不同化学环境引起了γ射线能量的差别。他们的研究说明,用这样的共振原子核作为探针,对能量探测的灵敏度很高,利用它可以测量原子核与其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子不带电荷,与原子核和电子间没有库伦相互作用。中子有磁矩,但其作用几率与带电粒子相比小一百多万倍。所以中子与物质的作用主要是与原子核的作用。中子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可引起下列几种过程:(1)弹性散射,(2)非弹性散射,(3)放出带电粒子的核反应,(4)核裂变,(5)辐射俘获。在弹性散射时原子核的质量愈小,中子损失的能量或原  相似文献   

20.
王会芳 《化学教育》2014,35(4):16-18
基于测不准关系式,运用数学推导的方法,证明并解答了电子为什么不掉进原子核里去、电子绕核运动速度的大小、原子核是否具有动能以及氢原子半径的大小等关于原子基本结构认识的常见问题,揭示了测不准关系和原子结构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测不准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