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偏光显微镜(PLM)、DSC、IR和WAXD等测试方法对聚环氧乙烷(PEO)/聚乙基唑啉(PEOx)共混体系结晶行为及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EO含量在30%以上的共混体系中,几乎完全被球晶充满,非晶态PEOx作为微区分散在大球晶之间或之中;含量为20%的共混体系照片上呈树枝状晶;含量低于10%时则看不到结晶出现,体系形成单一的非晶相.对任何组成的共混物,均只出现单一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而且符合Fox方程揭示的规律;随PEOx组分含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结晶度减小,熔点下降,并利用平衡熔点方程计算出PEO与PEOx的相互作用能密度.非晶PEO与PEOx热力学相容,其相容性是由于这两种分子间存在着特殊相互作用.PEOx的加入不会改变PEO的晶胞参数.  相似文献   

2.
聚β—羟基丁酸酯/聚醋酸乙烯酯共温物结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DSC,POM,WAXD实验方法研究了聚β-羟基丁酸酯/聚醋酯乙稀酯(PHB/PVAc)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共混物中非晶组份PVAc含量的增加,PHB结晶的活化能增大。用Avrami方程处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PVAc的加入对PBH结晶的生长方式影响不大,但结晶速率却明显下降。WAXD实验表明,PVAc的加入入不影响PHB的结晶结构,但微晶尺寸和结晶度却明显变小。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与D  相似文献   

3.
以DSC,POM,WAXD实验方法研究了聚β-羟基丁酸酯/聚醋酸乙稀酯(PHB/PVAc)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共混物中非晶组份PVAc含量的增加,PHB结晶的活化能增大。用Avrami方程处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PVAc的加入对PHB结晶的生长方式影响不大,但结晶速率却明显下降。WAXD实验表明,PVAc的加入不影响PHB的结晶结构,但微晶尺寸和结晶度却明显变小。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与DSC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制样过程对聚β-羟基丁酸酯(PHB)/聚醋酸乙烯酯(PVA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结晶行为的影响,DSC、SAXS、POM等实验结果表明,PHB/PVAc共混物经溶液成膜后处于分相的状态,PVAc对PHB的结晶能力影响不大,而经熔融处理后,PHB/PVAc共混物则处于相容的均相状态,随PVAc在共混物中含量的增加,PHB的冷结晶温度升高,球晶增长速率下降,织态结构变得不规整。当PVAc的含量高于80%时,PHB失去结晶能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制样过程聚β-羟基丁酸酯/聚醋酸乙烯酯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结晶行为的影响。DSC、SAXS、POM等实验结果表明,PHB/PVAc共混物经溶液成膜后处于分相的状态,PVAc对PHB的结晶能力影响不大;而经融处理后,PHB/PVAc共混物则处于相容的均相状态,随PVAc的含量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用DSC和WAXD方法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聚(乙烯丙烯辛烯-1)(HDPE/EPO)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共混物的DSC曲线皆呈单峰,表明共混体系形成了共晶。晶胞参数a及结晶度随共混物组成而变,进一步证明HDPE/EPO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用DSC和WAXD方法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聚(乙烯丙烯辛烯-1)(HDPE/EPO)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共混物的DSC曲线皆呈单峰,表明共混体系形成了共晶。晶胞参数a及结晶度随共混物组成而变,进一步证明HDPE/EPO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李三喜 《应用化学》1995,12(2):88-91
通过DSC和WAXD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HDPE/LDPE/EVA)三元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和结晶性能,发现当HDPE含量小于40%时,EVA对LDPE起稀释剂作用,促进HDPE、LDPE的晶相分离,使HDPE、LDPE单独结晶,当HDPE含量高于40%时,LDPE片晶入进HDPE晶相,形成与LDPE在片晶水平上的共晶。  相似文献   

9.
通过DSC和WAXD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HDPE/LDPE/EVA)三元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和结晶性能。发现当HDPE含量小于40%时,EVA对LDPE起稀释剂作用,促进HDPE、LDPE的晶相分离,使HDPE、LDPE单独结晶.当HDPE含量高于40%时,LDPE片晶进入HDPE晶相。形成与LDPE在片晶水平上的共晶。  相似文献   

10.
利用DSC、DMA、TEM和XPS对[PSF-PDMS-PHS]n/PSF共混物的相容性及表面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DMS在共混物表面的富集与PSF均聚物和[PSF-PDMS-PHS]n中硬段的相容性有关;PDMS在相容的共混物体系表面的富集与对应的多嵌段共聚物组成基本相近;不相容共混物体系表面PDMS的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当共混物本体中有机硅含量从1%增至5%,表面层PDMS的含量迅速增加,可达到嵌段共聚物中PDMS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甲基硅氧烷-b-乙二醇嵌段共聚物(DMS-b-OE)对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PDMS/PU)共混体系的增容,重点研究了增容共混体系的微观形态结构和软科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力学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DMS-b-OE对PDMS/PU具有优良的增容作用,改善了PDMS/PU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提高了该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其抗张强度由3.4MPa提高到7.6MPa。  相似文献   

12.
DSC和FTIR测试表明,结晶/非晶共混体系聚(β-羟基丁酸酯)(PHB)/聚双酚A羟基醚(PBHE)是部分相容的.熔融结晶退火可以大大提高共混物的结晶度,增加其相容性,75/25组分PHB相结晶度最大,50/50组分(020)、(130)晶面微晶尺寸最大.SAXS研究表明,纯PHB的中间层约为1.5nm,片层厚约4.0nm;共混物的中间层在2.0nm左右,片层厚在5.0—7.2nm之间,50/50组分片层最厚.75/25组分晶相和非晶相的密度差最大.  相似文献   

13.
LLDPE/EAA共混体系结晶行为及相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DMA、DSC、偏光显微镜(PLM)、WAXD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对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共混体系的研究表明,LLDPE与EAA的非晶相可部分相容,结晶相不能形成共晶;共混物结晶时,两组分相互影响,LLDPE的结晶速度高于EAA,两者结晶没有进入对方晶胞中.还发现LLDPE与EAA力学性能上相容.低含量EAA共混体系显示出较佳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聚环氧乙烷为支链的两亲共聚物的表征及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端基带有甲基丙烯酸酯的聚环氧乙烷大分子单体(PEO—MA)分别与小分子单体苯乙烯(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溶液自由基共聚合得到了三种具有不同主链结构的以聚环氧乙烷(PEO)为支链的两亲接枝嵌段共聚物(分别简写为:PS─g─PEO,PMMA─g─PEO,PMA─g─PEO).用GPC、IR、1H─NMR、WAXD和DS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接校共聚物的结晶性能、乳化性能以及在Williamson反应中相转移催化作用.结果表明,不同主链结构有不同的结晶度,并随支链PEO含量的增加,分子量的增大而提高;其乳化体积和相转移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均随着共聚物浓度的增加、支链PEO含量的增人而增大,随支链PEO分子量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热致液晶高分子(LCP)共混体系的等温和非等温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液晶组分的加入,共混体系中PET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均得到提高.说明LCP具有PET结晶成核剂的作用.在较低的LCP组分含量下(~2wt%),这一效果最为明显,说明LCP是以很小的微区或某些LCP分子链介晶微束的形式对PET的结晶起成核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聚环氧乙烷(PEO)/聚2-乙烯基吡啶(P2VP)的共混物分别经LiCLO4、四氰基代苯醌二甲烷(TCNQ)及两者共同掺杂后其共混物的离子、电子及混合导电率,当PEO与P2VP的重量比分别为6/4、5/5及4/6时,共混物的混合导电率大于相应的离子及电子导电率的总和,呈现协同效应,从共混物外观的研究发现LiCLO4能作为PEO/P2VP共混体系的增容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聚己内酯/硝基纤维素共混体系的热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研究,证实了该共混体系在聚己内酯含量较高时,是一个热力学相容的体系,同时两组分之间存在强的氢键相互作用。在此体系中聚己内酯长成了清晰规整的环带球晶。聚己内酯结晶形态随结晶温度和共混物组成的变化表明,在共混体系中聚己内酯结晶速率与非晶第二组分的扩散速率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是影响环带球晶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LLDPE/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毓华  李喜 《应用化学》1996,13(5):88-90
LLDPE/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与性能杨毓华,花荣,白春霞,于旻李三喜,葛铁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沈阳化工学院高分子系沈阳)关键词DSC,WAXD,力学性能,LLDPE,LDPE,共混,相容性非晶-非晶-结晶共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DSC测得的数值,采用Jeziorny ,Вороховский和由作者实验室提出的一种新方法研究了十二烷基取代聚噻吩(P3DDT) 和十八烷基取代聚噻吩(P3ODT) 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并应用Kissinger 法求取其结晶表观活化能ΔE,探讨了不同烷基取代基团对结晶过程的影响.P3DDT 应用Jeziorny 和Вороховский法描述时在结晶后期均发生偏离现象,而作者提出的新方法描述时则得到较好的线性关系.求得P3DDT 的ΔE 为184-79kJ/mol,P3ODT 的ΔE 为246-93kJ/mol,比较结晶表观活化能数值可知,P3DDT 比P3ODT 更易结晶.  相似文献   

20.
以聚醚醚酮(PEEK)和苯酞圈型聚芳醚砜(PDC)齐聚物为原料,通过溶液缩聚法制备了PEEK/PDC有规嵌段共聚物系列样品。经DSC、WAXD、TGA、DMA等方法研究表明:共聚物没有微相分离现象;其结晶属于简单正交晶系,PDC含量对共聚物结晶行为产生很大影响;热稳定性随PDC含量增加而明显降低;共聚物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和储能模量高于PEE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