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魏娟  谷雪  王彦  阎超 《分析化学》2011,39(2):188-192
以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为第一维分离模式,以反相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为第二维分离模式,开展离线二维色谱分离研究,并对复杂肽段进行分离.羟丙基纤维紊(HPC)涂层的毛细管用于cIEF分离,对6种标准蛋白质的平均分离柱效约为31万.在毛细管末端引进电隔离槽,方便了第一维样品的收集.在加电6 kV下,第二维pCE...  相似文献   

2.
《分析化学》2005,33(10):1416-1416
毛细管电色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分离技术,它整合了毛细管电泳与微径柱液相色谱的优点,通过在填充微细颗粒液相色谱填料的微径柱色谱柱两端施加直流高压电场,达到对痕量复杂生物及化学体系样品良好地分离。该书是作者近年来从事毛细管电色谱领域研究的积累和总结,全面介绍了毛细管电色谱基本原理、分离机理和分离行为,各类毛细管柱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评价,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仪的研制及应用实例。该书可供化学和生物专业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相似文献   

3.
《分析化学》2005,33(11):1564-1564
毛细管电色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分离技术,它整合了毛细管电泳与微径柱液相色谱的优点,通过在填充微细颗粒液相色谱填料的微径柱色谱柱两端施加直流高压电场,达到对痕量复杂生物及化学体系样品良好地分离。该书是作者近年来从事毛细管电色谱领域研究的积累和总结,全面介绍了毛细管电色谱基本原理、分离机理和分离行为,各类毛细管柱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评价,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仪的研制及应用实例。该书可供化学和生物专业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相似文献   

4.
中性溶质在反相毛细管电色谱中的保留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丽华  邹汉法  施维  倪坚毅  张玉奎 《色谱》1998,16(2):106-110
分别在以甲醇、乙腈、异丙醇和四氢呋喃为有机改性剂的4种二元流动相体系中对中性溶质在反相毛细管电色谱中的保留行为进行了研究。不仅考察了有机改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对电渗淌度的影响,而且建立了溶质容量因子与有机改性剂在流动相中体积分数间的定量关系,此外还对样品在反相毛细管电色谱和反相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中的保留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中性溶质在这两种分离模式中的容量因子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分析化学》2007,35(3):876-876
毛细管电色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分离技术,它整合了毛细管电泳与微径柱液相色谱的优点,通过在填充微细颗粒液相色谱填料的微径柱色谱柱两端施加直流高压电场,达到对痕量复杂生物及化学体系样品良好地分离。该书是作者近年来从事毛细管电色谱领域研究的积累和总结,全面介绍了毛细管电色谱基本原理、分离机理和分离行为,各类毛细管柱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评价,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仪的研制及应用实例。该书可供化学和生物专业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相似文献   

6.
电迁移扩散是毛细管电泳中影响区带展宽的重要冈素之一。本文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导检测装置对电迁移扩散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一种评价电迁移扩散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引入一种描述电迁移扩散的物理量,它可通过几个易测的实验参数来计算。它不仅考虑到电迁移进样的歧视效应,而且考虑到样品浓度对电迁移扩散的影响。采用毛细管电泳中常用的两种缓冲液(磷酸和甲酸-组氨酸)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它与理论预测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曹军  洪芳军  郑平 《色谱》2007,25(2):183-188
毛细管电泳样品电堆积富集过程可以浓缩样品组分,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是一种有效的样品富集技术。本文通过合理的简化和假设,把毛细管中电堆积富集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变量根据电势分布方程、缓冲溶液的浓度方程和样品粒子的质量传输方程进行耦合求解,建立了一个一维的数学模型,并应用有限元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给出了毛细管中缓冲溶液浓度及电场强度的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以及富集过程中毛细管中的电势分布曲线;得到了样品粒子浓度在电堆积富集过程和富集之后的再次扩散过程中的分布曲线以及正、负样品粒子的分离过程;最后分析了不同缓冲溶液浓度比对样品富集效果的影响。该研究为样品电堆积富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理论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四肽YPLG为模板的毛细管分子印迹整体柱,在毛细管电色谱模式下以模板分子和它的结构类似物YPGL为样品,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两种四肽由于化学结构相似且等电点非常相近,普通的电色谱和毛细管电泳方法分离非常困难。但我们的实验表明,印迹整体柱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因此YPLG与YPGL之间的分离因子为1.73,分离度达3.72。实验中系统地研究了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含量、缓冲溶液的pH值、缓冲溶液的盐浓度以及柱温对四肽识别的影响。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模板在印迹柱上具有非线性的Van’t Hoff行为,揭示可能存在多重保留机理。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毛细管电色谱模式下,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分子识别主要决定于样品与印迹聚合物之间的氢键作用以及印迹孔穴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9.
多肽的反相梯度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C18为固定相,采用电压和压力联合驱动流动相,研究反相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分离多肽;考察了加压电色谱中,电压对带电和中性物质迁移的影响,实现了梯度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分离6种多肽;结果表明,加压电色谱可以很好地抑制气泡形成,实验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梯度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在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张丽华 《分析化学》1998,26(6):724-728
根据毛细管电色谱中溶质保留值与有机改性剂种类和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首次实现了毛细管电色谱有机流动相双二元双台阶分离。利用此方法分离含12种芳香族化合物的混合样品,各组分在六次连续进样中保留时间的RSD(%)值均在1.65%以内,并将样品的分离时间缩短到等度洗脱方式下的三分之一。这说明该方法分离复杂样品快速、可靠。此外还推导了双二元双台阶分离方式下溶质保留值的预测公式,并对该公式的准确性进行了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对误差在5.73%以内。  相似文献   

11.
The formation of bubbles in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CEC) is well documented: possible origins include Joule heating and variations in EOF velocity on passing from the stationary phase through the frit and into the open tube.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of bubble formation are discussed which are confirmed by 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frit lengths varying from 1 mm to 6 mm it is shown how frit lengt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ikelihood of bubble formation and how this is affected by applied voltage. It is shown that the change in applied voltage across a capillary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bubbles and also that rebonding octadecylsilane (ODS) onto the silica frit after formation of the frit can minimize the formation of bubbles and how this effects the chromatography. A method is also described for increasing the robustness of silica capillaries using a column coupler along with modifications made to conventional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equipment to cater for CEC.  相似文献   

12.
毛细管电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了毛细管电色谱高分离性能和质谱强定性能力的特点,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本文系统综述了CEC/MS接口技术及在复杂样品分离分析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引用文献45篇。  相似文献   

13.
开管毛细管电色谱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快速的新型微柱分离方法。它是在毛细管管壁涂布或键合固定相,以电渗流驱动流动相的一种色谱分离模式。该文对开管毛细管电色谱的发展、柱制备、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引用文献47篇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相沉积技术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涂层毛细管,经十八烷基改性,将其作为开管毛细管电色谱(OTCEC)分离介质。研究了该涂层毛细管的电渗流行为,考察了烷基苯和多环芳烃的毛细管电色谱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该涂层固定相对这些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疏水作用;增加液相沉积涂层次数有利于增加溶质的保留因子,四种多环芳烃和四种苯同系物在该柱上可实现基线分离。此外,该涂层制备简单、重现性好,并在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基本原理入手,介绍了毛细管的预处理方法;讨论了色谱柱制备过程中,印迹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引发剂、溶剂的选择以及比例的影响;比较了光引发及热引发两种聚合方式的特点;阐述了聚合时间、聚合温度的控制;并探讨了色谱分析过程中检测电压、检测温度、流动相组成等操作条件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领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在毛细管中原位合成反相整体色谱柱,并在同一根毛细管柱中的其余部分通过在内表面涂覆N-[3-(三甲氧基硅烷)-丙基)]-乙二胺(PEDA)使其具有离子交换功能,制备成连续二维开管离子交换/反相整体柱毛细管电色谱柱.通过对7种有机酸的分离探讨了开管柱中离子交换对分离的影响,进一步以天麻提取物为样品,对二维分离系统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17.
利用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制备了混合烷基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C8-C13OT-CEC),并考察了其电渗流行为和电色谱性能。研究了流动相中甲醇含量对芳香族中性化合物保留的影响。发现C8-C18OT-CEC柱体现反相分配机理。5种芳香族化合物和4种苯同系物在C8-C13OT-CEC柱上分离良好,同时还考察了分离电压和柱内径对柱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的电压和较小的柱内径能提高柱效。  相似文献   

18.
毛细管电色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魏伟  闫超 《分析化学》1997,25(3):361-365
毛细管电色谱是一种新兴的具有高效,高选择性的微分离技术。本文评述了毛细管电色说的发展状况和相关的技术,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24篇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