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含有苯环和咪唑环的手性双齿席夫碱为配体, 合成了2个纯手性单核自旋转换铁(Ⅱ)配合物fac-Δ-[Fe(S-L1)3][ClO4]2 (1), mer-Λ-[Fe(R-L2)3][ClO4]2·Et2O (2)(L1=1-对氯苯基-N-(1-正丙烯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L2=1-苯基-N-(1-异丙烯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UV)、圆二光谱(CD)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在配合物12中, 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不对称双齿手性席夫碱配体中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环境。配合物1中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n)3]2+阳离子和2个高氯酸根阴离子。而配合物2中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2个[Fe(Ln)3]2+阳离子、4个高氯酸根阴离子和1个乙醚分子。由于铁(Ⅱ)中心周围手性配体的螺旋协调配位使[Fe(Ln)3]2+形成单一构型。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中的铁(Ⅱ)在低自旋状态, 而配合物2中的铁(Ⅱ)在高自旋状态。在[Fe(Ln)3]2+中, 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C-H…π和C-Cl…π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CD光谱证实配合物12在溶液中的光学活性。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2分别在372 K和146 K发生自旋转换。由于配合物12具有不同的堆积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导致1和2表现出不同的自旋转换温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氯酸亚铁,4-(咪唑-2-甲醛)丁腈和光学纯苯乙胺衍生物的自组装成功合成了2个纯手性单核自旋转换铁(Ⅱ)化合物fac-Λ-[Fe(R-L1)3](ClO4)2(1),fac-Λ-[Fe(R-L2)3](ClO4)2(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UV)、圆二光谱(CD)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在化合物12中,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不对称双齿手性席夫碱配体中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环境.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3]2+阳离子和2个高氯酸根阴离子.由于铁(Ⅱ)中心周围手性配体的螺旋协调配位使[Fe(L)3]2+形成单一手性Λ构型.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2中的铁(Ⅱ)在低自旋状态.在[Fe(L)3]2+中,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C-H…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CD光谱证实配合物12在溶液中的光学活性.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2分别在232和250 K发生自旋转换.由于配合物12具有相同的手性空间群和类似的堆积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12表现出不同自旋转换温度的原因主要是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3.
用溶剂热法设计、合成了4个金属-有机配合物[Mn(L1)4(OH)2](1),{[MnL1(H2O)4]SO4}n(2),[CdL2(NO3)2]n(3)和{[Co(L2)2](PF6)2}n(4),(L1=3,6-二(N-咪唑基)哒嗪,L2=3,6-二(N-苯并咪唑基)哒嗪),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单核结构,2为一维链结构,配合物34均为二维网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34的固态荧光性能及光催化的性能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用溶剂热法设计、合成了4个金属-有机配合物[Mn(L1)4(OH)2] (1),{[MnL1(H2O)4]SO4}n (2),[CdL2(NO3)2]n (3)和{[Co(L2)2](PF6)2}n (4),(L1=3,6-二(N-咪唑基)哒嗪,L2=3,6-二(N-苯并咪唑基)哒嗪),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单核结构,2为一维链结构,配合物34均为二维网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34的固态荧光性能及光催化的性能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将有机物2,5-二溴对苯二甲酸(H2L1)作为主配体,2,2′-联吡啶(L2)、1,10-菲咯啉(L3)分别作为辅配体,通过溶剂热法与一水硫酸锰、六水合硝酸钴分别反应得到配合物[Mn2(L1)2(L2)2(H2O)2]n (1)和[CO2(L1)2(L3)2(H2O)2]n (2)。通过单晶 X射线衍射法、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对这 2种配合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 1是由 Mn2+配位连接 L12-与 L2形成无限延伸的二维网络状结构,各层在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下形成了三维网络状结构。配合物2是由CO2+配位连接L12-和L3形成的无限延伸的二维网络状结构,各层在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下形成三维网络状结构。且这2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荧光性和热稳定性,配合物12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355和365 nm。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Schiff碱配体3-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1)及4-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2),并分别与HgCl2进行了配位反应,得到2个配位聚合物{[Hg(L1)Cl2]·CH3OH}n (1)和[Hg(L2)Cl2]n (2),采用1H NMR、FT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通过X射线单晶体衍射技术测定了2个配合物的单晶结构,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E-3-[4-(羧甲氧基)-苯基]丙烯酸(H2L1)和E-3-[4-(羧甲氧基)-苯基]丙烯酸(H2L2)为主配体,合成了3种钴(Ⅱ)配位聚合物:[Co(L1)(bpp)]n(1),{[Co(μ3-OH)2(L2)4(bpy)2(H2O)4]·12H2O}n(2)和[Co(L2)(bpy)]n(3)(bpp:1,3-二吡啶基丙烷,bpy:4,4-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和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钴(Ⅱ)离子在这3种配合物中具有不同的配位环境,导致3种配合物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和磁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羧酸配体 2,2''-(1,4-亚苯基双(亚苯基))双(硫二基)二苯甲酸(H2L1)和 2,2''-(2,3,5,6-四甲基-1,4-亚苯基)双(亚甲基)双(硫二基)二苯甲酸(H2L2)分别与金属盐反应,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 3个配位聚合物:{[Ni(L1)(H2O)4]·2H2O}n (1)、[Zn(L1)(DMA)2]n(2)和[Co(L2)(DMF)2]n (3),其中DMA=N,N-二甲基乙酰胺,DMF=N,N-二甲基甲酰胺。对配合物1~3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和固体紫外可见光谱测试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3个配合物均为一维锯齿形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骨架,且配体均表现为反式构象。此外,对配合物2固态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2-4-(1H-咪唑-2-[4,5-f] [1,10]菲咯啉基)苯氧乙酸(HPIMPHC)和2-2-(1H-咪唑-2-[4,5-f] [1,10]菲咯啉基)苯氧乙酸(HOIMPHC)为配体,水热合成了2种新型配合物[Zn(PIMPHC)2]n (1)和{[Pb(OIMPHC)2]·4H2O}n (2)。配合物1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Zn(Ⅱ)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形成2D网状结构。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Pb(Ⅱ)的配位数为7,配位构型为变形的五角双锥,形成2D网状结构。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o(L)0.5(1,4-bib)(H2O)3]n (1)和[Ni(L)0.5(1,4-bib)(H2O)3]n (2)(H4L=1,4-二(2,6-二甲基-3,5-二羧基吡啶基)苯,1,4-bib=1,4-双(1-咪唑基)苯),通过X射线单晶及粉末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2为异质同构,均为一维结构。通过变温磁化率测量发现,配合物b>1和2中的Co(Ⅱ)/Ni(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此外,配合物 1可通过荧光猝灭法检测头孢克肟(CEF),配合物 2可用来检测四环素(TET),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其检出限分别为0.86 μmol·L-1 (CEF)和0.49 μmol·L-1 (TET)。  相似文献   

11.
采用樟脑衍生物为配体,分别合成了氰基桥联Cu(Ⅱ)-Fe(Ⅲ)-Cu(Ⅱ)三核配合物[{Cu(D,L-La)2}2Fe(CN)6](ClO4) (1)和Mn(Ⅲ)-Fe(Ⅲ)双核配合物[Mn(D,L-Lb)(DMF)(Tp)Fe(CN)3]·(H2O)6 (2)。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中Cu(Ⅱ)离子处于五配位的配位环境,分别和1个D-La,1个L-La及[Fe(CN)6]3-中的1个氰基配位,2个Cu(Ⅱ)离子通过[Fe(CN)6]3-桥联。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化合物1形成二维超分子网络结构。化合物2中,[(Tp)Fe(CN)3]-通过其中的1个氰基与[Mn(D,L-Lb)]+桥联,其中Mn(Ⅲ)离子为六配位,分别和四齿配体Lb的2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DMF的1个氧原子及[(Tp)Fe(CN)3]-中的氰基氮原子配位。磁性研究表明,在化合物1中,Cu(Ⅱ)离子与Fe(Ⅲ)离子之间表现出铁磁相互作用,用哈密顿函数H=-2J(S1·S2+S2·S3)对其χMT-T曲线进行拟合,得到1的朗日因子g为2.190,交换常数J为0.55 cm-1。  相似文献   

12.
利用2,2''-(1,4-亚苯基)二(亚苯基)二(硫基)苯二羧酸(H2L1)和2,2''-(2,3,5,6-四甲基-1,4-亚苯基)二(亚甲基)二(硫基)苯二甲酸(H2L2)2个柔性二羧酸分别与镧系金属盐反应,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3个配位聚合物:{[(NH2(CH3)2][Nd(L1)2(DMF)]·2DMF}n(1)和{[Ln(L2)1.5(H2O)(DMF)2]·2DMF}n[Ln=Ce(2),Pr(3)]。利用元素分析、红外、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3个配合物均为二维的层状结构,并且2个配体在配合物中表现出不同的构象。(L1)2-在配合物1中表现出顺式和反式2种构象,(L22)2-在配合物23中仅表现出反式构象。此外,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溶剂热条件下,将一个V-型双咪唑配体1,1'-(5-甲基-1,3-亚苯基)二(1H-咪唑)(Bim)与其它V-型辅助配体(具有不同的对称性和功能基团的芳香羧酸)一起与金属盐ZnSO4·6H2O进行反应,分别得到2个新的配位聚合物{[Zn(Bim)(Bra)2]·CH3OH}n(1)和{[Zn(Bim)(Mpa)]·H2O}n(2)(Bra-=5-溴烟酸根,Mpa2-=5-甲基间苯二甲酸根)。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由配体Bim桥联形成的一维链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链间的π…π、C-H…π和Br…π作用堆积成一个三维超分子。在2中,Zn(Ⅱ)离子通过Mpa2-桥联形成左手和右手螺旋链,这些具有不同手性的螺旋链进一步通过Bim联接形成具有(4,4)拓扑结构的内消旋的二维层。相邻的二维层之间的交错对插、层间配体分子Bim的咪唑环和苯环的双重π…π作用最终形成了三维超分子。固态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配体Bim和配合物1~2均出现了有趣的多重发射峰,而且在配合物1中四配位的Zn(Ⅱ)离子中心能显著地敏化配体Bim的高强度发射峰。  相似文献   

14.
在溶剂热条件下,将一个V-型双咪唑配体1,1'-(5-甲基-1,3-亚苯基)二(1H-咪唑)(Bim)与其它V-型辅助配体(具有不同的对称性和功能基团的芳香羧酸)一起与金属盐ZnSO4·6H2O进行反应,分别得到2个新的配位聚合物{[Zn(Bim)(Bra)2]·CH3OH}n(1)和{[Zn(Bim)(Mpa)]·H2O}n(2)(Bra-=5-溴烟酸根,Mpa2-=5-甲基间苯二甲酸根)。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由配体Bim桥联形成的一维链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链间的ππ、C-H…π和Br…π作用堆积成一个三维超分子。在2中,Zn(Ⅱ)离子通过Mpa2-桥联形成左手和右手螺旋链,这些具有不同手性的螺旋链进一步通过Bim联接形成具有(4,4)拓扑结构的内消旋的二维层。相邻的二维层之间的交错对插、层间配体分子Bim的咪唑环和苯环的双重ππ作用最终形成了三维超分子。固态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配体Bim和配合物1~2均出现了有趣的多重发射峰,而且在配合物1中四配位的Zn(Ⅱ)离子中心能显著地敏化配体Bim的高强度发射峰。  相似文献   

15.
以2-4-(1H-咪唑-2-[4,5-f][1,10]菲咯啉基)苯氧乙酸(HPIMPHC)和2-2-(1H-咪唑-2-[4,5-f][1,10]菲咯啉基)苯氧乙酸(HOIMPHC)为配体,水热合成了2种新型配合物[Zn(PIMPHC)2]n(1)和{[Pb(OIMPHC)2]·4H2O}n(2)。配合物1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Zn(Ⅱ)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形成2D网状结构。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Pb(Ⅱ)的配位数为7,配位构型为变形的五角双锥,形成2D网状结构。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2个含肟基Schiff碱Cu(Ⅱ)配合物[Cu(L1)2](1)和[Cu(L2)2](2)(HL1=1-(3-((2-hydroxybenzylidene)amino) phenyl) ethanone O-benzyl oxime; HL2=1-(3-((2-Hydroxy-naphthalen-1-ylmethylene)-amino)-phenyl)-ethanone oxime),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具有相似的结构,均由1个中心Cu(Ⅱ)离子和2个双齿配体单元组成,且Cu(Ⅱ)离子的配位数为4,具有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12均形成了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不同的是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相连接,而配合物2通过分子间O-H…N和C-H…π氢键作用而形成了超分子结构。进一步讨论了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及两个配合物间配体的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的Salen型双肟配体H2L(H2L=4,4′-二溴-6,6′-二氯-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分别与一水合乙酸铜或四水合乙酸钴反应,合成了2种配合物即[Cu(L)] (1)和[Co(L)(H2O)2]n (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单核结构,由1个Cu2+离子和1个四齿配位的L2-单元组成。中心Cu原子的配位数为4,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为扭曲的四面体。配合物2含有1个Co2+离子、1个配体L2-单元(提供N2O2给予体)、2个配位的水分子,其中心Co原子具有六配位的稍微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该配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线性延伸的金属-水链状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芳香族π共轭及含氮原子有机连接剂,合成同构铽、铕发光配位聚合物(CPs){[Eu(PLIA)1.5(H2O)2]·H2O}n (1)和{[Tb(PLIA)1.5(H2O)2]·H2O}n (2),其中H2PLIA=5-((吡啶-4-基甲基)氧基)苯-1,3-二甲酸。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测定、表征和荧光痕量识别实验研究。2个同构配合物具有理想的三维框架结构,ππ堆积及氢键等弱相互作用增强了其化学稳定性;表征显示配位聚合物12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结晶性、热力学稳定性及结构完整性,可作为荧光传感的材料。12对水溶液中的Zr4+、Cr2O72-和Fe3+、HPO42-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荧光识别能力,其检出限分别为0.139 μmol·L-1(1,Zr4+)、0.626 μmol·L-1(1,Cr2O72-)、0.430 μmol·L-1(2,Fe3+)、1.36 μmol·L-1(2,HPO42-)。探究了12作为探针的荧光猝灭机理。更有趣的是,12具有指纹识别性能,其荧光指纹纹路清晰连贯,细节明显,可被清晰观察。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u(cbba)2(im)2] (1)和{[Mn(cbba)2(bipy)(H2O)2]·bipy}n(2)(Hcbba=2-(4′-氯-苯甲酰基)苯甲酸,im=咪唑,bipy=4,4′-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这2个配合物通过氢键或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一个吖啶-咪唑双功能配体L[9-(1-咪唑基)吖啶]的2个镉(Ⅱ)配合物[Cd(L)2(NO3)2] (1)和[Cd(L)2(Ac)(NO3)(H2O)](H2O)3 (2)的合成及结构表征,并探讨了阴离子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阴离子对配合物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